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1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謝藝觀)今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新質生產(chan) 力成為(wei) 熱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寫(xie) 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並被列為(wei) 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最終要靠人才。”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人才從(cong) 何而來?如何培養(yang) ?聽聽各部門“一把手”們(men) 怎麽(me) 說。
圖為(wei) 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接受媒體(ti) 采訪。 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年輕人未來是建設科技強國的主力軍(jun)
“科技創新不僅(jin) 提高了我們(men) 國家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競爭(zheng) 力,也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夯實了基礎、注入了動力。”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如是表示。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是第一資源。因此在創新驅動發展上,除了加大科技攻關(guan) ,繼續深化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陰和俊指出,將加強戰略力量建設;打造科技強國建設的國家隊。
圖為(wei) 國務院國有資產(chan) 監督管理委員會(hui) 主任張玉卓接受媒體(ti) 采訪。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具體(ti) 到國資央企,國務院國有資產(chan) 監督管理委員會(hui) 主任張玉卓指出,現在中央企業(ye) 有120萬(wan) 科技人才,有大量的創新型企業(ye) 家。
“我們(men) 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優(you) 秀企業(ye) 家精神,要鼓勵我們(men) 的科技工作者,敢於(yu) 走最難走的路,敢於(yu) 攀登最高的山峰,敢於(yu) 攻克最堅固的堡壘,以我們(men) 實實在在的作為(wei) ,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作出應有的貢獻。”
陰和俊提及,年輕人現在是我國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jun) ,未來就是建設科技強國的主力軍(jun) 。下一步,科技部將把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yang) 作為(wei) 一項長期的戰略性工作,一直抓下去,努力為(wei) 他們(men) 成長發展創造好的科研環境。
培育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的高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上,不僅(jin) 需要科技人才,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亦不可或缺。
對此,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部長王曉萍表示,要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特別是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等發展急需,加大技能人才培養(yang) 力度,增強技能潛力和匹配度,促進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
圖為(wei) 王曉萍答記者問。 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比如,我們(men) 將組織開展數字技術技能人才培育,在智能製造、大數據、區塊鏈、集成電路等領域,夯實人才基礎。”
她還提到,我們(men) 將實施技能強企行動和製造業(ye) 技能根基工程,在先進製造業(ye) 、現代服務業(ye) 、康養(yang) 服務等領域,培育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同時,集中資源和力量,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能大師之家,搭建技藝傳(chuan) 承和展示交流平台。
通過教育來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創新是核心要素,基礎和先導靠教育,通過教育來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強調。
他指出,建成教育強國、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需要我們(men) 在拔尖創新人才上、在人才的自主培養(yang) 能力上發力,這也是滿足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對人才需求的關(guan) 鍵一招、破題之舉(ju) 。
圖為(wei) 懷進鵬答記者問。 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在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中,我們(men) 將推動高校分類特色發展,建立分類評價(jia) 機製。”他認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實現現代化需要各方麵人才,需要各領域拔尖創新人才,所以分類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是應對高等教育從(cong) 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的必然要求。
懷進鵬表示,我們(men) 將圍繞國家重點布局,突出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建設麵向國家和區域發展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特別是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等方麵,通過多方協作來加大創新人才培養(yang) ,在人才培養(yang) 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