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為促進中國發展和國際合作貢獻力量

閆韞明 王驍波 崔 琦 發布時間:2024-01-03 08:4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中國科技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主辦的2023年外國專(zhuan) 家科學講堂係列活動,邀請各領域外國專(zhuan) 家為(wei) 中國學生及家長普及科學知識。圖為(wei) 一位外國專(zhuan) 家(右)在北京天文館做物理講座。

  錢 毅攝

  圖②:中國政府友誼獎獎章。

  壯曉舒攝

  菲利克斯·達帕雷·達科拉。

  受訪者供圖

  阿爾伯托·科內(nei) 霍·納瓦。

  受訪者供圖

  馬曉麗(li) 。

  受訪者供圖

  為(wei)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廣東(dong) 中山市舉(ju) 辦海外專(zhuan) 家南粵行活動,以促進科技創新、高端人才引進、產(chan) 業(ye) 鏈發展等方麵的國際合作。圖為(wei) 海外專(zhuan) 家參觀中國企業(ye) 。

  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攝(影像中國)

  近年來,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吸引越來越多各領域外國專(zhuan) 家來華,將自己的學術研究、職業(ye) 規劃同中國的創新發展相結合,為(wei) 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獲頒中國政府友誼獎。本報記者專(zhuan) 訪了三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科研領域的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傾(qing) 聽他們(men) 對中國創新發展、國際合作等方麵的看法和期許。

  菲利克斯·達帕雷·達科拉——

  “非中農(nong) 業(ye) 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記者見到菲利克斯·達帕雷·達科拉時,他正在為(wei) 第二天啟程前往中國做準備,寬大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幾疊厚厚的資料。達科拉介紹,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推進中非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聯盟組建工作,該聯盟由非洲科學院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共同發起,“聯盟成立後,將更有力地促進非中合作、應對糧食安全挑戰。”

  達科拉是非洲科學院院長、南非茨瓦尼科技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南非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作為(wei) 農(nong) 業(ye) 領域的權威專(zhuan) 家,他在生物固氮機理與(yu) 應用技術研究領域頗有建樹,其研究成果幫助當地作物種植收益提高了90%左右。迄今,這位享譽業(ye) 界的科學家共發表750餘(yu) 篇論文,並於(yu) 2012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

  2000年起,達科拉多次往返於(yu) 南非和中國之間。20多年來,中國在確保糧食安全和脫貧攻堅領域取得的發展成就讓他深感震撼。“中國通過大力推動農(nong) 業(ye) 發展,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解決(jue) 了全球約20%人口的吃飯問題,其中有許多經驗值得非洲國家學習(xi) 。”達科拉向記者講述了參觀河北石家莊市附近一個(ge) 村莊時的見聞,“村子裏建起了農(nong) 家樂(le) 和民宿,拓寬了當地農(nong) 產(chan) 品的銷路,增加了村民收入。那裏和中國許多地方一樣,建立起了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加工、銷售的完整鏈條,有效幫助農(nong) 民擺脫了貧困。”

  非洲土地資源豐(feng) 富,擁有全球約60%的潛在可開墾耕地,但不少國家糧食生產(chan) 能力不足,嚴(yan) 重依賴進口。“非中友誼曆史悠久,這兩(liang) 片廣袤土地有許多共通之處。中國也曾經曆過糧食短缺,更能夠理解糧食安全問題給非洲帶來的挑戰,可以幫助非洲國家找到應對之策。”達科拉說。

  2016年起,達科拉應中國作物育種專(zhuan) 家賈銀鎖邀請,加入河北理查德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不僅(jin) 幫助“河北非洲穀子研發中心”和“河北非洲藥用植物開發和利用中心”等研究機構落地非洲,還推動開展中南兩(liang) 國藥用植物的聯合試驗和產(chan) 品研發,密切了中非農(nong) 業(ye) 科研合作、協作攻關(guan) 、學者互訪、聯合培養(yang) 等多方麵合作,獲頒2022年中國政府友誼獎。

  在達科拉的努力下,目前有來自非洲國家的約40名研究生在中國學習(xi) 農(nong) 業(ye) 技術,還有兩(liang) 名中國學生赴南非攻讀碩士。“我很高興(xing) 看到,非中在農(nong) 業(ye) 技術人才培養(yang) 領域的合作日益密切,越來越多非洲青年將中國作為(wei) 出國留學的首選目的地。”達科拉說,十分期待中非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聯盟正式落地,“非中農(nong) 業(ye) 合作前景非常廣闊,期待非中繼續攜手,為(wei) 維護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阿爾伯托·科內(nei) 霍·納瓦——

  “把中國的最新發展成就講給更多人聽”

  “很多時候,科技工作者選擇在一個(ge) 地方做研究,是因為(wei) 在那裏更容易取得科研成果、實現自身價(jia) 值,從(cong) 而造福社會(hui) 、推動人類發展。”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yu) 生態工程學院教授阿爾伯托·科內(nei) 霍·納瓦表示,中國取得的科技創新成就、對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等,正是吸引他紮根中國的主要原因。

  科內(nei) 霍來自墨西哥,是著名冶金工程專(zhuan) 家,在冶金領域從(cong) 事研究和教學工作30餘(yu) 年。2018年起,他開始在北京科技大學任教。2021年10月,科內(nei) 霍被授予中國政府友誼獎,成為(wei) 首位獲此殊榮的墨西哥專(zhuan) 家。“我很榮幸能得到這樣的認可,也看到不少外國專(zhuan) 家學者在中國發展,我很榮幸能和他們(men) 一道,為(wei) 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貢獻力量。”科內(nei) 霍說。

  科內(nei) 霍介紹,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鋼鐵產(chan) 業(ye) ,鋼鐵產(chan) 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中國鋼鐵產(chan) 業(ye) 的發展為(wei) 本國乃至全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來,中國鋼鐵產(chan) 業(ye) 在全球的主導地位不僅(jin) 體(ti) 現在生產(chan) 方麵,還體(ti) 現在對相關(guan) 行業(ye) 的標準製定、相關(guan) 技術的創新研發、相關(guan) 學科的理論探究等方麵。“在同一些西方學者交流時,我常會(hui) 問他們(men) 所引用的是不是中國最新的數據。如果引用數據是三五年前的,那研究結論很可能已經偏離實際。因為(wei) 中國一些科研領域的進步速度是以天計算的。”

  鋼鐵產(chan) 業(ye) 是全球碳排放最多的產(chan) 業(ye) 之一,如何減少碳排放是行業(ye) 麵臨(lin) 的巨大挑戰。科內(nei) 霍高度讚賞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並提出“雙碳”目標,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為(wei) 實現這些目標作出貢獻。“提升冶金效率和減少冶金過程中的碳排放,是我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我所攻關(guan) 的冶煉技術與(yu) 中國綠色發展理念相契合,單位能耗和單位排放比傳(chuan) 統技術更低。”科內(nei) 霍說,他和團隊將繼續努力,讓這一技術更加貼合中國鋼鐵產(chan) 業(ye) 實際。

  在科內(nei) 霍看來,中國政府鼓勵創新的政策以及引導企業(ye) 等加大研發投入,是中國取得眾(zhong) 多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2022年,中國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投入是2012年的3倍,穩居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這些政策支持讓中國在許多技術領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並且在其他領域不斷擴容。同時,中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在中國工作生活的幾年中,科內(nei) 霍結識了一批和他一樣在華工作的外國專(zhuan) 家,他們(men) 時常舉(ju) 行學術沙龍等活動,在探討前沿學術問題的同時,也分享如何在科技領域促進中國與(yu) 世界的緊密聯係。

  “對許多工作在中國的外國專(zhuan) 家來說,中國為(wei) 他們(men) 實現夢想創造了條件。我和他們(men) 一樣,希望能把中國的最新發展成就講給更多人聽。”科內(nei) 霍說。

  馬曉麗(li) ——

  “我特別喜歡中國的科研氛圍”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勢複雜多變,是開展地質、活動構造和氣候研究的好地方。”接受記者采訪時,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瑪麗(li) —露西·切瓦裏爾(中文名馬曉麗(li) )剛結束對青藏高原東(dong) 部地區的考察,正在辦公室整理考察成果。

  馬曉麗(li) 是活動構造與(yu) 構造地貌學專(zhuan) 家,擁有法國和比利時雙重國籍,主要從(cong) 事活動構造、地震危險性和古氣候等方麵研究。2002年,馬曉麗(li) 第一次來中國,前往青藏高原進行野外考察,此後就將青藏高原活動構造確定為(wei) 主要科研方向。2010年,馬曉麗(li) 成為(wei)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黃汲清青年人才計劃”特聘外籍專(zhuan) 家。在中國工作的10多年裏,她走過中國許多山川河穀,探索活動斷裂帶的運動學和地震危險性,陸續發表學術論文60餘(yu) 篇,為(wei) 中國地震災害評價(jia) 體(ti) 係建設和促進中外科研合作交流等作出積極貢獻,於(yu) 2021年獲頒中國政府友誼獎。

  “我特別喜歡中國的科研氛圍,中國對科研和人才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已躋身一流科研國家行列。” 馬曉麗(li) 表示,中國良好的科研條件和環境,以及中國政府對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外國科學家來中國工作。10多年前剛到中國工作時,她的團隊隻有7名成員,現在已發展到20多人。在地質領域,中國不僅(jin) 擁有位居前列的科研論文數量,還通過共同研究等項目,幫助中外科研工作者獲取寶貴的研究數據。“我們(men) 這次的野外考察隊伍中就有法國科學家,大家感謝中國政府提供的科研平台。”

  近幾年,馬曉麗(li) 的研究主要聚焦青藏高原東(dong) 部鮮水河斷裂帶的地震活動,每年至少到沿線實地考察一次。幾年前,通過分析斷裂帶的地表精細結構和滑動速率的變化,馬曉麗(li) 和同事不僅(jin) 在康定附近發現了一條新的斷裂帶,而且還評估了未來地震危險性。他們(men) 的研究成果為(wei) 穿越康定附近幾條分支斷裂帶的重大工程建設,以及附近地區的地震研究提供了參考。2021年12月,馬曉麗(li) 還與(yu) 中國、沙特阿拉伯、加拿大等國的研究人員共同組織發表專(zhuan) 刊《基於(yu) 高分辨率時空數據的第四紀構造活動解析》,為(wei) 深入認識和理解活動構造、地殼變形及地震活動性等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

  在馬曉麗(li) 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從(cong) 中國各地收集到的岩石和化石標本。她隨手拿起一塊從(cong) 新疆西部帕米爾高原帶回的岩石標本說,斷裂帶如同記錄著地殼變化的筆記,其變形機製和運動速率對評估地區潛在地震風險極具價(jia) 值。這些標本記錄著山脈逐漸隆升、江河流域逐漸擴大的過程,也見證著她在中國的研究足跡。“中國擁有優(you) 秀的地質研究條件,我很高興(xing) 能繼續在這裏進行活動斷裂帶研究。”馬曉麗(li) 說。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