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循跡筼簹湖 探尋廈門蝶變的綠色密碼

發布時間:2024-03-07 09:29:00來源: 人民網-國際頻道

  二月的廈門島繁花似錦,綠意盎然,而筼簹湖仿佛一條青絲(si) 帶橫貫其中。湖水碧波蕩漾,白鷺翩躚掠過,岸邊市民漫步,處處草木蔥鬱,構成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迷人畫麵。

  如今的筼簹湖已經成為(wei) “高顏值”廈門的金名片,眼前這幅美景讓人很難想象,這裏曾一度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一湖碧水,見證了廈門的發展理念之變。

  日前,人民網看見中國外宣融媒體(ti) 報道團隊走近筼簹湖,從(cong) 親(qin) 曆者的口述中,探尋廈門蝶變的綠色密碼。

上圖:筼簹湖治理前資料圖。下圖:筼簹湖如今的美麗(li) 風光。人民網記者 吳超嵐攝

  

  上圖:筼簹湖治理前資料圖。下圖:筼簹湖如今的美麗(li) 風光。人民網記者 吳超嵐攝

  藍圖繪就今昔巨變

  筼簹湖的美來之不易。20世紀70年代,為(wei) 了謀發展,廈門修堤、圍海、造田……筼簹港變成近乎封閉的內(nei) 湖,周邊兩(liang) 百餘(yu) 家工廠產(chan) 生的工業(ye) 廢水和工業(ye) 垃圾源源不斷流入這裏,日積月累下來,筼簹湖變成了發黑發臭的死湖。

  曾任筼簹湖管理處處長的郝鬆喬(qiao) ,回憶起這段過去,感觸頗深。“由於(yu) 湖邊環境汙染,開車路過的司機都要把車窗搖起來。我當時住在筼簹湖旁邊,宿舍裏的全銅壁燈不到半年就被空氣中的二氧化硫腐蝕了,家裏的不鏽鋼桌椅也很快就會(hui) 鏽掉,可以想象環境汙染對人體(ti) 的危害。”

  環境汙染讓周邊百姓苦不堪言,治理筼簹湖成了人民群眾(zhong) 的期盼。廈門市政府也組織了多輪專(zhuan) 家會(hui) 討論筼簹湖治理辦法,但由於(yu) 經費不足、治理難度大等因素推進緩慢,總體(ti) 方案始終懸而未決(jue) 。

  轉機發生在1988年。當年3月,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xi) 近平同誌在數月調研後,主持召開綜合治理筼簹湖專(zhuan) 題會(hui) 議,組建了筼簹湖治理領導小組,清楚明確地為(wei) 筼簹湖治理指明了方向。在這次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同誌創造性提出的治湖思路總結為(wei) “20字方針”:“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ti) 、美化環境”。

  時任廈門市公用事業(ye) 局副局長的張益河也在會(hui) 議現場。“當年下的決(jue) 心真大啊!有了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有了這次會(hui) 議給出的治湖思路,我感到渾身充滿幹勁!”81歲的張益河老人回憶起這場動員大會(hui) ,仍然心潮澎湃。

  科學治理久久為(wei) 功

筼簹湖畔,許多攝影愛好者在拍攝白鷺。廈門市觀鳥協會(hui) 彭誌偉(wei) 供圖

  

  筼簹湖畔,許多攝影愛好者在拍攝白鷺。廈門市觀鳥協會(hui) 彭誌偉(wei) 供圖

  筼簹湖綜合治理是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發端,廈門是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

  30多年來,廈門市始終堅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當年提出的綜合治理理念和方針,久久為(wei) 功,先後開展了五期筼簹湖綜合整治,共投入資金約19.9億(yi) 元。

  為(wei) 了治汙,環湖周邊重點汙染企業(ye) 被關(guan) 停,南北兩(liang) 岸排洪溝口、雨水口全麵截汙,並建設16座汙水提升泵站和1座海水泵站;為(wei) 了清淤,廈門市堅持每10年進行一次大規模清淤,合計清淤550萬(wan) 立方米;為(wei) 了搞活水體(ti) ,建設近七公裏的海水輸送管,充分基於(yu) 自然將潮水引入筼簹湖,大幅改善了湖區水動力條件。

  筼簹湖保護中心規劃建設科工程師陳文陽告訴我們(men) ,截止目前,筼簹湖總共已完成了四期綜合治理,第五期綜合治理正在進行中。

  第五期治理不僅(jin) 將提高湖區防汛標準、改善搞活湖區水環境、水生態、水動力,還將環筼簹湖較寬綠地提升改造為(wei) 口袋公園,增加建設公共活動空間、亭廊及休閑設施,為(wei) 市民群眾(zhong) 提供更多的遊憩空間,實現綠地“養(yang) 眼、養(yang) 腳、養(yang) 心”。目前已完成官任園、白鷺園、振興(xing) 園、觀鳥廊、潮汐廣場、蓮嶽園以及38℃溫泉園等口袋公園建設。

  廈門市還開展筼簹湖區健身步道建設,結合現有公園、水係等景觀資源,植入體(ti) 育概念,打造湖區高品質慢跑步行係統,讓更多市民運動起來、健康起來。

  同時,沿湖修建大量公園綠地,種植9個(ge) 品種約2.6萬(wan) 平方米紅樹植被,形成了“四湖六園”的格局。經過30多年的持續治理,筼簹湖實現了從(cong) 點到麵、從(cong) 水下到岸上、從(cong) 單一治理到聯合共治的生態環境建設轉變。

  “治湖非一日之功,我們(men) 將遵循綜合治理的治湖理念,繼續治理、保護好筼簹湖。”陳文陽說。

  筼簹回響國際典範

  36年彈指一揮間。從(cong) 筼簹湖綜合治理開始,廈門完成了一次深層次、全方位、整體(ti) 性的生態治理理念的變革和重塑。

  筼簹湖治理不僅(jin) 成為(wei) 廈門生態環境蝶變蕩開的第一朵漣漪,它所呈現的生態文明理念更為(wei) 世界所讚歎。

  菲律賓藝術家波·安茲(zi) (Bong Ants)在廈門定居多年,見證了筼簹湖的改變。“現在筼簹湖是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每周日我都和朋友相約來這裏散步。”

  在廈門,波·安茲(zi) 開始關(guan) 注環境問題,並為(wei) 環保事業(ye) 作出自己的努力。幾年前,在廈門市海洋局的鼓勵下,波·安茲(zi) 開始使用可回收垃圾製作大型藝術裝置,向人們(men) 宣傳(chuan) 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廈門為(wei) 世界上其他國家樹立了生態保護的典範。”他說。

菲律賓藝術家波·安茲(zi) (左二)與(yu) 友人在可回收垃圾製作的大型藝術裝置前。受訪者供圖

  

  菲律賓藝術家波·安茲(zi) (左二)與(yu) 友人在可回收垃圾製作的大型藝術裝置前。受訪者供圖

  如今,筼簹湖治理工作已被列入中國政府對外援助項目“海岸帶綜合管理”研修課程,麵向全球100多個(ge) 發展中國家開展培訓和經驗推廣。2021年,筼簹湖生態修複作為(wei) 中國國土空間生態修複典型案例之一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hui) 第十五次會(hui) 議相關(guan) 論壇上發布。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筼簹湖今昔之變,深藏著美麗(li) 中國建設的獨特密碼。在碧波萬(wan) 頃的海洋滋潤下,廈門這座海灣型城市必將迸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yu) 活力。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