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詞雅調新——《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參與有感
作者:楊雨(中南大學教授)
悠久的曆史孕育了絢爛多彩的文化,古老的文明不斷煥發著蓬勃嶄新的生機,正如古人所雲(yun) :“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我們(men) 的山川千嬌百媚,我們(men) 的國家暉光日新,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文化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興(xing) 國運興(xing) ,文化強民族強”,這應該成為(wei) 我們(men) 的共識。2023年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那麽(me) ,如何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智慧與(yu) 力量?如何貫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之間的邏輯關(guan) 係?如何用老百姓都覺得親(qin) 切生動的表現形式來闡釋高深玄奧的文化經典?這是擺在我們(men) 教育工作者麵前的新課題和新挑戰。
我連續三季參加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平“語”近人——習(xi) 近平喜歡的典故》節目並擔任經典釋義(yi) 人,對此深有感觸。
首先,節目新在切入點。
節目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不同場合的重要講話中引用的經典名句為(wei) 切入點,闡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智慧理念。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經典浩如煙海,如果不是專(zhuan) 業(ye) 研究人員,可能會(hui) 有敬而遠之的畏懼感。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引用這些名句的具體(ti) 場景,都是老百姓非常關(guan) 心的國計民生的各個(ge) 領域,這樣一下子就拉近了文化經典和老百姓之間的距離,真正做到讓經典“飛入尋常百姓家”。
例如,在《平“語”近人——習(xi) 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三季)的第十一集《明月何曾是兩(liang) 鄉(xiang) 》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引用了“和羹之美,在於(yu) 合異”來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特征——文明的多樣性與(yu) 和諧共存。在闡釋這兩(liang) 句話的文化含義(yi) 時,我發現這兩(liang) 句話並非大眾(zhong) 所熟知的曆史典故,但烹飪卻是人們(men) 天天要接觸的日常,如何搭配不同味道、不同性質的食材和調味品,使其充分調和,烹製成鮮美的羹湯,這是每個(ge) 普通家庭都具備的日常經驗。然則治大國若烹小鮮,在原典《三國誌·夏侯玄傳(chuan) 》中,夏侯玄和司馬懿在討論國家時事的時候就用這兩(liang) 句話來比喻,宰臣任用官員的關(guan) 鍵也就像調製和美的羹湯一樣,要讓擁有不同才華的人各盡其才、各司其職,才能夠互助互補,共同治理好國家。
於(yu) 是,我在經典釋義(yi) 過程中強調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引用這兩(liang) 句話的時候,是從(cong) 治理一個(ge) 國家要知人善用的原意延伸到了整個(ge) 世界的和諧共處: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正是因為(wei) 文明的多樣性才使得世界豐(feng) 富多彩。充分理解、尊重、發揮這種多樣性並且善於(yu) 調和多樣性有可能產(chan) 生的矛盾,才有可能做到和諧共處、互通有無,讓不同文化群體(ti) 的命運都息息相通,唇齒相依,這樣才能真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對這類經典的引用,既還原了經典的本義(yi) ,又發展了經典在新時代的延伸意義(yi) ,使經典常讀常新,常葆新鮮活潑的生命力。
其次,節目新在故事性。
在節目中我感到,每一位經典釋義(yi) 人和思想解讀人,都努力創新,用真實可感的現實故事來詮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在準備《平“語”近人——習(xi) 近平喜歡的典故》的錄製過程中,我們(men) 沒有停留在用理論闡釋經典,而是更進一步,用親(qin) 民的方式來激活經典的現實運用——講故事!而且是講述那些老百姓特別關(guan) 心、迫切想要了解,但日常生活中又往往難以接觸到的真實人物與(yu) 真實故事。
例如在第八集《不負青山不負人》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到生態文明的理念,引用了《易經》中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表達要仔細觀察、研究自然,掌握並順應自然規律,讓人類活動與(yu) 自然生態之間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思想。在我進行了經典釋義(yi) 的基礎上,為(wei) 了讓這一思想的闡釋能夠得到現實活動的佐證,節目組在錄製現場還請來了兩(liang) 位特別的嘉賓:一位是北京林業(ye) 大學的思政課老師楊哲,一位是四川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首席專(zhuan) 家張和民。張和民被網友親(qin) 切地稱為(wei) “熊貓爸爸”,他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了大家最關(guan) 心的國寶大熊貓的生活日常:大熊貓除了吃竹子還吃肉嗎?大熊貓如果不聽話怎麽(me) “教育”它?大熊貓智商真的可以相當於(yu) 4歲孩子嗎?……楊哲老師因為(wei) 對大熊貓情有獨鍾,曾受邀親(qin) 身去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考察大熊貓的生活,了解熊貓日常生活背後的故事。節目通過兩(liang) 位嘉賓感同身受的工作以及考察體(ti) 驗,展示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麵取得的成就。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還有熱度未減的北京冬奧會(hui) 吉祥物大熊貓“冰墩墩”的萌態,無疑更能讓觀眾(zhong) 從(cong) 最有趣最能引發共鳴的角度去深入理解高深的文化原典,更有助於(yu) 激發文化自信。
再次,節目新在曆史故事和現實故事的對話。
通過這種古與(yu) 今的對話,來打通古今,讓傳(chuan) 統文化經典呈現出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例如第四集《萬(wan) 紫千紅總是春》集中展現堅持統一戰線的重要性與(yu) 必要性。作為(wei) 經典釋義(yi) 人,我講述了清代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萬(wan) 裏東(dong) 歸的曆史故事。在我講述之後,本集思想解讀人又進行了延展和生發,他講述了發生在當代的一個(ge) 感人至深的故事:2015年的也門撤僑(qiao) 事件。節目組又專(zhuan) 門請來了參與(yu) 過2015年也門撤僑(qiao) 行動的海軍(jun) 臨(lin) 沂艦士官郭燕,請來了在撤僑(qiao) 行動中被解救的年齡最小的李禹霏(當時還隻有4歲多)和她的母親(qin) 。親(qin) 曆者動情的回憶,讓“祖國萬(wan) 歲”“人民至上”這樣的口號真正呈現出了感動人心的力量,我們(men) 國家和民族就是通過這樣深情、真情而博大的胸懷,凝聚著全球同胞的向心力。
最後,節目還新在視覺效果上。
在錄製過程中,我發現,《平“語”近人——習(xi) 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三季)更注重運用先進的科技元素和唯美的藝術元素全方位展現文化經典的魅力。不僅(jin) 從(cong) 情感上打動觀眾(zhong) 、從(cong) 思想上引領觀眾(zhong) ,還要從(cong) 視覺效果上吸引觀眾(zhong) 的注意力,凝聚好感。電視是一種不同於(yu) 紙媒閱讀的傳(chuan) 播形式,它要求更有衝(chong) 擊力的視覺效果,更具懸念與(yu) 真情實感的故事講述方式,更時尚前沿炫酷的科技、藝術元素來滿足觀眾(zhong) 對視覺、聽覺及心靈的全方位期待。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新征程的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加強全媒體(ti) 傳(chuan) 播體(ti) 係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鞏固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連續參加了三季《平“語”近人——習(xi) 近平喜歡的典故》,讓我更加立誌於(yu) 成為(we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積極傳(chuan) 播者和忠實實踐者。我和其他幾位經典釋義(yi) 人通過闡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引用的典故,梳理了總書(shu) 記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的治國理政的智慧,展現了總書(shu) 記愛國為(wei) 民的深厚情懷,進一步彰顯了文化自信,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人生天地間,長路有險夷。”我們(men) 的民族、我們(men) 的人民在漫長的曆史中不斷戰勝苦難、共創美麗(li) 家園、迎接幸福生活,一檔文化節目或許不能涵蓋其中所有的驚險與(yu) 精彩,但《平“語”近人——習(xi) 近平喜歡的典故》不僅(jin) 沒有回避其中的道道難題,更是通過對道道難題的解答,充分呈現了中國悠久曆史與(yu) 燦爛文化的無限精彩,並且讓這種精彩在當下的強國征途中再添灼灼光華。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9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