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記者 吳侃)2023年接近尾聲,這一年裏,從(cong) 華僑(qiao) 華人尋根謁祖熱到多國唐人街升級改造,從(cong) 海外中餐業(ye) 轉型升級到華文教育提質增效,海外僑(qiao) 胞通過多種方式傳(chuan) 承和傳(chuan) 播中華文化。
這一年,中國各地迎來了一批特殊的“歸鄉(xiang) 人”,他們(men) 中有離家許久的“老僑(qiao) ”,也有首次踏上祖籍國土地的華裔新生代,他們(men) 返鄉(xiang) 尋根,將鄉(xiang) 情和牽掛留在心間。
品美食、賞民俗、觀美景......隨著“中國尋根之旅”夏(冬)令營、海外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實踐大賽等文化體(ti) 驗活動的舉(ju) 行,華裔青少年們(men) 紛紛回到祖籍國,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國發展的日新月異。
“我對家鄉(xiang) 的一切都很好奇,想真切地感受這裏的每一寸土地。”西班牙華裔青年陳若汐說。陳若汐今年8月參加了“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福建晉江營,和60餘(yu) 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裔青少年一起領略家鄉(xiang) 山水風光、體(ti) 驗非遺文化,留下了一段難忘的回憶。
第一屆海外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實踐大賽的百餘(yu) 名獲獎選手8月相聚北京,開展中華文明體(ti) 驗之旅。馬來西亞(ya) 華裔青年羅苡豈在參觀頤和園時吟誦起李清照的《如夢令》,她感慨道:“這次來到中國,古詩詞中呈現的場景真實地呈現在眼前,讓我能深入理解這些詩句。”
今年,還有很多海外僑(qiao) 胞返鄉(xiang) 尋親(qin) 問祖,與(yu) 失散的親(qin) 人再續親(qin) 緣。帶著幾代人的尋根夢想,泰國華人符婉珍3月回到海南省文昌市公坡鎮坡堆村,在僑(qiao) 務部門幫助下尋到從(cong) 未謀麵的親(qin) 人。77歲的新加坡華人郭強元在廣東(dong) 省潮州市潮安區僑(qiao) 務部門的協助下,3月在庵埠鎮龍坑村與(yu) 宗親(qin) 團聚,郭強元表示:“從(cong) 小父母就教會(hui) 他說潮州話,此次與(yu) 親(qin) 人團聚非常激動。”
這一年,海外僑(qiao) 胞積極探尋唐人街多元化保護與(yu) 經營之道,讓曆經風雨變遷的唐人街煥發新生機。
多國唐人街通過改善基礎設施、修建紀念碑等方式迎來持續發展。在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中國城改造項目如火如荼;在哥斯達黎加,銘記中國移民貢獻的“共創輝煌”紀念碑7月在聖何塞中國街落成;在加拿大,首座由官方資助建立、記述華人移民曆史的華裔博物館6月在溫哥華唐人街揭幕。
豐(feng) 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也讓唐人街成為(wei) 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巴西聖保羅唐人街今年迎來開埠145周年,9月舉(ju) 行的中國風“狂歡節”吸引數萬(wan) 民眾(zhong) 參與(yu) ;在馬來西亞(ya) ,馬六甲雞場街10月舉(ju) 行青雲(yun) 亭落成350周年慶祝活動,二十四節令鼓等傳(chuan) 統民俗集中展示;美國、英國、阿根廷等國的華人社團也在春節、中秋節等傳(chuan) 統節日舉(ju) 辦文化活動,吸引當地民眾(zhong) 打卡體(ti) 驗。
這一年,華僑(qiao) 華人還致力於(yu) 在海外推廣中餐中醫、發展華文教育,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海外中餐業(ye) 者積極調整經營理念和模式,不斷發掘新機遇。在意大利,很多中餐業(ye) 主開始探索連鎖化、品牌化經營;在匈牙利,新晉“網紅”布達佩斯東(dong) 升美食街讓中國小吃“圈粉”無數。海外中醫藥行業(ye) 也迎來新發展,“中國—柬埔寨中醫藥中心”10月揭牌,為(wei) 柬埔寨民眾(zhong) 提供中醫診療;哥斯達黎加中醫藥大學今年在哥獲批,成為(wei) 當地首個(ge) 專(zhuan) 門提供中醫藥和針灸教育的學校。
華文教育作為(wei) 海外僑(qiao) 胞自主創辦的中華語言文化教育事業(ye) ,也是傳(chuan) 播中華文明的重要渠道。第五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hui) 12月舉(ju) 行,600名海內(nei) 外代表深入研討華文教育新發展,就如何進一步推動華文教育轉型升級達成共識。
“學習(xi) 中文和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華文學校的兩(liang) 條生命線。”日本橫濱山手中華學校校長張岩鬆說,未來華文學校要繼續拓展華文教育功能,為(wei) 文明交流互鑒搭建橋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