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廈門1月2日電 題:留“廈”台灣女孩的“青青之約”:讓鄉(xiang) 村“被看見”
作者 彭莉芳 李思源
“青年夢,振家鄉(xiang) ,青年眼中盡星光;砥礪前行啊,不負好時光……”位於(yu) 廈門市集美區後溪村城內(nei) 社的黑貓兩(liang) 岸青年文旅基地裏,賴淑珍輕輕撥弄吉他琴弦,哼唱起《青青之約》。
“‘青青之約’意為(wei) 兩(liang) 岸青年相約,攜手助力大陸鄉(xiang) 村振興(xing) 。”來自台灣花蓮的女孩賴淑珍,將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暢想寫(xie) 進了歌中。她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分享留“廈”發展故事。
近年來,賴淑珍與(yu) 其他來自台灣的“新村民”一起紮根城內(nei) 社,挖掘當地的風俗、村史、美食,從(cong) 文旅、文創維度振興(xing) 鄉(xiang) 村;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讓鄉(xiang) 村“被看見”“被關(guan) 注”。
圖為(wei) 賴淑珍邊彈吉他邊哼唱著歌曲《青青之約》。 中新社記者 李思源 攝
賴淑珍對城內(nei) 社的好奇與(yu) 探索,始於(yu) 村口的霞城城隍廟。2017年,她初抵廈門,機緣巧合之下走進城內(nei) 社,了解到霞城城隍廟的兩(liang) 岸情緣:這是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祖廟;多年前,台灣信眾(zhong) 到此,與(yu) 當地人一起修建祖廟。
“‘尋根’之喜”,讓賴淑珍萌發了保護、傳(chuan) 承城內(nei) 社傳(chuan) 統文化的念頭。大力度的惠台政策、快捷的兩(liang) 岸“小三通”、與(yu) 台灣相似的風俗民情,讓她決(jue) 心留“廈”,重拾鄉(xiang) 建鄉(xiang) 創的老本行。
城內(nei) 社是有著3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當初,留在村裏的多是老人,賴淑珍進出次數多了,老人們(men) 也認識了這位常背著吉他的短發女孩。一樣的閩南語,是她與(yu) 他們(men) 拉近彼此距離的“利器”。她陪老人喝茶聊天,給老人彈吉他唱歌。
“一見麵,大家會(hui) 出其不意地拿春卷或草籽粿往我嘴裏塞。”賴淑珍笑著給記者講起城內(nei) 社留給她的記憶,“像回到花蓮的鄉(xiang) 下,回到小時候和阿公阿嬤一起生活的時光”。
在賴淑珍眼裏,文化資源與(yu) “人情味”,是城內(nei) 社的魅力所在。她提出“青青之約”的概念,計劃透過音樂(le) 和新媒體(ti) ,將村子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帶動兩(liang) 岸青年一起振興(xing) 鄉(xiang) 村。
在廈門扶持台灣青年就業(ye) 創業(ye) 的政策支持下,賴淑珍與(yu) 誌同道合的台灣青年吳炳璋合作開辦青青之約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隨後,許多兩(liang) 岸青年陸續加入這個(ge) 團隊。
和阿公阿嬤一起過節,做閩南美食……“青青之約”團隊依托城內(nei) 社的“村風”“村史”“村食”“村歌”等內(nei) 容,將村子裏的日常拍成短視頻,存下來、傳(chuan) 出去;參與(yu) 城內(nei) 社改造,創建黑貓兩(liang) 岸青年文旅基地,舉(ju) 辦廟會(hui) 、市集、研學等活動,為(wei) 城內(nei) 社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圖為(wei) 賴淑珍向來城內(nei) 社參加研學的孩子介紹文創產(chan) 品。 中新社記者 李思源 攝
“阿嫲對我說,往海的那邊去,有座城隍廟……”賴淑珍說,兩(liang) 岸共同修建城隍廟的故事裏有堅守、有交流、有兩(liang) 岸融合,啟發她的團隊寫(xie) 出《城內(nei) 之歌》,“正如歌中所唱,‘我們(men) 的根在這裏’”。
賴淑珍與(yu) 廈門本地青年組建黑貓兩(liang) 岸青年樂(le) 隊,創作出《有一種美叫集美》《青青之約》等歌曲。該樂(le) 隊近年也頻頻亮相兩(liang) 岸交流舞台,受關(guan) 注度不斷攀升。2022年,賴淑珍“趁熱”在社交平台臉書(shu) 開通賬號“台灣賴賴在鄉(xiang) 村”,通過視頻和圖文講述大陸的鄉(xiang) 村故事。
在農(nong) 曆五月十三城隍爺生日時,賴淑珍應村民之邀,與(yu) 不少台青一起參與(yu) 扛轎巡境。“看著大家同心繞境,感受到兩(liang) 岸閩南文化的同根同源。”賴淑珍在視頻裏說道。
“相信線上線下並舉(ju) ,能調動更多人的熱情,參與(yu) 城內(nei) 社故事的講述。”如今,“台灣賴賴在鄉(xiang) 村”在臉書(shu) 已有逾1.6萬(wan) 位關(guan) 注者,他們(men) 跟隨她的鏡頭走進鄉(xiang) 村、認識大陸。
兩(liang) 岸青年文旅基地、“閩台客運”等兩(liang) 岸元素的融入,讓城內(nei) 社煥然一新。這個(ge) “小而美”的村子正吸引越來越多人來“打卡”、研學、居住,一些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紛紛返鄉(xiang) 創業(ye) 。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年輕人的加入,讓村子擁有內(nei) 生的力量。”賴淑珍愈發感覺到“城內(nei) 社有一股積蓄中的蓬勃力量”,“鄉(xiang) 村天寬地闊,大有可為(wei) ,我會(hui) 為(wei) 之繼續努力”。
賴淑珍希望更多兩(liang) 岸青年共赴“青青之約”,為(wei) 鄉(xiang) 村創造不一樣的風景。她表示,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非常需要當地人參與(yu) ,無論老少。而她的閩南話,又要派上用場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