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要求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服務、為(wei) 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wei) 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戰略定位凝聚了黨(dang) 對教育使命的深刻認識。立德樹人,就是堅持德育為(wei) 先、以人為(wei) 本,通過教育引導人、塑造人、發展人,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ang) 與(yu) 知識能力,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9年3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hui) 上明確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guan) 鍵課程”。這一重要論斷為(wei) 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課是鞏固馬克思主義(yi) 在學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其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不僅(jin) 關(guan) 注學生知識結構的構建,更重視通過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社會(hui) 責任感和國家意識,增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yi) 情懷,把愛國情、強國誌、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奮鬥之中。然而,麵對快速變化的社會(hui) 環境和信息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xi) 習(xi) 慣及知識需求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對思政課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當前,如何加強思政課建設,更好地發揮思政課作為(wei) 立德樹人關(guan) 鍵課程的作用,成為(wei) 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重點。
深化思政課內(nei) 容與(yu) 方法的創新
深化思政課內(nei) 容與(yu) 方法的創新,不僅(jin) 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更是應對新時代挑戰、提升教學實效性的迫切需求。麵對多元化的社會(hui) 思潮和青年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men) 必須積極探索、勇於(yu) 創新,既要深化對思政課理論內(nei) 容的挖掘與(yu) 更新,也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與(yu) 現代化。
緊跟時代脈搏,革新課程內(nei) 容。思政課內(nei) 容的更新需要緊密結合國家發展大局、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青年學生關(guan) 注的熱點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深入分析當前時代的特點和趨勢,確保課程內(nei) 容不僅(jin) 充分體(ti) 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要求,而且要能夠觸及學生的實際生活,引發學生思考。例如,可以將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與(yu) 當前國際國內(nei) 形勢相結合,分析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同時,考慮到青年學生對社會(hui) 問題的敏感性和好奇心,課程內(nei) 容還可以拓展到包括諸如氣候變化、社會(hui) 公平、科技發展等主題,這些不僅(jin) 能增強內(nei) 容的相關(guan) 性和時效性,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此外,通過引入多媒體(ti) 和網絡資源,可以使課程內(nei) 容更加生動和具體(ti) ,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抽象的理論知識。
活化教學方法,提升互動參與(yu)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提升思政課吸引力和教學效果的關(guan) 鍵。傳(chuan) 統思政課的教學方式往往以講授為(wei) 主,但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yu) 和互動交流。例如,通過情境模擬,讓學生可以置身於(yu) 具體(ti) 的曆史或社會(hui) 情境中,從(cong) 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理論知識。案例教學法則可以讓學生針對具體(ti) 事件進行討論和分析,這不僅(jin) 能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能培養(yang) 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互動討論法則更多鼓勵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增加了學習(xi) 的動態性和參與(yu) 感。此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在線討論平台、互動式教學軟件等,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學的互動性和學生的參與(yu) 度。
打破學科壁壘,促進知識融合。跨學科融合對於(yu) 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和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至關(guan) 重要。思政課不僅(jin) 要關(guan) 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範疇,還可以與(yu) 曆史、經濟、文化等其他學科相融合,形成更加廣泛和深入的知識結構。通過設置跨學科的選修課程,學生可以從(cong) 不同的學科角度理解和探討社會(hui) 政治現象,這不僅(jin) 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有助於(yu) 培養(yang) 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例如,可以結合經濟學和社會(hui) 學課程,探討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特點和挑戰,或者通過與(yu) 哲學和倫(lun) 理學的結合,深入分析和討論社會(hui) 道德問題。因此,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當鼓勵思政課與(yu) 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以此促進學生在多元知識領域的均衡發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為(wei) 推動社會(hui) 的創新發展作出貢獻。
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素質與(yu) 能力
思政課教師肩負著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育人使命,麵對日益複雜的社會(hui) 環境和青年學生多樣化的成長需求,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素質與(yu) 能力,不僅(jin) 關(guan) 乎教師個(ge) 人的成長和專(zhuan) 業(ye) 發展,而且對於(yu) 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塑造學生的價(jia) 值觀和健全人格具有深遠的影響。
加強專(zhuan) 業(ye) 修養(yang) ,提升教學能力。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與(yu) 教學能力的提升是思政課教師質量的基本保證。教師應當深入掌握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黨(dang) 的創新理論以及近現代中國的曆史與(yu) 文化。這些知識不僅(jin) 是思政課的核心內(nei) 容,也是激發學生國家意識和曆史責任感的源頭活水。同時,通過參與(yu)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從(cong) 而在教育過程中向學生正確傳(chuan) 遞價(jia) 值觀念。就提升教學能力而言,係統性的思政課教師培訓是關(guan) 鍵。培訓內(nei) 容應涵蓋教案設計、班級管理、學生評估及反饋等多個(ge) 方麵。教師可以通過案例研究、同行評審等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持續提高教學技巧,並學會(hui) 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xi) 熱情和課堂參與(yu) 度。同時,應鼓勵教師采用新型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教學,例如利用在線課堂、多媒體(ti) 教學資源等,以優(you) 化教學策略,拓寬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深化教學研究,創新教學方法。深化教學研究,推動教學革新,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guan) 鍵所在。教學研究的核心目的在於(yu) 通過係統的探索和實踐,不斷尋求和驗證適應當前社會(hui) 發展需要的創新教學策略。因而,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yu) 教學研究,通過思政課教師的主動探索和相互間的學術交流,可以博采眾(zhong) 多教育實踐的智慧,這不僅(jin) 有助於(yu) 提升教師個(ge) 人的研究能力和教學水平,也為(wei) 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豐(feng) 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和方法。要做到這一點,關(guan) 鍵是構建開放和協作的教學研究環境。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為(wei) 思政課教師提供充足的資源和平台,如研究資金、研討會(hui) 和學術交流機會(hui) ,以支持思政課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的創新和探索。此外,還可以通過跨學科合作和國際交流,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進一步豐(feng) 富和完善思政課的教學內(nei) 容和形式。隻有持續的教學研究和方法創新,才能為(wei) 培養(yang) 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質和社會(hui) 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提供堅實的教育支持。
塑造師德典範,引領學生成長。思政課教師不僅(jin) 是知識的傳(chuan) 遞者,更是學生道德修養(yang) 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引導者。教師的一言一行、職業(ye) 道德以及對社會(hui) 的責任感都在無聲中對學生的價(jia) 值觀念、人格發展產(chan) 生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思政課教師需要自覺地以身作則,展現出良好的師德和人格魅力。這既包括基本的職業(ye) 操守,如誠實守信、尊重學生、公平公正,也包括關(guan) 愛學生、耐心指導和無私奉獻等方麵。通過這樣的榜樣效應,思政課教師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同時,思政課教師應當積極參與(yu) 社會(hui) 服務和公益活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社會(hui) 責任,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人生指導和精神激勵的寶貴教材。最後,教師還應關(guan) 注個(ge) 人的終身學習(xi) 和專(zhuan) 業(ye) 成長,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通過不斷學習(xi) 新知識、新理論,才能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的新要求,更加有效地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xi) 興(xing) 趣和創新能力。
加強同學生的互動和實踐活動
加強同學生的互動和實踐活動,不僅(jin) 有助於(yu) 增強學生的學習(xi) 動力和參與(yu) 度,培養(yang) 批判性思維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還能夠實現理論知識與(yu) 實際情況的結合,讓學生更好地體(ti) 驗和理解思政課所傳(chuan) 遞的價(jia) 值觀念,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
創新交流方式,激發學習(xi) 動力。互動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xi) 熱情,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還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反饋,實現教學的雙向溝通。例如,通過翻轉課堂、在線教育平台等創新教學模式,可以大大增強教師與(yu) 學生之間的互動。翻轉課堂模式鼓勵學生在課前通過視頻、閱讀材料等方式自主學習(xi) ,課堂上則更多地進行討論、解疑、實踐操作等活動,這樣既能提高課堂效率,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xi) 興(xing) 趣和主動性。在線教育平台則提供了更為(wei) 靈活多樣的交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在線討論區、實時問答、互評作業(ye) 等形式,實現與(yu) 學生的高效互動,從(cong) 而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和積極參與(yu) 。此外,通過將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辯論賽等互動式教學方法融入課堂,不僅(jin) 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思政課教師具備靈活掌控課堂的能力,並能夠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連接理論現實,深化學習(xi) 體(ti) 驗。社會(hui) 實踐活動是連接理論知識與(yu) 現實生活的重要橋梁,它不僅(jin) 是思政課教學的延伸,更是培育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平台。通過組織學生參與(yu) 社會(hui) 服務、誌願活動、實地考察等形式的實踐活動,不僅(jin) 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與(yu) 社會(hui) 的緊密聯係,加深學生對社會(hui) 現實的理解,還能在實踐中培養(yang) 學生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思維,從(cong) 而實現理論與(yu) 實踐的有效結合,更好地實現思政課的育人目標。例如,學生可以參與(yu) 到貧困地區的支教、社區服務中,親(qin) 身體(ti) 驗和參與(yu) 社會(hui) 問題的解決(jue) 過程,這不僅(jin) 有助於(yu) 增強學生的社會(hui) 責任感和使命感,還能夠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教育部門和思政課教師應當積極創造條件,為(wei) 學生提供豐(feng) 富多樣的社會(hui) 實踐機會(hui) ,並對實踐活動進行有效指導和後續的反思總結,確保實踐活動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能夠獲得寶貴的實踐經驗,並且能夠深刻理解和領悟思政課中的核心理念和價(jia) 值觀。
強化思想引領,解答成長疑惑。思政課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這一過程中,為(wei) 了更有效地解答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疑惑,教師需要及時關(guan) 注學生在學習(xi) 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疑惑和問題,通過引導式問答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思政課中的核心理念,引導他們(men) 形成正確的價(jia) 值判斷和行為(wei) 選擇。同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開展自我反思,引導他們(men) 結合個(ge) 人經曆和社會(hui) 實踐,深入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義(yi) 、社會(hui) 的責任等核心問題,從(cong) 而在思想上實現自我成長和提升。通過這種方式,思政課不僅(jin) 能夠為(wei) 學生提供知識的傳(chuan) 授,更能夠促進學生價(jia) 值觀的形成和人格的全麵發展。此外,思政課還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ti) 驗和情感教育。通過情感引導和情感交流,讓學生感受到價(jia) 值觀的力量和魅力,從(cong) 而更加自覺地踐行正確的價(jia) 值觀。
結語
思政課作為(wei)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guan) 鍵課程,其重要性在於(yu) 不僅(jin) 傳(chuan) 授理論知識,更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豐(feng) 富的實踐活動,培養(yang) 學生的責任感、國家認同感以及批判性思維。麵對全球化趨勢的挑戰和機遇,思政課需不斷適應時代變革,采用創新的教學策略,以增強學生的學習(xi) 體(ti) 驗,提高他們(men) 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同時,教育者需要提升自身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以更好地指導學生,實現理論與(yu) 實踐的有效結合。此外,還應強化思政課與(yu) 學生日常生活的聯係。通過這些努力,我們(men) 將能夠培養(yang) 出更多具有符合國家和社會(hui) 需要的優(you) 秀青年,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馮(feng) 剛,北京師範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長、教授;束永睿,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