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耶倫(lun) 在四川餐廳選位在大廳:感受熱鬧的氛圍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4月10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李金磊)作為(wei) 今年首位訪華的美內(nei) 閣成員,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lun) 的6天訪華行程,一舉(ju) 一動備受關(guan) 注。其中有一個(ge) 細節,值得細品。
耶倫(lun) 一行在北京一家川菜館就餐時,餐館提前為(wei) 他們(men) 準備了刀叉,但他們(men) 全部使用了筷子,筷子用得還很熟練。耶倫(lun) 來廣州吃第一頓飯時,也被媒體(ti) 捕捉到“筷子用得不錯”的細節。
小小的一雙筷子,卻隱含著中美的相處之道。
兩(liang) 根筷子隻有互相配合,才能順利獲取美味的食物。如果把中美兩(liang) 國各自視為(wei) 一根筷子,那麽(me) 兩(liang) 者隻有相互合作,才能互相成就,品嚐到更多“盛宴”,實現互利共贏,而孤立和“脫鉤”隻能兩(liang) 敗俱傷(shang) 。
“筷子用得不錯”的耶倫(lun) ,應該也明白這一道理。在訪華行程中,耶倫(lun) 多次表態:美國不尋求與(yu) 中國“脫鉤”。
4月8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lun) 在北京表示,美中兩(liang) 國經濟關(guan) 係緊密,健康的經濟關(guan) 係將為(wei) 兩(liang) 國帶來顯著益處,穩定的雙邊經濟關(guan) 係是兩(liang) 國的共同期望。 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重申一個(ge) 表態
4月5日,耶倫(lun) 在廣州對美國商界人士說,拜登和她都堅決(jue) 反對美國應與(yu) 中國“脫鉤”的觀點,完全的經濟分離既不切實際,也不可取。
4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強會(hui) 見美國財政部長耶倫(lun) 。耶倫(lun) 表示,美方讚賞美中經濟對話合作取得的進展,不尋求同中方“脫鉤”。
4月8日,耶倫(lun) 在美國駐華大使官邸舉(ju) 辦新聞發布會(hui) 時再次強調,美國不尋求與(yu) 中國“脫鉤”,兩(liang) 國經濟深度融合,全麵分離對雙方來說都將是災難性的。
經濟總量超過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總數占世界近四分之一、雙邊貿易額約占世界五分之一,這樣的兩(liang) 個(ge) 大國,確實容不得“脫鉤”。
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美國一方麵強調不尋求與(yu) 中國“脫鉤”,但一方麵打壓措施卻還在繼續,打壓TikTok、限製對華企業(ye) 的境外投資、對中國先進芯片製造商實施製裁,等等。
對於(yu) 美方關(guan) 於(yu) 無意尋求對華脫鉤的表態,中方表示歡迎,希望美方采取切實行動,停止製裁限製中國企業(ye) 。
言外之意是,美方不能老是說一套、做一套。
視頻:耶倫(lun) :健康的經濟關(guan) 係將為(wei) 美中兩(liang) 國帶來顯著益處來源:中國新聞網
達成兩(liang) 個(ge) 新共識
耶倫(lun) 此次訪華行程非常豐(feng) 富,既與(yu) 國務院總理李強,中美經貿雙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等人見麵,也會(hui) 見了一些中國政界、學界人士。
外界關(guan) 心,此次訪華,雙方談出了什麽(me) 成果?
關(guan) 於(yu) 共識成果,財政部副部長廖岷4月8日在吹風會(hui) 上介紹,雙方重申了11月舊金山會(hui) 談達成的“加強溝通”、“防範脫鉤”、“應對共同挑戰”三點共識,並達成以下新的共識成果:
一是由兩(liang) 國財政部牽頭,在中美經濟工作組框架下就兩(liang) 國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議題進行交流。
二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牽頭,在金融工作組框架下就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等議題持續開展交流。
“我不想看到美國與(yu) 中國的經濟關(guan) 係或整體(ti) 關(guan) 係惡化。”耶倫(lun) 表示,此訪取得了顯著進展。
這些新的共識,也有助於(yu) 避免中美關(guan) 係進一步惡化,減少誤解和誤判,而這也是世界所希望看到的。
4月8日,耶倫(lun) 在美國駐華大使官邸舉(ju) 辦新聞發布會(hui) ,多次強調美中兩(liang) 國發展健康經濟關(guan) 係的重要性。 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回應一個(ge) 分歧
在華期間,耶倫(lun) 又拋出了所謂“產(chan) 能過剩”的言論。有媒體(ti) 注意到,她在廣州出席中國美國商會(hui) 主辦的活動講話時,“產(chan) 能過剩”一詞就提了五次。
耶倫(lun) 訪華前就攻擊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產(chan) 能過剩”,並稱這些“過剩產(chan) 能打亂(luan) 全球價(jia) 格,損害美國企業(ye) 和工人”。
顯然,中國的“新三樣”讓耶倫(lun) 有些焦慮。對於(yu) 這一分歧,中方在與(yu) 耶倫(lun) 的各層級會(hui) 見會(hui) 談中均對此作出充分、理性的回應。
中方認為(wei) ,應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秉持市場經濟原則和價(jia) 值規律看待產(chan) 能問題,應結合全球分工和國際市場情況分析產(chan) 能問題,貿易保護主義(yi) 措施無助於(yu) 解決(jue) 產(chan) 能問題。
以新能源汽車為(wei) 例,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wan) 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當前產(chan) 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眾(zhong) 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chan) 品的潛在需求巨大。
中方既講道理,又擺數據。
事實上,就連外媒也看不下去美西方的論調。彭博社4月3日最新文章認為(wei) ,相關(guan) 數據分析並不支持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領域存在所謂“產(chan) 能過剩”的說法。
《南華早報》指出,在對中國的攻擊中,美國和歐盟將“產(chan) 能過剩”定義(yi) 為(wei) 超過國內(nei) 需求的生產(chan) 能力,這是極其狹隘的定義(yi) 。如果各國生產(chan) 僅(jin) 滿足國內(nei) 市場需求,就不會(hui) 有跨境貿易。
美國一麵指責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靠政府扶持導致了產(chan) 能過剩,而另一麵不斷推出產(chan) 業(ye) 政策扶持本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發展。
北京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認為(wei) ,通過這次對話,美國應該了解到中國對於(yu) 一些問題的看法,特別是在美對華企業(ye) 的不公平對待上。如今中美關(guan) 係可能出現很多問題,對話將有助於(yu) 了解彼此情況、減少由於(yu) 猜忌造成的誤判。(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