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紹興(xing) 3月16日電 題:六小齡童憶“猴王”父親(qin) :一襲蟒袍看見“世界的猴戲”
作者 項菁
“這件戲服,是我父親(qin) 無數次演齊天大聖穿過的蟒袍。它也曾跟著我們(men) 父子倆(lia) 到日本、馬來西亞(ya) 、越南等世界各地進行演出。”3月16日正值六齡童(原名章宗義(yi) )一百周年誕辰紀念日,其子六小齡童(原名章金萊)回到故土浙江紹興(xing) ,在受訪時回憶起父子倆(lia) 的“猴戲人生”。
一身藍色的中式服裝、一副紅眼鏡、一雙紅鞋,當日上午,1986年版電視劇《西遊記》孫悟空扮演者——六小齡童現身“紀念六齡童誕辰一百周年係列活動”之“六小齡童個(ge) 人戲劇珍藏品捐贈儀(yi) 式”。
3月16日,在捐贈儀(yi) 式上,六小齡童介紹父親(qin) 和自己曾經穿過的蟒袍。 項菁 攝
明黃色為(wei) 底,含祥龍、祥雲(yun) 圖案……作為(wei) 捐贈品之一,這件珍貴的蟒袍勾起了六小齡童的回憶。六小齡童說,這件戲服陪伴父子倆(lia) 走上了世界多個(ge) 舞台,承載著諸多難忘記憶,“20世紀90年代,我也穿著它演孫悟空,拍攝電視劇《猴娃》。現在看起來質感還是很好,像是剛剛演出過一樣”。
六小齡童表示,在父親(qin) 一百周年誕辰之際,他將父親(qin) 生前穿過的戲服、用過的道具以及自己收藏的紹劇文史資料一同捐贈給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就是希望大家能了解紹劇、愛上紹劇,明白紹劇的前世今生。同時我也想告慰父親(qin) ,一代又一代人在弘揚紹劇藝術和猴戲藝術”。
從(cong) 魯迅筆下的社戲到“紹興(xing) 大班”,再到1950年定名為(wei) 紹劇,紹劇藝術走過了400餘(yu) 載春秋。作為(wei) 紹劇一代宗師,六齡童開創了獨具一格的南派猴戲,奠定了集“人、神、猴”表演於(yu) 一體(ti) 的紹劇猴戲表演體(ti) 係,被譽為(wei) 中國“南猴王”。尤其在1960年,其主演的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發行至72個(ge) 國家和地區,紹劇猴戲由此蜚聲世界。
儀(yi) 式現場,六小齡童捐贈的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唱片、海報紛紛亮相。約一米長的海報被透明袋包裹著,裏麵的紙張有些泛黃,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八個(ge) 大字以及孫悟空、一群小猴子的樣貌清晰可見。
3月16日,六小齡童向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捐贈的戲劇唱片、史料等。 項菁 攝
“父親(qin) 留下來的不隻是一件件珍藏品,還有他追求藝術的精神。按我父親(qin) 的話講,紹劇是他的生命之源、藝術之根。”六小齡童說,在父親(qin) 的指引下,自己也走上了“猴戲人生”,“尤其是我拍電視劇《西遊記》的時候,他一直鼓勵我,希望我學習(xi) 他的創作經驗和方法,而不是刻意地模仿,所以最終才有熒屏上新的孫悟空、美猴王出現。這也是我父親(qin) 覺得非常自豪的事”。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上天入地”“降妖除魔”,是一代代中國人心中的“超級英雄”,也深深影響了一大批海外觀眾(zhong) 。據不完全統計,1986年版電視劇《西遊記》已在海內(nei) 外重播4000多次,成為(wei) 難以超越的經典。
不僅(jin) “一生演繹一個(ge) 角色”,這些年,六小齡童還一直在做“一件事”——向全世界弘揚猴戲文化、西遊文化。
六小齡童介紹道,“到海內(nei) 外任何地方,我都會(hui) 講《西遊記》的故事,比如台灣也有扮演孫悟空的演員,我們(men) 曾相互分享心得;我也曾到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知名高校進行交流,他們(men) 對西遊文化也頗有好感。”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wan) 裏埃。六小齡童也發現,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有自己的“猴王”。“接下來,我也希望繼續用孫悟空的形象、通過猴戲藝術,和海內(nei) 外讀者、觀眾(zhong) 進行交流,讓中國戲曲、猴戲文化、西遊文化走向世界、溝通世界。”
“正如父親(qin) 經常跟我講的,猴戲不姓章,它應該屬於(yu) 中國,屬於(yu) 世界。”六小齡童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