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ya) 和中國青少年共舞“馬中友誼祥龍”。
新華社記者 程一恒攝
馬來西亞(ya) 首都吉隆坡拍攝的天後宮煙花表演。
新華社記者 程一恒攝
馬來西亞(ya) 東(dong) 海岸鐵路項目軌道工程啟動儀(yi) 式現場。
許馨予攝(新華社發)
乘著“下南洋”的浪潮,華僑(qiao) 華人奔赴馬來西亞(ya) 各地,成為(wei) 當地一支重要力量。馬來西亞(ya) 華僑(qiao) 華人傳(chuan) 承著祖(籍)國的文化,在南洋的土地上紮根生長,對馬來西亞(ya) 經濟社會(hui) 發展產(chan) 生深遠影響。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馬多領域合作更加緊密。近日,多項慶祝中馬建交50周年的活動在馬來西亞(ya) 華人社區火熱舉(ju) 辦。華僑(qiao) 華人與(yu) 馬來西亞(ya) 友人回顧友好曆史,攜手展望未來。大家紛紛表示將繼續促進中國與(yu) 馬來西亞(ya) 友好合作,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共同推動兩(liang) 國關(guan) 係邁上新的台階。
不忘來路
馬六甲市唐人街雞場街一帶,坐落著一座古樸寺廟,名為(wei) 青雲(yun) 亭。青雲(yun) 亭至今已有350餘(yu) 年曆史,長期扮演華人社區事務中心的角色。
馬六甲曆史城區(雞場街)工委會(hui) 主席拿督威拉顏天祿說,青雲(yun) 亭見證著馬來西亞(ya) 華僑(qiao) 華人在當地落地生根的曆程,講述著華僑(qiao) 華人在這片土地艱苦奮鬥的故事。“青雲(yun) 亭久經滄桑,一直被華僑(qiao) 華人用心嗬護。”青雲(yun) 亭是華僑(qiao) 華人團結協作的一個(ge) 生動體(ti) 現,時刻提示新一代華裔青年不忘來路。
華僑(qiao) 華人移民馬來西亞(ya) 古已有之,但大批量的遷移大約從(cong) 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馬來西亞(ya) 的華人先輩梯山航海,冒險南來,憑借智慧與(yu) 奮鬥,在陌生的環境中迎接挑戰,為(wei) 馬來西亞(ya) 經濟繁榮、社會(hui) 進步、社會(hui) 和諧、種族和睦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4年是中國與(yu) 馬來西亞(ya) 建交50周年,華僑(qiao) 華人是中馬友誼與(yu) 合作的親(qin) 曆者、見證者、推動者。
馬來西亞(ya) 華人文化協會(hui) 總會(hui) 長張雅誥說,馬來西亞(ya) 華人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既傳(chuan) 承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堅持中華文化底色,又在馬來西亞(ya) 這片土地生根發展,與(yu) 其他族群的多元文化實現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馬來西亞(ya) 前總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曾談道,馬來西亞(ya) 華人在當地落地生根,把馬來西亞(ya) 當成自己的家園,對國家貢獻良多。他說:“華人愛好和平,他們(men) 持續為(wei) 世界和平與(yu) 發展貢獻力量。”
攜手奮鬥
在馬來半島東(dong) 海岸線上,有馬來西亞(ya) 東(dong) 海岸鐵路(馬東(dong) 鐵)工程項目。工地上,來自中國的工程師們(men) 正在忙碌,他們(men) 皮膚被曬得黝黑、汗水淋漓。
馬東(dong) 鐵項目被視為(wei) 連通馬來西亞(ya) 東(dong) 西海岸的“陸上橋梁”。馬來西亞(ya) 前駐華大使馬吉德日前表示,馬東(dong) 鐵項目一旦結項,將具有舉(ju) 足輕重的意義(yi) ,“因為(wei) 它將把馬來西亞(ya) 東(dong) 海岸一些欠發達的地區與(yu) 西海岸連接起來”。在馬東(dong) 鐵項目上的本地員工眼裏,來自中國的工程師們(men) 專(zhuan) 業(ye) 水平高,而且“很拚”。他們(men) 帶來了新的機械設備和信息化係統,使工程更加安全、高效。
風景優(you) 美的馬來西亞(ya) 東(dong) 海岸線上,坐落著一座寧靜的小城——關(guan) 丹。馬中關(guan) 丹產(chan) 業(ye) 園與(yu) 中馬欽州產(chan) 業(ye) 園一起,開創“兩(liang) 國雙園”模式。園區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高樓、廠房鱗次櫛比,馬來西亞(ya) 員工與(yu) 來自中國的工程師們(men) 為(wei) 共同的目標攜手奮鬥。
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馬合作持續深化。多年來,越來越多華僑(qiao) 華人抓住機遇,實現發展。
馬華公會(hui) 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一直以來都扮演著“馬中橋梁”的重要角色。馬華公會(hui) 在馬來西亞(ya) 各地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鼓勵當地民眾(zhong) 搭上經濟發展快車。
命運與(yu) 共
日前,中馬建交50周年官方紀念標誌發布。紀念標誌靈感來源於(yu) 馬來西亞(ya) 傳(chuan) 統峇迪風格,以構成中馬國旗的紅、藍、黃為(wei) 底色,匯集中國的長城、大熊貓和馬來西亞(ya) 的雙子塔、木槿花等兩(liang) 國代表性元素,凸顯中馬兩(liang) 國攜手並肩、命運與(yu) 共的友好關(guan) 係。
馬來西亞(ya) 與(yu) 中國建交50周年暨“家國情懷”文獻藝術展近日在馬來西亞(ya) 檳城舉(ju) 辦。展覽策劃人之一、中國廣東(dong) 省台山市南洋歸僑(qiao) 文化博物館副館長葉雪嫦介紹,展覽通過展出兩(liang) 國藝術家、大學生和少兒(er) 的藝術作品與(yu) 多種文獻資料,呈現粵、閩兩(liang) 地僑(qiao) 鄉(xiang) 的風土鄉(xiang) 情。中國廣東(dong) 省台山南洋歸僑(qiao) 文化博物館理事長方光明說:“我們(men) 希望幫助大家回顧馬來西亞(ya) 華僑(qiao) 華人的奮鬥曆史,展現鄉(xiang) 情同源、鄉(xiang) 音同宗、鄉(xiang) 土同德、鄉(xiang) 緣同心的美好畫麵,為(wei) 中馬人文交流搭建平台。”
爆竹聲聲,煙花燦燦。春節的雞場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舞龍舞獅團隊齊聚古城老街,浩浩蕩蕩鬧新春。一條全長近200米的“馬中友誼祥龍”在老街和廣場間穿梭,在鑼鼓喧天與(yu) 呐喊歡呼聲裏飛舞,所到之處,人潮沸騰。
這是一條“馬中友誼祥龍”,也是一條“中華文化之龍”,它展現著馬來西亞(ya) 華僑(qiao) 華人的思鄉(xiang) 之情,也將廣大華僑(qiao) 華人與(yu) 馬來西亞(ya) 民眾(zhong) 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
50年來,馬來西亞(ya) 華僑(qiao) 華人深度融入當地經濟社會(hui) ,在不同崗位兢兢業(ye) 業(ye) 、貢獻力量。“馬中友誼祥龍”策劃人顏天祿談道,百米長龍需百人合力才能舞動,中馬兩(liang) 國友誼的發展也需凝聚各方力量。“馬來西亞(ya) 華僑(qiao) 華人將會(hui) 繼承優(you) 良傳(chuan) 統,把中馬兩(liang) 國友誼世代傳(chuan) 承下去。”他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