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昌2月29日電 題:品明清禦瓷:詩、書(shu) 、畫、印皆入瓷
中新社記者 李韻涵
從(cong) 莊嚴(yan) 肅穆的祭祀瓷,到極盡巧思的賞玩瓷,正在江西省博物館舉(ju) 辦的“禦瓷歸來”展覽中,180件禦瓷珍品記錄了明清時期中國最先進的製瓷工藝,亦承載了濃鬱的東(dong) 方氣韻與(yu) 審美。
禦窯,是明清兩(liang) 朝在景德鎮設立的專(zhuan) 門負責組織瓷器生產(chan) 的機構,所產(chan) 瓷器專(zhuan) 供禦用。從(cong) 文人雅士到花鳥魚蟲,從(cong) 吉慶祥瑞到佛道仙緣,禦瓷所呈現的主題裝飾不僅(jin) 反映出當朝統治者的喜好,也體(ti) 現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厚意蘊。
2月27日,正在江西省博物館展出的“粉彩開光乾隆禦製詩花卉紋蝠耳瓶”。 劉思偉(wei) 攝
“雍正更欣賞風雅、雅致一些的瓷器,乾隆則喜愛繁複華麗(li) 與(yu) 奇巧的瓷器。”展覽中有一款“粉彩開光乾隆禦製詩花卉紋蝠耳瓶”,江西省博物館藏品保管部保管員、“禦瓷歸來”展覽策展人李雪蕾介紹說,此瓶上的畫為(wei) 康雍名臣蔣廷錫所繪四季花卉,詩文出自乾隆禦題詩,采用鬥彩和粉彩相結合的裝飾,工藝複雜,並鈐“惟精惟一”“乾隆宸翰”印,完美體(ti) 現了詩、書(shu) 、畫、印皆入瓷。
“青花瓷和釉裏紅瓷都是明代景德鎮發明的高溫釉下彩瓷。”據李雪蕾介紹,青花瓷由含氧化鈷的青花料繪製,在明永樂(le) 時期,青花瓷所用青花料是進口的蘇麻離青,會(hui) 產(chan) 生鐵鏽斑,後經不斷創新,明宣德時期逐漸試用國產(chan) 的青花料。“明清禦窯瓷器經過六百年不間斷的工藝創新,才能做到佳器頻出,高峰迭起。”
2月27日,正在“禦瓷歸來”展覽上展出的“青花釉裏紅折枝石榴紋抱月瓶”。 劉思偉(wei) 攝
釉裏紅瓷由銅紅料繪製,經高溫氧化氣氛下燒成,其紋飾呈紅色。李雪蕾介紹說,釉裏紅的成功燒製需要精準控溫,非常難,禦窯自明初開始不斷改良試驗工藝,至清康熙時期呈色穩定,雍正時期青花釉裏紅技術已至臻純熟。
作為(wei) “高精尖”科技成果,禦窯瓷器可謂聚曆代名窯製瓷智慧,集各類工藝之所長,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之精粹。據李雪蕾介紹,景德鎮禦窯不僅(jin) 可以燒製出仿官、汝、哥、定、鈞、龍泉等前代甚至同時代的名窯釉色,還能跨界“整活兒(er) ”,用瓷製作出幾可亂(luan) 真的仿青銅、銅器、漆器、竹編、木器、金器、玉石器等製品。
景德鎮禦窯可用瓷製作出幾可亂(luan) 真的仿青銅、銅器、漆器、竹編、木器、金器、玉石器等製品。 劉思偉(wei) 攝
“這次展出的清代乾隆時期的僧帽壺,仿藏傳(chuan) 佛教僧侶(lv) 帽子形狀製作的器形,紋飾為(wei) 漢族傳(chuan) 統的龍穿繡球花,是漢藏文化融合的體(ti) 現。”李雪蕾稱,此次展覽中展出了許多具有少數民族風格的禦瓷,還有許多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中西亞(ya) 地區的金屬器形和紋飾,禦瓷上的阿拉伯文、波斯文、梵文體(ti) 現著當時國與(yu) 國之間的交流,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見證。
2月27日,正在“禦瓷歸來”展覽上展出的“清乾隆時期鬥彩螭龍穿花紋僧帽壺”。 劉思偉(wei) 攝
“末代皇帝溥儀(yi) 曾請英國人莊士敦當老師,他自己也逐漸接受了一些西式的生活方式,當時景德鎮根據他的需求燒製了一整套瓷質西餐具。”李雪蕾稱,明清時期,外來文化與(yu) 本土文化不斷碰撞出新火花,也成為(wei) 景德鎮禦窯源源不斷的創意靈感。
禦窯有著嚴(yan) 苛的挑選製度和規範流程,該件展品因把五爪龍畫成了六爪便不能呈至禦前。劉思偉(wei) 攝
在展覽中,除精致的成品瓷外,一些因瑕疵無法麵世的碎瓷片也講述著禦瓷故事。“這件器物的器型和發色都非常好,但因為(wei) 把五爪龍畫成了六爪便不能呈至禦前,諸如此類任何細微的差錯都是不被接受的。”據李雪蕾介紹,明清禦窯對於(yu) 龍紋有嚴(yan) 格的規定,尤其是明代早中期,龍紋隻許皇家使用,而五爪龍隻供皇帝使用,出於(yu) 禦窯嚴(yan) 苛的挑選製度和規範流程,明代早中期的淘汰品為(wei) 避免流入民間都被打碎就地掩埋。
自明初建立,經六百餘(yu) 年時光流轉,如今的景德鎮禦窯廠底下仍埋藏著許多不能進宮的碎瓷片。隨著古陶瓷基因庫在景德鎮禦窯博物院成立,萬(wan) 千瓷片也有了新使命,正迎來一批又一批遊客前來發掘古陶瓷的文明故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