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連線】
日本內(nei) 閣府2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日本名義(yi) 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約為(wei) 591.482萬(wan) 億(yi) 日元,換算成美元後被德國反超,由全球第三降至全球第四。雖然德國超越日本的預測早在2023年就已經出現,但此次是由日本政府正式發布與(yu) 承認,仍令日本社會(hui) 產(chan) 生了不小的震蕩。日本經濟深層次的病因也因此更加凸顯。
匯率頹勢,因耶果耶?
近一段時期以來,日元兌(dui) 美元匯率一直在150日元附近徘徊,幾乎跌至33年來的最低點,盡管在2024年1月前後略有回升,但隨後又跌至150日元關(guan) 口。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公司首席外匯策略分析師植野大作表示,“一旦美國利率開始下降,美元將會(hui) 貶值,這一宏觀預期沒有改變。”另一方麵,他認為(wei) 日元兌(dui) 美元將暫時保持弱勢,“可能會(hui) 逼近2022年觸及的1美元兌(dui) 151.90日元水平”。
對於(yu) 日本來說,以日元計算,2023年的GDP總額還是比2022年增加約5.7%。但是,以美元計算的話反而減少了1.2%,關(guan) 鍵問題就在匯率上。2022年1月,日元的匯率是1美元兌(dui) 換115日元;2023年12月,日元匯率是1美元兌(dui) 換150日元。這就意味著,2年時間裏日元貶值了24%。日本共同社援引經濟專(zhuan) 家的話說,日本金融政策導致日元大幅貶值以及長期以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是造成日本名義(yi) GDP被德國超越的主要原因。
然而,從(cong) 客觀因素看,日本的GDP若要以美元計算超過德國,就必須拯救日元貶值的“頹勢”,並大幅提高生產(chan) 率。日本的GDP被德國超越,直接原因看似是偶然的匯率問題,但深層病因正一步步凸顯。
三菱日聯研究與(yu) 谘詢公司首席研究員小林真一郎指出,雖然匯率是排名變化的重要因素,但是日本多年來一直專(zhuan) 注於(yu) 削減成本,並沒有采取擴大投資等積極主動的經營方式,這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悲喜交加、冰火兩(liang) 重天的奇異景象。
那些早已完成全球化布局、實現海外現地產(chan) 銷的大型企業(ye) 賺得盆滿缽滿,營業(ye) 利潤翻番,年度結算創出曆史新高;而日本國內(nei) 的大部分中小企業(ye) 困守愁城,即使有利潤也被弱勢日元吞噬大部分收益,艱苦求生。與(yu) 此聯動,日本企業(ye) 在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zheng) 力下降,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一。在科技創新和新興(xing) 技術領域方麵,日本也已落後。美國信息技術與(yu) 創新基金會(hui) 的報告顯示,21世紀以來,全球真正的兩(liang) 大創新中心是中國和美國,特別是這十年更加明顯,歐洲和日本在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創新方麵則“動力不足”。澳大利亞(ya) 戰略政策研究所發表尖端技術研究的國家競爭(zheng) 力排名報告顯示,日本進入前10名的隻有量子計算和後量子加密技術等7個(ge) 領域,與(yu) 中國和美國相比,日本在新興(xing) 技術領域已經遠遠落後。
2023年日本經濟的另一個(ge) 問題是,一些企業(ye) 賺取了豐(feng) 厚的利潤,政府也收割了大量的法人稅,但是這些收入沒有流到國民手上,消費依然沉寂、低迷。企業(ye) 感覺經濟“蒸蒸日上”,但國民認為(wei) “苦日子”還沒有出路。所以,如何讓企業(ye) 的利潤轉化成為(wei) 國民的消費,是日本經濟實現真正“回暖”的關(guan) 鍵。
日德“同病不同命”
德國GDP雖然超過日本,但兩(liang) 國其實同病相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日本和德國在許多方麵的共同點進行了比較,尤其是兩(liang) 國麵臨(lin) 的挑戰:
一是人口老齡化。日本和德國都有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但日本更為(wei) 嚴(yan) 重,日本人口自2010年開始持續下降,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應減少,私人消費增長乏力。二是自然資源稀缺。日本和德國都麵臨(lin) 自然資源稀缺的問題,這迫使他們(men) 依賴進口來滿足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三是依賴出口和汽車產(chan) 業(ye) 。兩(liang) 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出口(尤其是汽車產(chan) 業(ye) ),這使得他們(men) 對全球市場的波動和國際貿易政策變化非常敏感。
麵對這些“軟肋”,日本政府在深感危機的同時沒能做到“精準施策”。有分析指出,日本通過貨幣寬鬆政策和財政刺激誘發需求,導致產(chan) 業(ye) 結構更新換代進展緩慢。與(yu) 日本相比,歐美主要國家的生產(chan) 率仍在不斷提高。
據日媒報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積極推動製定的《兒(er) 童未來戰略》是日本少子化對策的指導方針。該戰略無疑是有利於(yu) 增強國力的構想,與(yu) 提出維持1億(yi) 人口規模和戰後最大GDP規模目標的“安倍經濟學”有相通之處。而令人擔憂的是,近幾屆日本政府都製定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但收效甚微,並導致債(zhai) 台高築。
在新興(xing) 國家的追趕下,日本“經濟大國”地位未來仍將麵臨(lin) 持續挑戰。《每日新聞》報道稱,這不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受日元貶值影響,隨著人口減少,經濟增長率正在一步步下降,這是日本正麵臨(lin) 的結構性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日本經濟規模到2026年也將被印度趕超,跌至世界第五。美國高盛公司則預測,到2075年日本將跌至世界第12位。
國力衰退的焦慮
一國的經濟規模關(guan) 係到其在國際社會(hui) 的話語權。東(dong) 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岡(gang) 崎哲二表示,日本經濟地位下降,有可能會(hui) 影響日本在國際舞台上的活躍度。“數年前,日本以強大的汽車工業(ye) 為(wei) 傲。但隨著電動汽車時代的來臨(lin) ,這一優(you) 勢也被動搖。”《日本經濟新聞》分析指出,為(wei) 了再次加快增長,日本有必要通過徹底實現同工同酬等方式繼續挖掘高齡勞動者潛力。此外,進一步吸引外資也很重要。
日本曾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擁有強大的工業(ye) 和技術實力,經曆過“經濟奇跡”。但從(cong) 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就陷入了長期的通縮和低增長的困境,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在少子老齡化進程中,如何提升被視為(wei) 處於(yu) 低水平的勞動生產(chan) 率成為(wei) 緊迫課題。
有分析指出,經濟的持續頹勢必將使得日本在全球的影響力進一步下滑。對於(yu) 日本而言,要想實現“逆轉”,不斷努力地提高生產(chan) 率幾乎是唯一途徑。為(wei) 了恢複增長潛力,迫切需要出台長期增長戰略,重新審視產(chan) 業(ye) 結構,提高生產(chan) 率。大和綜研資深經濟學家神田慶司分析指出,完善再分配政策,抑製貧富差距,維持生活穩定,這樣的社會(hui) 更利於(yu) 每個(ge) 人發揮能力。
有評論指出,岸田文雄就任首相之初曾主張糾正貧富差距,但後來偃旗息鼓。即使反複采取財政措施,若不改變當前扭曲的社會(hui) 結構,也無法重振經濟。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熊野秀夫表示,日本被德國甚至印度逆轉隻是一個(ge) 轉折點,標誌國力的明顯下降,必須重建日本的工業(ye) 。他指出,有必要采取政策和應對措施,例如將生產(chan) 和研發基地遷回日本,采取措施通過新建新設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以及出台優(you) 先分配資源用於(yu) 提高人均生產(chan) 率的增長戰略。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高級經濟分析師永濱利廣強調,日本的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以及企業(ye) 缺乏創新力是日本經濟長期疲軟的根本原因。如果日本製造和東(dong) 南亞(ya) 國家相同的商品就不會(hui) 有競爭(zheng) 力,必須努力研製日本獨創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此外,發展經濟不應過度依賴美國等,應更多著眼於(yu) 亞(ya) 洲國家,實現平衡發展,爭(zheng) 取在更廣泛的領域獲得經濟成果。
(光明日報 本報東(dong) 京2月18日電 駐東(dong) 京記者 馬玉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