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鍛造“實”力 把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
6個(ge) 集群入圍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國家隊”,數量全國第一;前11月,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居全國第一;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兩(liang) 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七年保持全國第一……過去一年,江蘇全省上下加快構建以創新為(wei) 主要引領和支撐的自主可控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實體(ti) 經濟的優(you) 勢更為(wei) 明顯,競爭(zheng) 力更為(wei) 強勁,用一個(ge) 個(ge) “第一”展現了實實在在的硬實力。
集聚“實”力,以集群厚植實體(ti) 經濟優(you) 勢
2021年前三季度,江蘇製造業(ye) 增加值超過3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4.2%,占經濟總量比重達35.8%;1-11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13.5%,兩(liang) 年平均增長9.3%。
數據提升的背後,是江蘇各地穩紮穩打聚力打造製造強省、厚植實體(ti) 經濟優(you) 勢——
在蘇南,計劃用3年為(wei) 全市1.2萬(wan) 家規上工業(ye) 企業(ye) 提供“智能診斷方案”的蘇州等地,通過政府推動技改,以數字轉型創新發展做強製造業(ye) ;在蘇中,如東(dong) 、海安、通州、如皋、海門、啟東(dong) 這南通“六子”,2021年前8個(ge) 月工業(ye) 用電同比增速均超20%;而在工業(ye) 基礎相對薄弱的蘇北,45個(ge) 南北合建園區成為(wei) 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未來將通過省級平台統籌,在區域協調發展上進行更深層麵的合作探索。
我省製造業(ye) 規模占全國1/8、全球3%左右,產(chan) 業(ye) 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這是江蘇的底氣所在。家底雖厚,如何“化零為(wei) 整”?打造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成為(wei) 增強產(chan) 業(ye) 整體(ti) 競爭(zheng) 力的重要舉(ju) 措。
2021年3月底,工信部“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決(jue) 賽”優(you) 勝名單公布,無錫市物聯網,南京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新型電力(智能電網)裝備,蘇州市納米新材料,徐州市工程機械,常州市新型碳材料6個(ge) 先進製造業(ye) 集群躋身“國家隊”,成為(wei) 在疫情衝(chong) 擊、全球產(chan) 業(ye) 鏈重構的背景下,江蘇製造做強優(you) 勢、精準發力的“集團軍(jun) ”。
2021年8月印發的江蘇省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規劃中,明確“十四五”期間圍繞16個(ge) 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和64個(ge) 細分產(chan) 業(ye) 領域,推動全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化升級,其中,作為(wei) 我省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集群成為(wei) 最有可能率先實現綜合實力“國際領先”的集群。
南京市工信局局長葉榮生介紹,通過“集團作戰”代替“單打獨鬥”,南京智能電網產(chan) 品市場占有率領先全國,二次設備及控製係統的製造業(ye) 收入規模居全國首位,高壓繼電保護設備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達80%,省、地級電網調度自動化係統及設備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分別超90%、40%,真正實現了“集群聚力”。
創“新”實幹,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
回首2021年,我省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困難和挑戰明顯增多。特別是穩定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麵臨(lin) 較大壓力,部分行業(ye) 被“卡脖子”,“芯荒”“櫃荒”等問題較為(wei) 突出,很多企業(ye) “等米下鍋”。大宗商品價(jia) 格仍在高位,中下遊企業(ye) 成本明顯上升、利潤空間受到很大擠壓……難,成為(wei) 許多企業(ye)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的普遍感受。
經濟底盤越堅實,抗風險能力才能越強大。實體(ti) 經濟是江蘇經濟迎難奮進、錨定高質量航線的“主心骨”,瞄準產(chan) 業(ye) 鏈薄弱環節進行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成為(wei) 應對供應鏈安全風險的關(guan) 鍵。
補鏈提升,要有的放矢。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報告提到,“進一步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zheng) 力”。過去一年,在強鏈補鏈的過程中,龍頭企業(ye) 、鏈主企業(ye) 是“聚合中心”,中小企業(ye) 則是“關(guan) 鍵節點”。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首批亮相的81家上市公司中,江蘇12家創新企業(ye) 率先登陸,數量全國第一,成為(wei) 我省“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發展的縮影。截至去年底,全省中小企業(ye) 數量超360萬(wan) 家,其中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285家,後備資源充裕,通過多年深耕,我省已初步建立“小巨人”集團競爭(zheng) 優(you) 勢。
正本清源,各地將更多資源和資金源源不斷投入到產(chan) 業(ye) 鏈躍升中。南京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劉雲(yun) 鬆介紹,南京一邊建立100家“專(zhuan) 精特新”擬上市企業(ye) 培育庫,推動更多的獨角獸(shou) 企業(ye) 、瞪羚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登陸北交所等資本市場,一邊通過專(zhuan) 項行動促進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鏈主”企業(ye) 提升。
隨著不斷推動技術水平進步、加速拉升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江蘇實體(ti) 經濟“骨骼”正愈發強健。“必須聚焦關(guan) 鍵技術,用創新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省工信廳技術創新處負責人介紹,2021年是我省“產(chan) 業(ye) 強鏈”三年行動計劃的第一年,省工信廳以先進製造業(ye) 50條重點產(chan) 業(ye) 鏈為(wei) 主攻方向,新認定省級企業(ye) 技術中心497家,支持企業(ye) 在產(chan) 業(ye) 鏈重點領域完成對技術熟化、中試驗證、批量生產(chan) 等工程化階段瓶頸持續創新攻關(guan) ,對關(guan) 鍵核心技術(裝備)項目遴選出60家“揭榜”攻關(guan) 企業(ye) 。眼下,50條重點產(chan) 業(ye) 鏈營收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ye) 比重已達50%以上。
聚“鏈”創“新”已輻射更廣的區域。2021年5月28日,江蘇、浙江、安徽、上海簽訂《聯合開展長三角產(chan) 業(ye) 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合作協議》,三省一市分別牽頭組建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鏈聯盟,一條條產(chan) 業(ye) 鏈在地理意義(yi) 上的延長,正換來物理上的“質變”。
去“虛”務實,加速動能接續轉換
在實體(ti) 經濟的“巨樹”蔭蔽下,江蘇的數字經濟規模也成長到“4萬(wan) 億(yi) 級”體(ti) 量。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明確要求:要加強數字經濟與(yu) 先進製造業(ye) 、現代服務業(ye) 的深度融合;要把數字經濟作為(wei) 江蘇轉型發展的關(guan) 鍵增量;要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
實踐證明,加快推動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發展,可以更好提升實體(ti) 經濟的發展韌性與(yu) 創新能力。特別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數據從(cong) 虛擬、概念中“脫身”,越來越清晰地走進、滲入生產(chan) 生活的各個(ge) 方麵,宅經濟、雲(yun) 辦公、在線醫療、VR文旅……數字化已然成為(wei) 各個(ge) 產(chan) 業(ye) 的“必選項”。
“數字經濟是轉型發展的新賽道,它已經實質性地參與(yu) 實體(ti) 經濟,並且開始創造巨大的經濟價(jia) 值。”波司登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高德康說,通過多年數智化改造,讓企業(ye) 在2021年找到更多業(ye) 務“增長點”,實現營收、純利雙增長。當前,企業(ye) 工廠從(cong) 自動裁剪、零件縫製、自動充絨、吊掛組裝、自動分揀,到出廠、物流已實現全過程的數字化,顧客按需求“個(ge) 人定製”自己的羽絨服,從(cong) 設計到生產(chan) 隻需15天。
在江蘇,產(chan) 業(ye) 與(yu) 數字是一場“雙向奔赴”——數字化是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自主選擇”,服務產(chan) 業(ye) 也是數字企業(ye) 的“發展主線”。無錫英領之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為(wei) 專(zhuan) 注於(yu) 增強現實的科技型公司,將自主研發的VR技術向傳(chuan) 統行業(ye) 融合,推出“AR+汽車、工業(ye) 、醫療、物流”等一站式定製解決(jue) 方案。“當前階段,數字技術應更加務實,緊扣賦能實業(ye) 這個(ge) 關(guan) 鍵,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公司CEO黃陽之說。
放眼全省,“智改數轉”正給製造業(ye) 帶來生機活力,也為(wei) 地區產(chan) 業(ye) 經濟注入“新動能”。南京的集成電路和軟件產(chan) 業(ye) 、無錫的車聯網、蘇州的“5G+工業(ye) 互聯網”,一個(ge) 個(ge) 新興(xing) 數字產(chan) 業(ye) 地標加速崛起、不斷壯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計培育創建1307個(ge) 省級智能示範車間、42個(ge) 智能工廠、135個(ge) 工業(ye) 互聯網標杆工廠、8930家星級上雲(yun) 企業(ye) ,建成5G基站12.1萬(wan) 座,夯實了經濟發展的數字“基座”。
“深植實體(ti) 經濟能夠讓數字經濟擺脫‘鏡中花’‘水中月’的虛擬屬性,實現良性發展。”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華認為(wei) ,江蘇實體(ti) 經濟強、製造業(ye) 門類齊全,未來應更廣泛地探索數字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更大力度地進行數字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的實踐,助力實體(ti) 經濟的效率轉型、模式轉型和綠色轉型,加速動能接續轉換,提升民眾(zhong) 的數字獲得感。
□ 本報記者 付奇 王夢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