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休斯敦/衢州4月7日電 特稿|傳(chuan) 承“血與(yu) 火鑄造”的友誼
新華社記者徐劍梅 王雅晨 段菁菁
有一種傳(chuan) 奇般的友誼,於(yu) 戰火硝煙中勾連起彼此命運,曆經歲月洗禮依舊打動人心。
大洋此岸,中國衢州,深山中淳樸大義(yi) 的中國村民,記敘著82年前蕩氣回腸的生死營救;大洋彼岸,美國休斯敦和芝加哥,二戰期間杜立特行動飛行員的後人們(men) ,多年來始終牽掛著衢州那片銘刻祖輩友情與(yu) 熱血的土地。
“我相信,血與(yu) 火鑄造的中美兩(liang) 國人民友誼一定能夠代代相傳(chuan) 。”2023年11月15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舊金山出席美國友好團體(ti) 聯合歡迎宴會(hui) 發表演講時,專(zhuan) 門講到了這段中國軍(jun) 民在抗戰時期奮勇救助美國飛行員、獲救美國軍(jun) 人後代回訪衢州杜立特行動紀念館的故事。
中美關(guan) 係的故事是由人民書(shu) 寫(xie) 的,中美關(guan) 係的未來是由人民創造的。如今,在浙江省衢州二中,一棵中美友人共同栽植的“友誼樹”枝繁葉茂,樹邊石碑上鐫刻著麵向未來的寄語——“續‘杜立特突襲’傳(chuan) 奇,譜中美友誼新篇章”。
跨越大洋的生死之交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1942年,美國空軍(jun) 16架B-25轟炸機奔襲日本,返航途中由於(yu) 油料不足等問題,杜立特中校等飛行員在中國上空棄機跳傘(san) ,中國軍(jun) 民奮勇救助,日軍(jun) 竟因此屠殺了25萬(wan) 中國平民。
美國休斯敦市區二戰紀念廣場,杜立特突襲行動被刻畫在石碑上。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會(hui) 負責人戴維·坎滕伯格說:“如果沒有中國人民慷慨無私地伸出援手,大多數突襲行動成員可能不會(hui) 活下來。”
大約10歲時,戴維讀到一本名叫《東(dong) 京上空30秒》的書(shu) ,書(shu) 上有50多名參加杜立特突襲行動的飛行員簽名。父親(qin) 告訴戴維,他的外祖父羅德尼·羅斯·懷爾德直接參與(yu) 了這場行動。“當時他們(men) 陷入困境,是中國人民幫助了他們(men) ……懷著對往事的探尋之心,我開始密切關(guan) 注這段曆史。”戴維說。
1942年4月18日晚,漆黑的暴風雨之夜,杜立特行動5號機副駕駛懷爾德緊急跳傘(san) 後,降落在衢州江山大橋鎮蘇源村的山坡上。戴維說,外祖父喝光了隨身攜帶的小瓶威士忌酒暖身,把自己裹在降落傘(san) 裏過了一夜。
第二天,蘇源村村民毛光孝發現了懷爾德,把他接下山帶回村裏。戴維說:“外祖父知道附近山穀裏有鐵路,但語言不通,他就在沙地上畫出鐵路線,通過比劃動作和模仿火車聲音,讓村民明白他想去的方向。”在中國村民幫助下,懷爾德一路輾轉,成功與(yu) 部分獲救飛行員會(hui) 合。
同一夜,3號機領航員查爾斯·奧祖克跳傘(san) 降落在衢州江山一個(ge) 村莊。奧祖克的女兒(er) 蘇珊·奧祖克告訴記者,父親(qin) 被降落傘(san) 掛在懸崖上一整夜,第二天被中國村民廖詩原發現,帶回家中。“廖詩原一家人細心照顧他,為(wei) 他包紮傷(shang) 口,提供食物,讓他睡在自家孩子的床上。父親(qin) 在廖家待了大約5天。”
如今已八旬高齡的廖明發是廖詩原的兒(er) 子。他還記得,父親(qin) 當年帶著四個(ge) 兄弟,用一把躺椅把渾身帶傷(shang) 的奧祖克抬回了家中,“父親(qin) 上山挖草藥敷在奧祖克的傷(shang) 口上,母親(qin) 還專(zhuan) 門煮了雞蛋給他吃”。
幾天後,奧祖克被安全轉移,“離開時,他送給我父親(qin) 兩(liang) 個(ge) 一美分的硬幣作為(wei) 紀念,至今還保存在我們(men) 家裏。由於(yu) 語言不通,直到離開我們(men) 也不知道他叫什麽(me) 名字。”
歲月不敗的人民情誼
這是以戰火淬煉、以鮮血締結的友誼。
為(wei) 了救助受傷(shang) 的杜立特行動隊員雅各布·曼奇,村民毛繼富背著比自己高很多的曼奇,在崎嶇山路中跋涉整整一天;隊員特德·勞森墜落淺海後傷(shang) 勢嚴(yan) 重,中國村民找來船隻穿越敵艦封鎖線,將他及時送到醫院救治;隊員羅伯特·格雷被救後困乏饑餓,在紙上畫了一隻雞,在那個(ge) 物資嚴(yan) 重匱乏的年代,中國村民真的給他端來剛出鍋的雞肉……
中國人民創造了二戰史上的救援奇跡。據統計,降落在中國的75名杜立特隊員中,共有64人被成功救起,其中51人後來再次奔赴反法西斯戰場。
跨越大洋,歲月不敗。這段生死相托的情誼,美國人民沒有忘記。杜立特行動的隊員和後人們(men) 成立杜立特轟炸機隊協會(hui) 、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會(hui) 等組織,每年都舉(ju) 行紀念活動,感謝和銘記當年參與(yu) 營救的中國人民。
2015年9月,時任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會(hui) 主席傑夫·撒切爾應邀來華,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zheng) 勝利70周年大會(hui) 。他一路追尋父輩足跡,來到衢州訪問,提議並推動在當地設立杜立特行動紀念館。
2018年10月,戴維、蘇珊等一行24人,來衢州參加杜立特行動紀念館開館儀(yi) 式。老照片中先輩們(men) 的崢嶸歲月,令他們(men) 眼含熱淚,不願離去。在當年父親(qin) 獲救助的廖家老宅中,蘇珊坐在父親(qin) 睡過的床榻邊,久久不肯起身。“我一直想看看父親(qin) 生命中這個(ge) 位於(yu) 中國的‘家’,這裏曾是他在戰火中棲身過的家,現在也成了我的家。如今我是在同家人見麵。”她說。
戴維特意帶來當年杜立特行動隊員們(men) 喜歡飲用的威士忌酒,與(yu) 當地中國朋友一同分享。在外祖父跳傘(san) 著陸的地點,戴維和弟弟一起親(qin) 手收集了20斤泥土帶回美國。“這些泥土一部分撒在外祖父位於(yu) 得克薩斯州的墓前,其餘(yu) 分贈給家族成員保存。”
蘇珊則在老宅前撿了一些父親(qin) 當年可能踩過的石頭,留作紀念。“我非常珍視中國人民,當年他們(men) 冒著生命危險營救我的父親(qin) 。我從(cong) 中國人民身上感受到了愛,每思及此,總讓我熱淚盈眶。”
雙向奔赴的友誼新篇
2023年以來,習(xi) 近平主席接連複信美國青年學生、史迪威將軍(jun) 後人、飛虎隊老兵及各界友好人士,為(wei) 中美民間友好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從(cong) 多位美國友人、客人接連來華,到“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舉(ju) 辦,從(cong) 美國飛虎隊代表團來華重溫曆史、共敘友誼,到第五屆中美友城大會(hui) 成功舉(ju) 行……中美兩(liang) 國人民雙向奔赴,共同書(shu) 寫(xie) 友誼新篇。
“習(xi) 近平主席出訪美國時不僅(jin) 提到了杜立特救援,還特別提到了獲救的美國軍(jun) 人後代與(yu) 我們(men) 之間的情誼,”廖明發說,兩(liang) 國人民都如此珍視這段曆史。盡管相隔萬(wan) 裏、膚色各異,大家對和平的向往、對正義(yi) 的期盼是相同的。“當年父輩們(men) 建立的中美友情,如今傳(chuan) 承到了我們(men) 這代人身上,相信未來還將一代代傳(chuan) 下去。”
蘇珊對此也有相同感受:“希望我們(men) 能增進交流,記住我們(men) 的過去,記住我們(men) 是朋友。”她認為(wei) 這是杜立特行動後人們(men) 的重要工作,“我們(men) 應當重溫這段肩並肩的曆史,重新走到一起。”
在對共同記憶的追溯與(yu) 回望中,蘇珊與(yu) 廖明發成為(wei) 朋友,為(wei) 父輩們(men) 延續起這份沉甸甸的友誼。這段特殊的曆史情誼,也促進了中美兩(liang) 座城市的緊密聯結和友好交流。衢州上世紀九十年代與(yu) 美國明尼蘇達州雷德溫市結為(wei) 友好城市,衢州第二中學與(yu) 雷德溫高中成為(wei) 姐妹學校。衢州二中原校長潘誌強說,每次有來自雷德溫市的老師和友好人士參訪學校,都會(hui) 帶他們(men) 去看一看陳列室中與(yu) 杜立特行動相關(guan) 的資料,“講解員都是我們(men) 的學生。很多美國朋友參觀後潸然淚下。”
在校園內(nei) ,撒切爾曾與(yu) 師生共同栽下花梨木“友誼樹”,並在樹邊立下石碑,寄語兩(liang) 地友誼合作綿長久遠。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會(hui) 還通過設立獎學金、組織征文比賽等,進一步推動兩(liang) 國民間友好交流。
曆史長河大浪淘沙,最終沉澱下來的總是最有價(jia) 值的東(dong) 西。從(cong) 曆史走進現實,又向未來延展,這份“血與(yu) 火鑄造的友誼”,必將深植中美人民記憶,成為(wei) 推動兩(liang) 國友好事業(ye) 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參與(yu) 記者:徐靜、崔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