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宿州2月13日電(記者 闞楓)“室溫監測、肥水管理、病蟲防控、蜜蜂授粉……”站在一眼望不到邊的種植大棚裏,端著一筐草莓的王聯合對自家的寶貝如數家珍。
王聯合的家鄉(xiang) 位於(yu) 安徽省最北端的宿州市碭山縣,這裏是名副其實的水果大縣,碭山酥梨、黃桃罐頭等農(nong) 業(ye) 品牌成為(wei) 這裏馳名全國的名片。
圖為(wei) 王聯合在自己的草莓大棚工作。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men) 對餐桌上水果的種類和品質都有更多、更高的需求。這一背景下,常年以種植梨樹、桃樹為(wei) 生計的碭山果農(nong) 們(men) ,麵臨(lin) 如何破除種植品種單一,同質化競爭(zheng) 嚴(yan) 重,高品質水果競爭(zheng) 力低等發展瓶頸。
“在以往的種植模式下,果農(nong) 隻會(hui) 種果,對於(yu) 最新的產(chan) 銷行情、病害趨勢、農(nong) 技創新等信息掌握不全麵,加之小而散經營,他們(men) 在整個(ge) 供應鏈條上處於(yu) 弱勢地位。”
曾幹過多年村幹部的王聯合,最了解過去水果種植的“堵點”“痛點”。
2022年,借助村黨(dang) 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契機,在縣鄉(xiang) 兩(liang) 級政府部門支持下,王聯合在老家碭山縣高鐵新區隴海新村修建了占地50餘(yu) 畝(mu) 的15個(ge) 大棚,因地製宜,帶頭發展草莓種植產(chan) 業(ye) 。
變身草莓“王老板”的王聯合,不僅(jin) 帶領村民學習(xi) 最新的草莓種植技術,還摸索出一套頗具競爭(zheng) 力的經營模式。
“村民零成本加入合作社,獲取草莓銷售收入的50%分配權益,第三方承包平台獲取銷售收入的50%分配權益,用於(yu) 種植環節的成本投入,包括村集體(ti) 收入、銀行貸款本息、草莓苗、農(nong) 藥、肥料、水電費等。”
王聯合說,這種模式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促進村民增收,同時也壯大了村集體(ti) 經濟,促進鄉(xiang) 村治理水平提升。此外,現代化、專(zhuan) 業(ye) 化的管理製度還提高了水果產(chan) 量和品質,產(chan) 品更具市場競爭(zheng) 力。
圖為(wei) 安徽省碭山縣高鐵新區隴海新村的草莓大棚。
今年68歲的汪海順是隴海新村的一名環衛工,去年,他也加入了草莓種植的合作社。每天清晨忙完村裏的衛生清潔後,汪海順就會(hui) 到草莓大棚裏上班,進行疏花疏果、采摘分揀等工作。
“一個(ge) 月收入能有四千多塊錢,種了一輩子地,現在最有奔頭。”如汪海順所言,現在村裏很多留守老人在草莓園上班,家裏園裏兩(liang) 不誤,不僅(jin) 實現增收,也提升了生活幸福感。
如今,王聯合種植的紅顏草莓因為(wei) 品質上乘、產(chan) 銷鏈條順暢,成為(wei) 電商平台、城市商超的搶手貨,今年春節期間,他們(men) 的產(chan) 品更是供不應求。“原來是農(nong) 民找銷路,現在是訂單找我們(men) 。”
平時愛看新聞的王聯合對日前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十分關(guan) 注,文件中關(guan) 於(yu) “把農(nong) 業(ye) 建成現代化大產(chan) 業(ye) ”的政策支持,讓他對草莓園的發展更有信心。
下一步,王聯合希望爭(zheng) 取與(yu) 相關(guan) 農(nong) 業(ye) 科研機構合作,利用大數據提升大棚的科技含量和利用效率,同時,發展采摘旅遊等周邊經濟,把草莓產(chan) 業(ye) 做細做深。
“我的夢想是帶動更多鄉(xiang) 親(qin) 們(men) 科學種植,把農(nong) 業(ye) 做成產(chan) 業(ye) ,把產(chan) 業(ye) 做成事業(ye) ,讓農(nong) 民全情投入,快樂(le) 做農(nong) 業(ye) 。”王聯合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