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16世紀大氣二氧化碳為何下降?南極冰芯數據顯示人類活動變化導致

孫自法 發布時間:2024-03-07 08:5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地球科學論文指出,人類活動的變化或導致16世紀大氣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原因是公元1450-1700年新舊大陸交流期間美洲大規模土地利用的變化。這項研究結果基於(yu) 一個(ge) 南極冰芯的數據,該冰芯可追溯至約500年前。

  南極冰原深處提取的南極冰泡照片,這其中包含著地球大氣溫室氣體(ti) 的曆史(圖片來自Thomas Bauska)。施普林格·自然/供圖

  該論文介紹,已知工業(ye) 化會(hui) 導致人類活動改變大氣二氧化碳含量,但這種情況可能也存在於(yu) 工業(ye) 化前。這方麵的一個(ge) 例子是舊大陸(這裏指歐洲)和新大陸(美洲)在16世紀產(chan) 生交流後,大流行暴發導致人口減少。這或許導致了大規模土地荒廢,讓植被得以重新生長,大氣中的碳被再吸收,以及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下降。過去2000年裏的二氧化碳冰芯記錄揭示了人為(wei) 導致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空前增加的背景信息。但是,大氣二氧化碳的曆史變化在某些時期並不明確,比如公元1600年左右。

  南極冰原深處提取的南極冰泡照片,這其中包含著地球大氣溫室氣體(ti) 的曆史(圖片來自Thomas Bauska)。施普林格·自然/供圖

  基於(yu) 此,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英國南極調查局Amy C. F. King和同事及合作者測量了Skytrain冰芯的二氧化碳含量,該冰芯的鑽取時間為(wei) 2018-2019年,地點為(wei) 西南極冰蓋邊緣,深度達104米,形成時間可追溯至公元1454-1688年。研究發現,二氧化碳含量在公元1516-1670年以每十年0.5 ppm(百萬(wan) 分率)的速度逐漸減少,並推斷土地碳匯為(wei) 每十年2.6 PgC(千兆克碳)。

  他們(men) 認為(wei) ,這種逐步減少的趨勢與(yu) 16世紀新舊大陸交流後美洲因土地利用改變導致的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模擬趨勢一致。

  論文作者總結指出,他們(men) 的研究表明,冰芯記錄能為(wei) 工業(ye) 化前人類如何影響大氣組成提供背景信息。(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