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漢學家 | 北馬其頓漢學家馮海城:當前中國比西方還“現代”,比西方還“酷”

孫晨慧 高楚頤 史元豐 發布時間:2023-12-18 09:3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北馬其頓漢學家馮(feng) 海城:當前中國比西方還“現代”,比西方還“酷”

  作者 孫晨慧 高楚頤 史元豐(feng)

  

  由中國教育部主辦的2023世界中文大會(hui) 最近在北京召開,來自16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名代表參會(hui) ,北馬其頓的漢學家馮(feng) 海城(Igor Radev)便是其中之一。

  馮(feng) 海城將大量中國古典和現代著作翻譯成馬其頓語,同時也致力於(yu) 將北馬其頓的文化介紹到中國,開展雙邊文化的友好交流。

  近日,馮(feng) 海城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時表示,關(guan) 注中國更應聚焦於(yu) 當代中國文化,當前中國比西方還“現代”,比西方還“酷”。他認為(wei) ,當代中國文化代表著現代城市化的中國,“漢語生態係統”的打造對世界了解中國至關(guan) 重要。

  Play Video

  Play

  Mute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0:00

  Loaded: 0%

  Progress: 0%

  Stream TypeLIVE

  Remaining Time-0:00

  

  Playback Rate

  1

  Chapters

  Chapters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Descriptions

  subtitles off, selected

  Subtitles

  captions settings, opens captions settings dialog

  captions off, selected

  Captions

  Audio Track

  Fullscreen

  This is a modal window.

  No compatible source was found for this media.

  Caption Settings Dialog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TextColorTransparency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cyWindowColorTransparency

  Font Size

  Text Edge Style

  Font Family

  DefaultsDone

  視頻:【東(dong) 西問·漢學家】北馬其頓漢學家馮(feng) 海城:當前中國比西方還現代 比西方還“酷”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將采訪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你曾譯著《老子道德經》《孔子:論語大學中庸》《古代中國詩歌選》等。為(wei) 何將漢學研究的重點聚焦於(yu) 中國古典作品?

  馮(feng) 海城:每個(ge) 人都會(hui) 麵臨(lin) 時間有限和空間有限的問題。一方麵,人們(men) 住在自己文化空間裏,比如,我居住在北馬其頓文化空間、歐洲文化空間裏。學習(xi) 不同文化、不同語言是突破自身瓶頸的有效路徑。另一方麵,不同時代的人有著不同的想法,如古代人的想法和思維跟現代人就不一樣。所以說,我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就是在努力超越自己時代的有限以及思維的有限。

  

  北馬其頓漢學家馮(feng) 海城(Igor Radev)在北京參加世界中文大會(hui) 首屆世界青年漢學家論壇。卞正鋒 攝

  中國古典作品眾(zhong) 多。我最初翻譯中國古典作品時,特別關(guan) 注哲學作品,比如《道德經》《大學》《中庸》等,後來我更喜歡翻譯詩歌。

  每一種藝術總能分為(wei) 兩(liang) 種因素,一種是人的意誌、一種是材料。音樂(le) 的材料是聲音、畫畫的材料是顏料,詩歌的材料是語言。

  亞(ya) 裏士多德對人類曾有這樣的定義(yi) :有語言或者用語言的動物。將語言視為(wei) 藝術的材料,某種層麵便將人比作為(wei) 藝術作品。詩歌可謂是人類最開始獲得的藝術,因此,我在翻譯詩歌的時候,就有一種享受的感覺。

  中新社記者:你翻譯的《老子道德經》是北馬其頓文化史中第一次直接從(cong) 中國文言文翻譯成馬其頓語的著作。你認為(wei) ,如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理解中國文字及文化之美?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趙孟頫書(shu) 《道德經》卷吸引參觀者。趙文宇 攝

  馮(feng) 海城:就翻譯層麵而言,翻譯工作者不僅(jin) 是在翻譯,還是在學習(xi) 。我在譯著《老子道德經》前,查閱了大量有關(guan) 老子作品的社會(hui) 背景、曆史素材。如果隻進行字麵翻譯工作,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並不能真正理解內(nei) 容含義(yi) ,以及作者的真正寫(xie) 作意圖。在翻譯過程中,一些難懂的地方會(hui) 給讀者提供不止一種翻譯方式,讓他們(men) 從(cong) 不同角度理解內(nei) 容含義(yi) 。

  就文化層麵而言,人類擁有很多文化產(chan) 品。不同文化之間多多少少都有共同點。我了解到,前南斯拉夫大文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沃·安德裏奇(Ivo Andric)是魯迅作品的忠實讀者。他曾來到魯迅的老家,看到了魯迅轉譯的其他作家作品——塞爾維亞(ya) 十九世紀作家拉·拉紮雷維奇的短篇小說選。可以想見,魯迅有自己的作品,還吸收外國的文學滋養(yang) 。由此可見,我們(men) 生活在不同文化圈裏,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了解作品中存在的與(yu) 自己國家文化的共鳴之處,這是最重要的。

  另外,不同國家的讀者能夠將作品內(nei) 容、展現的思想,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幫助自己解決(jue) 生活上的問題,這也是很有價(jia) 值的。

  中新社記者:你曾以《君士坦丁堡與(yu) 長安之間:拜占庭在中國唐代的足跡》《漢朝及絲(si) 綢之路的開端》等為(wei) 題演講,在你看來,從(cong) 古代絲(si) 綢之路到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同文明的交往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如何體(ti) 現?

  馮(feng) 海城:在我的研究初期專(zhuan) 攻古典文學,包括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曆史等,後來我致力於(yu) 漢學研究。而將漢學和我之前所學聯係在一起的橋梁,便是“絲(si) 綢之路”。

  

  中國甘肅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的沙漠駝隊。敦煌是古代絲(si) 綢之路上的重鎮,曆史上東(dong) 西方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張曉亮 攝

  伴隨古絲(si) 綢之路的興(xing) 盛,沿線各國貿易往來、思想文化交流不斷發展。有書(shu) 裏曾記載,來自馬其頓地區的商人曾到中國互市,交易絲(si) 綢;《後漢書(shu) 》、唐詩等作品都在各地傳(chuan) 播。在唐代,有一種重要題材是邊塞詩,它是絲(si) 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反映了唐代的社會(hui) 曆史,也寫(xie) 出了當時不同國家之間交流發展的場景。

  據我所知,在中國曆史名著中,孫悟空是很受孩子們(men) 喜愛的,而孫悟空與(yu)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很相似。如果我們(men) 順著“絲(si) 綢之路”展開研究,會(hui) 發現很多國家的曆史、文學及藝術之間存在聯係。

  中新社記者:在翻譯過程中,你如何處理其中曆史細節、展現音律音節,以確保詩歌的準確性和表達力?

  馮(feng) 海城:首先,我必須了解不同詩歌的曆史背景,就像中國人知道每一首詩誕生的時代一樣。詩歌裏蘊藏著故事,我會(hui) 試圖找到故事及詩歌的誕生背景,幫助讀者來理解它們(men) 。

  於(yu) 我而言,將中國詩歌翻譯為(wei) 馬其頓語,最困難的事情之一是語言結構的轉化。在印歐語係中,字母被組合成音節,詞匯的構成包括多音節詞、合成詞等。而漢語的詞匯結構相對簡單,每個(ge) 字一般隻由一個(ge) 音節組成。

  因此,對於(yu) 一首五言古詩來講,我不能將它翻譯成外語並保持每句五個(ge) 音節。基於(yu) 此,我對五言詩進行翻譯時,會(hui) 將其轉化為(wei) 馬其頓語的十二言詩。對於(yu) 七言詩,我會(hui) 將其轉化為(wei) 十四言詩。這是我用來將中國詩歌,按比例翻譯成我的母語的方法之一。

  中新社記者:2021年,你以翻譯家身份成為(wei) “一帶一路”文學聯盟創始會(hui) 員。你認為(wei) 當下中國古典文學對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起怎樣的作用?

  馮(feng) 海城:共建“一帶一路”不僅(jin) 是經貿合作,更是文化交流。人類和動物之間的差異,除了語言外,最重要的是動物隻考慮日常的事務,比如食物、自然環境。它們(men) 從(cong) 不提出問題——我們(men) 生活的目的是什麽(me) ?而人類社會(hui) ,在文化、藝術領域留下了更多東(dong) 西。

  從(cong) 古至今,文學的作用是傳(chuan) 達文化。通過文學,你可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men) 具備的思維方式。你可以理解另一個(ge) 國家、另一種文化的曆史背景以及整體(ti) 情況。因此,文學可謂是推動“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方麵。

  中新社記者:你怎麽(me) 看在世界推廣中文?中文對世界認識中國、讀懂中國的過程中有哪些作用?

  馮(feng) 海城:一種語言代表某個(ge) 文明的現實。古漢語、文言文代表古代中國的現實,而普通話代表各個(ge) 方麵現代中國的現實。

  

  第22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總決(jue) 賽比賽現場。俞靖 攝

  不過,在國外教漢語的過程中還會(hui) 遇到一些問題。為(wei) 了使這類語言學習(xi) 變得更有效率,我們(men) 應該有“漢語生態係統”。

  比如,在北馬其頓學習(xi) 英語的人總是在課堂外接觸英語內(nei) 容——在電視上、在互聯網上、咖啡吧和酒吧裏聽到英文音樂(le) 、英語視頻等。這是“英文生態係統”。人們(men) 很隨意地就能體(ti) 驗英美文化。在中國以外,中國語言和文化缺乏這一點。

  事實上,關(guan) 於(yu) 當代中國,存在著很多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對許多人來說,中國約等於(yu) 武術、熊貓、長城、春節、美食等。這就造成了對真實的現代中國知識的空白。這類空白往往被他國的宣傳(chuan) 所填補。

  一些國家認為(wei) “現代”等於(yu) 西方,而非西方國家隻有“傳(chuan) 統文化”“曆史遺傳(chuan) ”“名勝古跡”等,因此,如果某個(ge) 國家要變成現代的,不得不盲目模仿西方。我認為(wei) ,關(guan) 注中國更應聚焦於(yu) 當代中國文化,關(guan) 注現代中國的文學作品、現代中國電影和電視劇、現代中國戲劇表演、現代中國音樂(le) 、現代中國漫畫等。需要強調的是,當前中國比西方還“現代”,比西方還“酷”,比西方還代表未來。我認為(wei) 這才是更有效推廣中文的方式。(完)

  受訪者簡介:

  

  馮(feng) 海城(Igor Radev)。卞正鋒 攝

  馮(feng) 海城(Igor Radev),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語言文字學博士,北馬其頓共和國漢學家、譯者。自1997年開始學習(xi) 中文並從(cong) 事中文及漢學研究工作,以語言學、文字學等為(wei) 主要研究方向。是第十五屆中華圖書(shu) 特殊貢獻獎獲得者(2021)。主要譯著有:《老子道德經》(2012)、《孔子:論語大學中庸》(2013)、《古代中國詩歌選》(2014)等。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