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聆聽瓷器的曆史回響(旅人心語)

黃培昭 發布時間:2023-12-19 08:4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不久前,身著中國傳(chuan) 統服飾的景德鎮瓷樂(le) 隊成員們(men) 手握瓷甌、瓷二胡、瓷琵琶和瓷笛,奏響令人陶醉的旋律,為(wei) 埃及觀眾(zhong) 帶來一場別開生麵的視聽盛宴。當地媒體(ti) 評論稱:“這場音樂(le) 會(hui) 不僅(jin) 是藝術演出,更是一場以中國瓷器為(wei) 主角的文化交流與(yu) 對話。”

  中國與(yu) 中東(dong) 地區的瓷器往來可以追溯至絲(si) 綢之路貿易繁盛時期。9世紀後,中國瓷器進入“大外銷”時代。唐代,連通東(dong) 南亞(ya) 和西亞(ya) 的海路開通,中國商人將瓷器運至東(dong) 南亞(ya) ,阿拉伯商人前往東(dong) 南亞(ya) 或直接來到中國采購,然後將其運抵波斯灣、埃及和敘利亞(ya) 等地。20世紀50年代,埃及考古隊曾在首都開羅福斯塔特古遺址發掘出數十萬(wan) 片瓷器碎片,其中許多來自中國,成為(wei) 中國和埃及曆史上貿易聯係緊密和文化交融互鑒的實證。

  在伊朗國家博物館,筆者有幸見到館藏的32件中國元青花瓷器,它們(men) 器形碩大、花紋清麗(li) 、工藝精湛,被博物館視為(wei) 珍寶。博物館前館長卡格自豪地說,伊朗是全球保存完好的元青花瓷第二大收藏國。目前,伊朗18家博物館藏有中國瓷器800多件,其中包括宋、元、明、清時期的瓷器珍品,大部分經由絲(si) 綢之路來到伊朗,為(wei) 當時的皇室貴族所藏。

  土耳其托普卡帕宮收藏了上萬(wan) 件中國瓷器,青花瓷就有5000餘(yu) 件,其中不乏精品甚至孤品。

  伊茲(zi) 尼克是土耳其西部的一座古城,距離伊斯坦布爾約100公裏,陶瓷是這座城市的名片。在奧斯曼帝國時期,中國瓷器廣受歡迎。由於(yu) 鍾愛中國青花瓷,奧斯曼帝國皇室要求伊茲(zi) 尼克的工匠們(men) 做出同樣的瓷器,中國對伊茲(zi) 尼克的影響便從(cong) 那時開始。

  15世紀,伊茲(zi) 尼克工匠模仿中國青花瓷,製作出大量白底藍花的陶瓷。當時,藍色調的伊茲(zi) 尼克陶瓷燒製最多,綠色也較為(wei) 常見,花紋則以樹葉、蔓藤和中式雲(yun) 紋為(wei) 主。雖然有燒製陶器的經驗,但當地匠人難以掌握中國技術,無法達到燒製瓷器所需溫度,便將玻璃料、石英加入黏土,這種混合物的燒製溫度低於(yu) 瓷器的燒製溫度,雖無法製成瓷器,仍能做出和中國瓷器相似的陶器。16世紀時,伊茲(zi) 尼克陶瓷融入更多色彩,例如紫色、紅色和黑色等,圖案也更為(wei) 多樣,鬱金香、玫瑰、柏樹等形象被廣泛運用。

  時至今日,陶瓷依舊是伊茲(zi) 尼克的象征。市中心的鍾樓便以瓷磚裝飾,上麵繪有揚帆航行於(yu) 廣闊海麵的輪船。這座城市記錄下中國瓷器對伊茲(zi) 尼克的深遠影響,也見證了中國和土耳其源遠流長的友誼故事。

  回望曆史,沿絲(si) 綢之路,中國瓷器逐漸進入中東(dong) 地區,以精湛工藝和東(dong) 方美感成為(wei) 王室貴族的珍貴收藏,並逐漸融入當地民眾(zhong) 的日常生活,印證著中國與(yu) 中東(dong) 地區文化交融的悠久曆史。在這重意義(yi) 上,中國瓷器堪稱曆史的見證者。那些於(yu) 曆史遺址中出土的中國瓷器碎片,曾經是古代中東(dong) 地區與(yu) 中國之間源源不斷貿易往來和文化交融的一部分,在今天,成為(wei) 曆史研究的寶貴物證。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