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上官雲(yun)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cang) 滿,小倉(cang) 流。”農(nong) 曆“二月二”,也叫龍頭節、龍抬頭節等,作為(wei) 傳(chuan) 統節日,它的許多習(xi) 俗都與(yu) “龍”有關(guan) 。
比如在這一天,人們(men) 通常會(hui) 去理發,叫做“剃龍頭”,圖個(ge) 吉利,至於(yu) 飲食,春餅或煎餅稱“龍鱗餅”,麵條叫“龍須麵”。
重慶工商大學法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副教授孟令法告訴中新網記者,“龍抬頭”是個(ge) 以觀察天象變化為(wei) 基礎性的民俗節日,自古以來都被視為(wei) 一個(ge) 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資料圖:圖為(wei) 民眾(zhong) 舞長龍。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
“龍抬頭”為(wei) 何定在“二月二”?
“二月二,龍抬頭”還有挑菜節、春龍節、龍頭節等名字。作為(wei) 一個(ge) 傳(chuan) 統節日,“二月二”早於(yu) “龍抬頭”出現。
就現有漢文典籍文獻來看,作為(wei) 節日的“二月二”,與(yu) 唐德宗貞元五年正月設“二月初一”為(wei) “中和節”有一定關(guan) 聯。不過,人們(men) 出於(yu) 對賞春的需要,中和節迅速為(wei) “二月二”融合。
“龍抬頭”何以被用於(yu) 解釋“二月二”?有個(ge) 說法是,此日恰在驚蟄與(yu) 春分兩(liang) 個(ge) 節氣之間,而其天文現象則是“角宿”初升,東(dong) 方蒼龍逐漸露出真容,俗即“龍抬頭”。
總體(ti) 來看,“二月二,龍抬頭”的形成既有中唐新興(xing) 節日的影響,亦有春季節氣的久遠積澱,還有人們(men) 對疊數(雙數)易識易記及其文化傳(chuan) 統的認識。
有哪些吉祥寓意?
“龍抬頭”是“二月二”的又一稱謂,其吉祥寓意是伴隨天象和氣候變化,以及相應的節俗活動而來的。就前者而言,因東(dong) 方蒼龍第一宿的“角宿”初升,其期在驚蟄和春分間,意味著龍將擔負行雲(yun) 布雨之責,並由此引動萬(wan) 物複蘇,農(nong) 耕順利以兆豐(feng) 年。
自中唐以來,“龍抬頭”之日人們(men) 不僅(jin) 會(hui) 出門踏青,還會(hui) 在此時挑采野菜,《秦中歲時記》中記載:“(長安)曲江采菜,士民遊觀極盛”。
晚唐及之後的“龍抬頭”,又在挑采野菜的同時被賦予“迎富”“送窮”的美好寓意。北宋時,出現一種名為(wei) “迎富貴果子”的食物,人們(men) 以吃這種食物來祈福迎富。
資料圖:棗莊台兒(er) 莊古城舉(ju) 辦“龍抬頭”祈福大典。王龍飛 攝
“龍抬頭”的“龍”指什麽(me) ?
有觀點認為(wei) ,“龍抬頭”具有一定的自然崇拜性,但這裏的“龍”並不是平常所說的“龍生九子”的龍。
古人通過觀察自然天象,發現二十八宿之東(dong) 方七宿所構成蒼龍的第一宿——角宿,在驚蟄和春分間逐漸從(cong) 地平線升起,認為(wei) 此時東(dong) 方蒼龍開始覺醒,即將擔負起行雲(yun) 布雨,助力穀物生長的責任。
自古以來,“龍抬頭”都被視為(wei) 一個(ge) 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在漫長的歲月裏,人們(men) 對星宿之龍的形象化創造,也逐漸同民間信俗中的“龍”或“龍王”相融。
節日習(xi) 俗有哪些?
“二月二”的主要習(xi) 俗中,很多活動本身就跟農(nong) 耕生產(chan) 生活有一定聯係。
“龍抬頭”所在的“二月二”,又被認為(wei) 是福德正神即社神,俗稱土地神的生日,故在民間有“二月二,拜村社;龍抬頭,祈豐(feng) 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之說。
其實,社神祭祀自宋代以來就多放在立春後的第五個(ge) 戊日(戊,五行屬土),一般也在二月二前後,為(wei) 了便於(yu) 記憶或祭祀,人們(men) 自宋以降便把社祭活動合並於(yu) “二月二,龍抬頭”之日。
因此,龍抬頭所在的二月二成了祭祀土地神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的重要日子,故“二月二”也就有了“土地誕”或“社日節”的稱謂。在龍抬頭日,人們(men) 祭祀社神多會(hui) 請戲助興(xing) 。
在北方地區,有“引田龍”“圍糧囤”等習(xi) 俗。人們(men) 認為(wei) ,“二月二,龍抬頭”時節,位出驚蟄之期,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而農(nong) 業(ye) 病蟲害自此開始增多,因而希望借龍之威鎮伏百蟲,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feng) 登,此即俗謂“引龍伏蟲”。
資料圖:市民在北京市西城區一家發廊理發,期許吉祥兆頭。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二月二”為(wei) 何要理發?
當“龍抬頭”之日到來之時,人們(men) 不僅(jin) 祭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還會(hui) 將自己同“重新升起”的東(dong) 方蒼龍加以類比,以期“從(cong) 頭開始”,煥然一新。
在民間,人們(men) 常把此時兒(er) 童理發叫剃“喜頭”,寓意保佑孩童健康成長,日後能出人頭地;成年人在該日理發,則有辭舊迎新,祈求好運,希望新的一年順心如意之意涵。
“二月二,龍抬頭”彰顯了“一年之計在於(yu) 春”的自然天象。正月裏的禁忌繁多,正好借“理發”打破這些禁忌,以全新的麵貌、抖擻的精神步入春耕,則是人們(men) 此時最迫切的努力方向。
為(wei) 何這些習(xi) 俗帶有“龍”字?
“龍抬頭”的各種習(xi) 俗都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人們(men) 對龍的崇拜。在“龍抬頭”的曆時性發展和共時性傳(chuan) 播中,“龍”的所指和能指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逐漸演變成對一切“龍”的崇拜。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龍這種神秘動物展現出強烈的崇拜心理,“龍抬頭”是春耕時節的重要節點,故在此日把不同祭祀行為(wei) 冠以“龍”名,也就成為(wei) 普遍做法。
比如“龍抬頭”“放龍燈”之俗,意在為(wei) 龍照明引路,借此表達人們(men) 的美好期盼。總之,這些同“龍抬頭”之“龍”有機結合的民俗活動,反映了中國悠久的龍崇拜,以及中國人民豐(feng) 富的創造力。
資料圖:農(nong) 曆二月初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在甘肅省張掖市民樂(le) 現代絲(si) 路田園綜合體(ti) 文化廣場盛情上演。竇斌 攝
有啥特色飲食?
“龍抬頭”之日的特色飲食多種多樣,流傳(chuan) 著很多飲食諺語或俗語。如“二月二吃水餃,百病懼龍體(ti) 外跑”“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feng) 收”等。
在廣大的華北地區,有“二月二,吃龍食”之說,即把該日所吃食物以“龍”命名,如春餅或煎餅稱“龍鱗餅”;麵條叫“龍須麵”。這兩(liang) 種食物在《燕京歲時記》中即有記載。此外,還把水餃稱“龍耳”;餛飩或桂圓叫“龍眼”;雲(yun) 吞麵為(wei) “龍戲珠”等等。
徐州地區有“二月二,炒料豆”的習(xi) 俗。此處的“料豆”有兩(liang) 種,一是用沙土幹炒黃豆,豆熟即可食用;一種是把炒熟的黃豆倒入熬好的白糖漿中繼續熬製成塊。這種食物土語稱“蠍子爪”。給小孩食用,傳(chuan) 說可免除蛇蟲鼠蟻等“五毒”侵害。
節日主題有哪些?
“龍抬頭”的節日主題有一個(ge) 曆時性發展過程,但核心所指一直沒有離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龍形象崇拜。具體(ti) 而言,“龍抬頭”的節日主題大體(ti) 可歸納為(wei) 兩(liang) 個(ge) 一脈相承的部分。
第一個(ge) ,即從(cong) 最初的天象觀測及其形象化解讀,到祈求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第二個(ge) 是從(cong) 祭龍拜社後的踏青挑菜到驅蟲保健、祈福迎富。
孟令法認為(wei) ,“龍抬頭”寄托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體(ti) 現了中國人基於(yu) 自然規律的社會(hui) 建設和人文創造,不僅(jin) 是中國相對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更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