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間藝術綻放新的光彩(大家談)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民間藝術,對延續曆史文脈、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yi) 。本期大家談,我們(men) 選刊三篇來稿,和讀者一起探討如何推動民間藝術推陳出新、更好豐(feng) 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編 者
走進現代生活是關(guan) 鍵
劉 勍
民間藝術與(yu) 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具有自然、質樸、生命力強等特點,體(ti) 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把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關(guan) 鍵在於(yu) 讓民間藝術更好走進現代生活。
筆者在工作中認識了一些85後的非遺傳(chuan) 承人,比如出生在刺繡世家的張雪,從(cong) 設計、載體(ti) 、裝潢等多角度出發進行了探索,用作品展現年輕人的視角,將蘇繡融入現代生活;再比如廣西忻城壯錦技藝傳(chuan) 承人梁恒源,將濃鬱民族特色和大眾(zhong) 消費結合起來,設計的產(chan) 品廣受歡迎。這啟示我們(men) ,培養(yang) 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創新意識的傳(chuan) 承人,能夠推動民間藝術更好走進現代生活。
近年來,隨著相關(guan) 政策的深入實施,民間藝術發展天地廣闊、未來大有可為(wei) 。對於(yu) 年輕傳(chuan) 承人而言,既要承擔起傳(chuan) 承的責任,更要立足新的時代條件勇於(yu) 創新。惟其如此,才能讓民間藝術綻放新的光彩。
(作者為(wei) 中國文聯副編審、《民藝》雜誌社副社長)
鄉(xiang) 土藝術也能走進城市
蔡興(xing) 林
二人轉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具有很強生命力。“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二人轉紮根鄉(xiang) 土、反映現實,具有“土色土香”的特點,是東(dong) 北民間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唱法。上世紀50年代,筆者在把二人轉帶到北京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也在摸索中創作了不少備受觀眾(zhong) 歡迎的作品。總結經驗,除了唱詞短小精悍、風趣幽默,表演發於(yu) 內(nei) 在、融情於(yu) 表等技術因素外,關(guan) 鍵是要跟著時代走,把傳(chuan) 統中好的唱腔融入現在的音樂(le) 裏。事實證明,與(yu) 時俱進做得好,鄉(xiang) 土藝術同樣能走進城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很多演員通過視頻直播將二人轉帶到網上,填補了現場演出的缺口。在二人轉推陳出新的過程中,不能偏離說唱扮舞的本色,一味靠演絕活、說笑話招攬觀眾(zhong) 。演出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時,也要因地製宜、因人而異,在網絡直播中加強與(yu) 觀眾(zhong) 的互動,以藝術的多姿多彩滿足群眾(zhong) 文化需求的多元多樣。
(作者為(wei) 二人轉表演藝術家)
“融進去”才能“火起來”
徐本禹
“三閭刺繡”是湖北省秭歸縣的民間藝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80後、90後年輕從(cong) 業(ye) 者在工藝傳(chuan) 承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開發出係列時尚產(chan) 品,實現了“三閭刺繡”的活態化傳(chuan) 承和長效保護。
如何讓民間藝術更有人氣、更有市場?“三閭刺繡”如同一個(ge) 樣本,帶給我們(men) 啟迪與(yu) 思考:民間藝術隻有“融進去”,才能更好地“火起來”。一方麵民間藝術是大眾(zhong) 的藝術,要讓民間藝術走進我們(men) 的生活,就應當找準時尚需求點,根據需求倒逼創新,讓民間藝術富有現代氣息、“時尚範”。另一方麵,對民間藝術進行創意研發、工藝改良、流程再造,充分借助新媒體(ti) 平台和其他產(chan) 品渠道,讓民間藝術與(yu) 現代生活有機結合。與(yu) 此同時,讓更多民間藝術走進校園、走進課堂,也能培養(yang) 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熱愛。
在做好“融”字文章的同時,也要守護好民間藝術所承載的曆史記憶和文化根脈。隻有把民間藝術的文化基因傳(chuan) 承好,才能保護好民間藝術的“魂”,才能讓民間藝術更好地“火起來”。
(作者為(wei) 湖北省宜昌市社科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30日 第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