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解局 | “北溪”爆炸調查背後的“三國殺”

付一鳴、和苗、劉江、胡若愚、郭倩 發布時間:2024-03-01 09:19:00來源: 新華網

  這張瑞典海岸警衛隊2022年9月27日發布的航拍照片顯示的是一處“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點。新華社發(瑞典海岸警衛隊供圖)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月28日電 瑞典、丹麥本月相繼宣布結束“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調查,迄今未公開指認任何嫌疑方,爆炸原因愈發令人生疑。

  “北溪”天然氣管道從(cong) 俄羅斯向歐洲輸氣。爆炸發生在俄烏(wu) 衝(chong) 突升級、歐洲試圖減小對俄能源依賴之時。事發後,丹麥、瑞典和德國分別啟動調查,但均拒絕俄羅斯參與(yu) 。如今,丹麥、瑞典為(wei) 何接連撂挑子不查了?調查持續一年多,發現了什麽(me) ?究竟誰炸的“北溪”,謎團為(wei) 何難破?新華社記者為(wei) 您解局——

  查出了啥?不明說

  “北溪”天然氣管道為(wei) 俄羅斯與(yu) 德國、荷蘭(lan) 和法國公司合作項目,其中俄方持股占多數。“北溪-1”於(yu) 2012年開通,從(cong) 俄羅斯經波羅的海直通德國,向歐洲輸氣。“北溪-2”與(yu) “北溪-1”大致平行,2021年完工後,因美國方麵阻撓而遲遲無法投入運營。

  2022年9月底,“北溪”管道發生爆炸,4條管線中的3條發生泄漏,共有4處泄漏點,位於(yu) 瑞典和丹麥附近海域。

  爆炸發生後,丹麥、瑞典和德國分別啟動調查,但拒絕俄羅斯參與(yu) ,調查進展緩慢。如今,三個(ge) 國家竟然有兩(liang) 個(ge) 不查了,“吐出”的調查結論“幹貨”寥寥。

  

  這張瑞典海岸警衛隊2022年9月28日發布的航拍照片顯示的是,“北溪-1”天然氣管道仍在泄漏大量氣體(ti) 。新華社發(瑞典海岸警衛隊供圖)

  丹麥26日宣布結束調查。按照警方說法,調查工作“既複雜又全麵”,爆炸係“蓄意破壞”,但“證據不足以在丹麥提起刑事訴訟”,無法進一步置評。

  俄總統新聞秘書(shu) 佩斯科夫認為(wei) ,丹麥的決(jue) 定“近乎荒謬”,“一方麵,他們(men) 承認管道爆炸係蓄意破壞,但另一方麵他們(men) 卻不再繼續調查”。 

  瑞典檢方本月初以“瑞典無管轄權”為(wei) 由宣布結束調查,稱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確認瑞典公民是否以某種方式參與(yu) 爆炸事件。去年4月,瑞典檢方指出,製造爆炸的最有可能是“一個(ge) 由國家發起的團夥(huo) ”。

  瑞典檢方已將可用作證據的材料移交德國。 

  誰有嫌疑?不敢說

  俄羅斯方麵說,瑞典方麵結束調查是害怕揭開事實真相,而丹麥是擔心會(hui) 查到“最密切的盟友”身上。

  

  這是2022年9月14日在德國盧布明拍攝的“北溪-1”天然氣管道相關(guan) 設施。新華社記者任鵬飛攝

  關(guan) 於(yu) 爆炸事件幕後黑手有過多種說法。

  西方在事發後指責俄羅斯通過破壞管道威脅歐洲。但不少分析人士指出,俄方如果要切斷天然氣供應,隻需關(guan) 閉閥門,無需炸毀自己投錢建設的管道。西方的說法不合情理,逐漸失去市場。

  美國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去年2月爆料是美國聯合挪威對“北溪”管道實施爆破,還披露不少細節。赫什說,美方破壞管道是為(wei) 了防止德國使用這條“能源動脈”,以確保歐洲國家在俄烏(wu) 衝(chong) 突中跟著北約走。美國既有能力又有動機實施破壞,這一說法獲得不少輿論認同。

  不久後,美國《紐約時報》和德國《明鏡》周刊等媒體(ti) 拋出第三種說法,稱爆炸事件可能由一個(ge) 烏(wu) 克蘭(lan) 團體(ti) 製造,且烏(wu) 政府不一定知曉。俄方隨即指責這一說法是要包庇真凶。

  目前,俄、美、烏(wu) 三國均否認破壞“北溪”管道。

  對展開調查的歐洲國家而言,調查似乎成了一塊燙手山芋。如果咬定俄羅斯是幕後黑手,很難讓國際社會(hui) 信服,如果把矛頭指向美國或歐美大力支持的烏(wu) 克蘭(lan) ,又將陷入尷尬。結束調查或許是最“合適”的結果。

  指望德國?不好說

  美國知名新聞主播卡爾森本月早些時候專(zhuan) 訪俄羅斯總統普京。卡爾森問普京:“誰爆破了‘北溪’天然氣管道?”普京笑答:“當然是你們(men) 。”

  普京說,全世界都清楚“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發生了什麽(me) ,連美國一些分析人士都直接這麽(me) 說。在他看來,要查明“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必須找出既有動機、也有能力這麽(me) 做的人。

  普京還說,“北溪-2”雖然受損,其中一條管線依然完好,可以向歐洲輸送天然氣,俄方已經準備就緒,德國卻未同意開通。按照普京說法,“現今德國領導人不從(cong) 本國利益出發,而是遵循西方集體(ti) 利益”,令他感到驚訝。

  德國檢方發言人伊內(nei) 斯·彼得鬆27日告訴俄羅斯新聞社:“隻能告訴你們(men) ,我們(men) 的調查仍在繼續。”

  皇家丹麥國防學院研究員肯內(nei) 特·厄倫(lun) 施萊格·布爾說,瑞典稱調查因“無管轄權”而無法盤問相關(guan) 人員最終作罷,丹麥意思一樣,“隻是措辭略有不同”。他認為(wei) ,德國也得不出其他結論,“可能就是多掀開一點點蓋子,不會(hui) 太多”。(記者:付一鳴、和苗、劉江、胡若愚、郭倩;編輯:陳丹、徐曉蕾、刁澤、王豐(feng) 豐(feng) )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