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共享減貧經驗 共謀合作發展(權威論壇)

陳尚文、鄒鬆采訪整理 發布時間:2023-12-20 08:4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11月1日,2023中非合作論壇—減貧與(yu) 發展會(hui) 議暨2023全球減貧夥(huo) 伴研討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供圖

  11月14日,參加中非農(nong) 業(ye) 合作論壇的嘉賓在海南三亞(ya) 市吉陽區大茅村的農(nong) 業(ye) 科創中心參觀。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7月15日,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洛巴塔縣卡德拉斯村,中國援聖普農(nong) 牧業(ye) 技術專(zhuan) 家組專(zhuan) 家許州達在田間指導農(nong) 戶努內(nei) 斯種植辣椒。

  新華社記者 韓 旭攝

  7月25日,在莫桑比克馬普托省博阿內(nei) 地區,技術員在中莫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中心加工農(nong) 作物。

  新華社記者 董江輝攝

  9月27日,在位於(yu) 厄立特裏亞(ya) 阿斯馬拉的農(nong) 業(ye) 技術援助項目示範地,中國援厄第三期高級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組豆類作物專(zhuan) 家劉運民(右一)與(yu) 當地農(nong) 戶交流。

  新華社記者 韓 旭攝

  5月12日,在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馬義(yi) 奇鎮的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當地農(nong) 民在雜交水稻高產(chan) 示範田內(nei) 收割水稻。

  西塔卡·拉喬(qiao) 納裏鬆攝(新華社發)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是中國和非洲共同肩負的使命;風雨同舟、相互支持,這是中非友好關(guan) 係繼往開來的力量源泉。今年是真實親(qin) 誠對非政策理念提出10周年。10年來,從(cong) 與(yu) 非洲國家分享中國減貧經驗,共同實施減貧和農(nong) 業(ye) 項目,到中國農(nong) 作物品種和中國農(nong) 科技術跨越山海,在萬(wan) 裏之外的非洲大陸生根發芽,把沃土變良田,中非減貧國際合作為(wei) 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注入強勁動能。

  納菲斯·艾哈邁德·汗(聯合國糧食及農(nong) 業(ye) 組織總部南南合作局全球項目協調員)

  瑪蒂爾達·穆維彌(聯合國工業(ye) 發展組織高級幹事)

  屈四喜(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

  盧安然(世界銀行中國、蒙古國和韓國局首席經濟學家)

  奧利弗·沃內(nei) 卡(烏(wu) 幹達駐華大使)

  拉庫托鬆·菲利貝爾(馬達加斯加農(nong) 業(ye) 部前秘書(shu) 長、農(nong) 學工程師)

  王亞(ya) 華(清華大學中國農(nong) 村研究院執行院長)

  【一】

  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建設一個(ge) 遠離貧困、共同繁榮的世界,既是全球減貧事業(ye) 的目標所在,也是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內(nei) 在要求。

  屈四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23年《全球多維貧困指數》報告顯示,在統計的110個(ge) 國家的61億(yi) 人口中,有11億(yi) 人依舊生活在嚴(yan) 重多維貧困中,他們(men) 的生存、教育和健康受到了嚴(yan) 重影響。基於(yu) 當前趨勢,國際社會(hui) 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還有相對遙遠的距離。如果我們(men) 不作出額外努力來改變現狀,2030年全球仍將有5.75億(yi) 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

  奧利弗·沃內(nei) 卡:貧困問題是人類社會(hui) 的頑疾,是全球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之一,它涉及多個(ge) 領域,影響著數億(yi) 人民。解決(jue) 世界貧困問題任重而道遠,需要各國加強合作、攜手應對,分享最佳實踐和成功經驗。

  盧安然:在地球上消除貧困的關(guan) 鍵是找到減貧的最佳實踐,在世界範圍內(nei) 加以推廣。這項任務無法由任何一方單獨完成,而是需要各方合作、協調全球行動,與(yu) 世界各國和國際機構等合作夥(huo) 伴形成協力,產(chan) 生更加廣泛的影響。

  瑪蒂爾達·穆維彌:非洲國家通過工業(ye) 化進程和減貧實踐已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和進步,但仍存在基礎設施不足、市場準入限製、現代化技術缺乏等內(nei) 部挑戰,以及氣候變化、地緣政治衝(chong) 突等外部風險。這需要非洲國家齊心協力、打好基礎,建立有韌性的發展環境、配備良好的工業(ye) 設施等,同時讓私營企業(ye) 容易獲得融資,並更好利用資本,進而提高人民收入和受教育水平。

  王亞(ya) 華:非洲是國際社會(hui) 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一極,非洲的減貧事業(ye) 與(yu) 全球可持續發展休戚與(yu) 共。中國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為(wei) 世界減貧事業(ye) 貢獻了中國智慧。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持續推進中非減貧合作,積極分享中國減貧經驗,促進非洲減貧事業(ye) 發展,對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ti) 具有重要意義(yi) 。

  【二】

  中國和非洲都高度重視減貧工作。中國積極開展南南合作,深入對話交流,與(yu) 非洲國家共享脫貧減貧的成功經驗。

  盧安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7.7億(yi) 農(nong) 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中國傾(qing) 向於(yu) 支持發展型的減貧措施,以創造就業(ye) 作為(wei) 減貧的主要驅動因素。中國政府能夠準確傳(chuan) 達政策並得到民眾(zhong) 信任,協調不同層級部門開展行動,調動社會(hui) 不同利益相關(guan) 方,朝著共同目標和戰略努力。此外,中國經濟轉型為(wei) 國家持續快速發展打下基礎,這有助於(yu) 縮小貧富差距、提供更好的脫貧機會(hui) 。

  王亞(ya) 華:中國立足國情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減貧道路。中國的減貧經驗主要包括將推動經濟持續增長作為(wei) 減貧的前提、處理好政府與(yu) 市場關(guan) 係等。經濟增長帶動資本積累,創造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能夠抑製社會(hui) 不平等發展。市場機製對於(yu) 推動經濟發展非常重要,但市場機製也有局限性,僅(jin) 依賴市場機製的涓滴效應促進減貧是不夠的,它難以從(cong) 根本上改變最貧困群體(ti) 的生活狀態。要破解“深度貧困”難題,還有賴於(yu) 堅定的政府意誌、恰當的公共政策和有效的公共治理。

  屈四喜:由政府主導項目、社會(hui) 各界廣泛參與(yu) ,政策創新,嚴(yan) 謹的監督和評估機製,高度重視科技應用……中國一係列成功經驗為(wei) 世界減貧治理提供了豐(feng) 富樣本。正是基於(yu) 這一背景,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中國辦公室近年來加大了對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支持力度,通過政策交流、技術培訓和實地示範等,分享中國在小農(nong) 價(jia) 值鏈開發、收獲後損失管理和糧食係統、災害風險減少和氣候變化應對以及創新扶貧等領域的專(zhuan) 業(ye) 實踐,積極向發展中國家介紹中國政府和社會(hui) 各界在減貧領域的經驗做法。

  奧利弗·沃內(nei) 卡:近年來,中國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減貧和發展成就,為(wei) 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樹立了典範。中國政府舉(ju) 辦的農(nong) 村考察活動、研討會(hui) 和培訓項目等,以發展中國家政府官員、政策製定者和專(zhuan) 家為(wei) 對象,幫助他們(men) 真正了解相關(guan) 脫貧政策如何製定和貫徹落實。此外,中國還積極為(wei) 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的減貧事業(ye) 提供資金、專(zhuan) 業(ye) 技術和能力建設等支持,涵蓋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和醫療衛生等多個(ge) 領域,真正做到了因地製宜、授之以漁。

  【三】

  中非減貧惠農(nong) 領域合作不斷深化,雙方人民“合抱之手”越握越緊,成為(wei) 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ti) 的生動案例。

  納菲斯·艾哈邁德·汗:麵對各類複雜性挑戰,為(wei) 實現可持續發展,國際社會(hui) 需要進一步密切合作。南南合作為(wei) 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相互支持與(yu) 合作的平台,能夠共享經驗、技術和資源,以更加有效地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作為(wei) 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一直是南南合作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在減貧領域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

  拉庫托鬆·菲利貝爾:馬達加斯加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近2/3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盡管全國農(nong) 業(ye) 人口占總人口的80%,且2/3以上的耕地以種植水稻為(wei) 主,但因地勢複雜、氣候多變,馬達加斯加水稻產(chan) 量並不高。2006年,袁隆平援非雜交水稻團隊來到了馬達加斯加,開展長期實地調研,並結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做出科學育種的決(jue) 策。在中國朋友的幫助下,我們(men) 實現了提升水稻產(chan) 量、讓更多人擺脫貧困和擴大農(nong) 業(ye) 出口水平的夙願。馬達加斯加麵額最大的2萬(wan) 阿裏亞(ya) 裏紙幣上印著的中國雜交水稻圖案,就是這段美好故事的見證。

  10多年來,馬達加斯加水稻產(chan) 量從(cong) 雜交水稻引進前的每公頃2.5至3.5噸提升到逾11噸,且持續高產(chan) 。如今,我們(men) 有了大規模發展水稻種植業(ye) 的優(you) 勢資源,我們(men) 可以驕傲地宣稱,馬達加斯加不僅(jin) 能實現大米自給自足,還努力成為(wei) 印度洋和南部非洲的糧倉(cang) 。可以說,沒有袁隆平院士等中國專(zhuan) 家的幫助,就沒有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的今天。今年6月,我前往中國湖南長沙市訪問時,在袁隆平先生的墓前特別敬獻了一碗從(cong) 非洲帶來的雜交水稻稻米,這碗稻米承載了馬達加斯加人民真誠的敬意和謝意。

  瑪蒂爾達·穆維彌:聯合國工業(ye) 發展組織與(yu) 中國政府、埃塞俄比亞(ya) 政府密切合作,於(yu) 2021年啟動名為(wei) “通過能力建設升級埃塞俄比亞(ya) 畜牧業(ye) 價(jia) 值鏈”的技術合作項目。項目通過引入部分中國的相關(guan) 經驗,助力埃塞俄比亞(ya) 建立完整的畜牧業(ye) 產(chan) 業(ye) 鏈,提高產(chan) 能和當地肉類產(chan) 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zheng) 力,推動當地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成為(wei) 南南合作推動減貧的範例。我們(men) 將繼續與(yu) 中國政府、行業(ye) 組織、利益相關(guan) 方、企業(ye) 等精誠合作,以促進非洲行業(ye) 的能力提升、效率提高,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屈四喜:世界糧食計劃署一直積極支持南方國家利用中國的成功減貧經驗,應對糧食安全等挑戰,增強危機抵禦能力。世界糧食計劃署駐中國辦公室與(yu) 中國技術夥(huo) 伴合作在科特迪瓦和幾內(nei) 亞(ya) 等非洲國家實施水稻價(jia) 值鏈等項目。此外,我們(men) 與(yu) 中國合作成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農(nong) 村轉型卓越中心,將非洲國家作為(wei) 南南合作的重點,還在肯尼亞(ya) 、坦桑尼亞(ya) 、盧旺達等國開展了更多試點,通過采用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等領域的新能源技術和解決(jue) 方案,使非洲農(nong) 戶受益。

  【四】

  繼續探索以數字化手段、可再生能源、普惠金融等為(wei) 抓手,致力於(yu) 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性減貧方法。

  納菲斯·艾哈邁德·汗:聯合國糧食及農(nong) 業(ye) 組織把中國視為(wei) 重要的合作夥(huo) 伴,尤其在南南合作方麵。一些中國參與(yu) 的南南合作項目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糧農(nong) 組織邀請1000多名中國專(zhuan) 家赴南方國家提供解決(jue) 方案,為(wei) 數以百萬(wan) 計的農(nong) 民提供幫助。中國為(wei) 非洲國家提供資金支持用於(yu) 農(nong) 業(ye) 項目,促進了這些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我們(men) 見證了一係列優(you) 秀的發展實踐案例,未來仍有巨大潛力。我們(men) 期待和中國進一步加強合作,特別與(yu)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等相關(guan) 部門攜手,為(wei) 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

  拉庫托鬆·菲利貝爾:中國全麵脫貧的成就舉(ju) 世矚目。中國的減貧經驗、技術、人才一直在向全世界推廣,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歡迎。馬達加斯加與(yu) 中國有著廣闊的農(nong) 業(ye) 合作前景,我們(men) 不僅(jin) 要實現水稻豐(feng) 產(chan) ,還要向中國學習(xi) 更多農(nong) 業(ye) 經營管理方法,為(wei) 國家創造一個(ge) 有利於(yu) 促進雜交水稻生產(chan) 、加工、營銷及人才能力建設的良好環境。

  王亞(ya) 華:非洲國家在參考和借鑒國際減貧經驗、包括中國減貧經驗的同時,一定要結合自身的經濟發展階段和貧困特點,形成減貧的自主方案,走出適合非洲國家國情的減貧道路。非洲地區的多維貧困問題正在加深,其中健康問題、教育問題、生態問題和收入問題都是導致貧困的重要成因。為(wei) 了應對多維貧困,中國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實施“五個(ge) 一批”工程,通過發展生產(chan) 、易地搬遷、生態補償(chang) 、發展教育、社會(hui) 兜底等不同路徑,幫助不同類型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非洲國家也可以分類施策,針對特定類型的貧困,采取有針對性的幹預政策,實現更為(wei) 精準的減貧。

  奧利弗·沃內(nei) 卡:非中合作是推動非洲發展的重要助力。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和中非合作論壇等,非洲與(yu) 中國之間的紐帶不斷加強,雙方在投資、貿易、技術等各領域合作不斷擴大,這些合作也在消除貧困、促進增長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我們(men) 要繼續探索以數字化手段、可再生能源、普惠金融等為(wei) 抓手,致力於(yu) 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性減貧方法。非中抓住寶貴發展機遇,共同打造更加有利的減貧環境,必將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ti) 。

  (本報記者陳尚文、鄒鬆采訪整理)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