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2月10日電 題:海派年夜飯,團圓八寶鴨
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
海派年夜飯的餐桌,總少不了一道象征團圓的八寶鴨。這道上海本幫菜館的名菜,其地位大致相當於(yu) 粵菜中的帝王蟹,尤其是在闔家歡聚的喜慶日子裏,隻待這道“鎮席大菜”上桌後,才算完成了過年團聚的儀(yi) 式感。
在中國的美食江湖上,八寶鴨頗具聲名,與(yu) 它相關(guan) 的名人軼事也很多。資深“吃貨”、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就曾在《學人談吃》中寫(xie) 道:“我的師娘、三姐張兆和是會(hui) 做菜的。她做的糯米八寶鴨,酥爛入味,皮不破,肉不散,是個(ge) 傑作。”張兆和,文豪沈從(cong) 文的夫人是也。
上海老飯店出品的八寶鴨堪稱一絕。 (豫園文化飲食集團供圖)
中國有著八大菜係及由此構成的多樣性飲食文化,就拿吃鴨子來說,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北魏人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養(yang) 鵝鴨》。如今,從(cong) 南到北,福建薑母鴨、杭州醬鴨、南京鹽水鴨、四川樟茶鴨、北京烤鴨……一隻鴨子因應地域不同而被烹製出變幻莫測的風味。
在上海,上海老飯店出品的八寶鴨堪稱一絕。每年從(cong) 上海老飯店豫園店廚師長、第五代非遺傳(chuan) 承人羅玉麟手上賣出的鴨子,若隻計堂食,也在8000隻左右,“很多人不僅(jin) 吃一個(ge) ,走的時候還要帶一個(ge) ”。
1887年重修的《滬淞雜記·酒館》中曾有記載,八寶鴨需取鴨肉拆出骨架,塞入餡料蒸製而成。而在上海老飯店,帶骨蒸製卻是其軟糯香滑的關(guan) 鍵所在。
上海老飯店的八寶鴨選取浙江白條鴨,鴨油與(yu) 鴨肉的比例在三七開,保證其出鍋後香而不膩。蒸製時間也大有講究,需帶骨蒸足8小時,讓骨髓和鴨油經高溫完全融入糯米中,扣碗一開香氣撲鼻,吃起來最是鮮美軟滑,“這是20世紀30年代到現在,一直保持的最傳(chuan) 統也最原始的做法”,羅玉麟說。
當然,想要吃到口感最地道的八寶鴨還有一個(ge) 隱秘訣竅——“隔夜鴨”。其原理是熱脹冷縮,長時間蒸製後再經一道自然冷卻,待到調料、糯米與(yu) 鴨油充分融合,二次出爐方為(wei) 最佳。“所以我們(men) 一般是晚上5點開蒸,第二天才賣給客人。”羅玉麟介紹說,如果是現場製作,味道未經充分融合,吃起來遠沒有那麽(me) 香甜。
八寶鴨因“八寶”得名,也因“八寶”蘊含的團圓喜慶意味成就其江湖地位。但過去,內(nei) 裏填塞的餡料並無八種之多,大抵就是紅棗、蓮心、白果,輔以鴨肉或豬肉,調料也不豐(feng) 富。
如今,上海老飯店的八寶鴨有了標準規格,即“四葷”——雞胸肉、豬肉、雞胗和火腿,“四素”——白果、香菇、栗子和筍丁。“以前的調料就是料酒、醬油、鹽和味精,現在的人追求健康,我們(men) 就在傳(chuan) 統基礎上做了改良,用幹貝切絲(si) 代替味精,所以嚴(yan) 格來說,現在的‘八寶’應是‘九寶’才準確。”羅玉麟說。
上海老飯店的八寶鴨名聲大了,海內(nei) 外食客紛至遝來,日本、印度尼西亞(ya) 、法國、摩納哥等地餐廳還力邀羅玉麟親(qin) 傳(chuan) 技藝。
“我們(men) 在國外會(hui) 依據當地的飲食習(xi) 慣做改良,比如不會(hui) 整鴨製作,而是選取鴨脖子上的一塊皮,將鴨皮和餡料做成迷你版的八寶葫蘆鴨,每個(ge) 也就6兩(liang) 左右,一人一份也符合分餐製的特點。”羅玉麟說,“別看‘海外版’迷你,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唯一不同就是外國人喜歡不帶骨的東(dong) 西,所以我們(men) 拆骨製作,也算是讓本幫菜走出國門,發揚光大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