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圖①:湖南省雙峰縣發展燈籠製作加工產(chan) 業(ye) ,帶動農(nong) 民增收。近日,金開街道桑園社區的就業(ye) 扶貧車間裏,員工在趕製紅燈籠。
乃繼輝攝(人民視覺)
圖②:在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三閘鎮三閘村的玉米晾曬場上,大型脫粒機進行玉米脫粒作業(ye) 。
楊永偉(wei) 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
核心閱讀
剛剛過去的2021年,從(cong) 年頭到年尾,廣大農(nong) 民辛勤耕耘,辛勞付出,換來了沉甸甸的收獲。這一年,消除絕對貧困,山鄉(xiang) 巨變、山河錦繡;建成全麵小康,物阜民豐(feng) 、歲月靜好;糧食再獲豐(feng) 收,倉(cang) 廩殷實,根基穩固。
回首來路,收獲滿滿;展望前方,未來可期。今年將召開黨(dang) 的二十大,做好“三農(nong) ”工作、穩定“三農(nong) ”這個(ge) 基本盤,對於(yu) 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hui) 環境具有特殊重要意義(yi) 。
新征程新使命,“三農(nong) ”發展再啟新篇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讓廣大農(nong) 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希望的田野充滿活力。
種糧農(nong) 民邱傑波
拉長鏈條效益高
人民日報記者 鬱靜嫻
“隻要找對路,搞農(nong) 業(ye) 大有前途。”說這話的邱傑波,是浙江省慈溪市橫河鎮秦堰村的一名85後。大學機械工程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他,2010年回到村裏,注冊(ce) 家庭農(nong) 場,種植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如今已跟莊稼打了10多年交道。
邱傑波趕上了好政策。市裏對35歲以下大學生返鄉(xiang) 創業(ye) ,每年給予2萬(wan) 至3萬(wan) 元的扶持資金。他把這筆錢全花到了農(nong) 機上。扶持資金再加上貸款,他的家庭農(nong) 場裏,播種機、收割機、烘幹機、碾米機、大米色選機等一應俱全,憑借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農(nong) 場實現了從(cong) 產(chan) 前到產(chan) 後機械化作業(ye) 一條龍。邱傑波坦言:“現在村裏不少年輕人都已外出務工,種地還得靠機械、靠科技。”
農(nong) 機不斷升級,促進農(nong) 業(ye) 提質增效。2020年6月,邱傑波購買(mai) 了全慈溪市第一台無人駕駛插秧機,依托北鬥定位係統和物聯網技術,為(wei) 傳(chuan) 統插秧機“智能升級”。邱傑波感慨:“智能農(nong) 機能自行規劃最優(you) 線路,完成自動插秧、智能避障、掉頭轉彎等作業(ye) ,方便極了!”
在慈溪,晚稻每年11月初開始收獲,這也是邱傑波最忙碌的日子——白天接待遊學團隊,帶同學們(men) 體(ti) 驗割稻、打米、烘幹,晚上抓緊加工稻穀、包裝成品米。
“去年我種了200多畝(mu) 水稻,全是‘嘉禾218’優(you) 質粳稻,畝(mu) 產(chan) 上千斤,一半賣給糧庫,每斤1.5元左右。剩下的加工後賣到商場。”邱傑波說起種糧經很自豪。這些年他注冊(ce) 了商標,走起品牌路線,“我們(men) 的大米每斤能賣3.5至4元,穀殼作為(wei) 飼料提供給養(yang) 殖戶,一斤7毛錢,一年毛利潤能到10多萬(wan) 元。”
從(cong) 種植到托管、再到加工銷售,還有稻田遊學,邱傑波嚐到了拉長糧食產(chan) 業(ye) 鏈的甜頭。
橫河鎮是慈溪市重點產(chan) 糧區。前兩(liang) 年,鎮裏成立了金穗農(nong) 機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合社,年輕的邱傑波被選為(wei) 聯合社負責人。“聯合社這頭有農(nong) 機,農(nong) 戶那頭有需求,兩(liang) 頭一拍即合。”邱傑波說,通過資源整合、抱團發展,聯合社推動了“機械翻耕、直播、統防統治、收割、烘幹、初加工”六位一體(ti) 機械化服務,讓更多的種糧農(nong) 民融入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
今年有啥打算?邱傑波信心十足地說:“肯定還要再擴大種糧麵積。前幾天,農(nong) 場已經新簽了300畝(mu) 地的流轉合同。接下來,還要做強稻米加工,開展好社會(hui) 化服務,讓更多農(nong) 戶通過機械化種糧迎豐(feng) 收。”
外出務工人員李蕊
一技在手收入穩
人民日報記者 常欽
迎著朝霞,在中建二局雄安新區的一處建築工地,李蕊開始新一天工作:戴好手套,扣緊安全帶、防墜繩,不到5分鍾,從(cong) 地麵嫻熟地爬上50米高的駕駛室。作為(wei) 塔吊女司機,這個(ge) 不足5平方米的“方格子”是李蕊的大舞台——放鉤、升降、碼放……一連串動作幹淨利落,鋼筋、水泥、腳手架管等建材被精準放到指定位置。
“眼尖、手準、心細,吃手藝飯,心裏踏實!”李蕊精神幹練,很難將這雙纖纖細手與(yu) 巨大的塔式起重機吊臂聯係到一起。
2021年3月,李蕊告別老家貴州畢節,來到雄安新區務工,“扣除日常花費,不到一年,存下7萬(wan) 多塊錢。”算起收入賬,李蕊笑聲爽朗。
塔吊司機這份工作幹起來並不容易。李蕊坦言:“最開始攀上爬下,兩(liang) 腿發軟、手心冒汗,每天完成80到100吊的工作量,這都需要過硬心理素質和精湛操作技巧。”上塔前認真調試,下塔後保養(yang) 設備,李蕊憑著一股子好學勁兒(er) ,積極參加理論學習(xi) 和實踐操作,每天練習(xi) 8個(ge) 多小時,順利考取操作資格證,持證上了崗。
一技在手,月收入“水漲船高”,漲到了9000多元。李蕊告訴記者,現在工地為(wei) 農(nong) 民工工資發放建起“專(zhuan) 款專(zhuan) 戶”機製。“每月工資按時打到個(ge) 人卡裏,及時便捷。我按月給老家親(qin) 人打錢,成就感滿滿。這不,又給孩子買(mai) 了個(ge) 電話手表,直接能視頻通話,可方便了!”
除了收入,李蕊也為(wei) 工地的居住條件點讚。“冬天隨時都能洗上熱水澡。”她說,建築工地對於(yu) 農(nong) 民工的保障越來越好,每間宿舍裏都配備了空調,提供24小時熱水,食堂飯菜可口,價(jia) 格不貴,“以前擔心的各種問題都解決(jue) 了,一下子踏實了。”
現在建築行業(ye) 對於(yu) 技術型工種需求越來越多,說起自己的職業(ye) 規劃,李蕊掏出一份“學習(xi) 投資計劃”:她每個(ge) 月從(cong) 工資裏取出一部分,買(mai) 學習(xi) 資料和報考職業(ye) 證書(shu) ,“藝多不壓身,我打算再考個(ge) 挖掘機證書(shu) 。”
過去一年,雄安新區建設日新月異,一幢幢樓房不斷刷新“高度”。李蕊既是高空中的“靚麗(li) 舞者”,也是雄安新區拔節生長的見證者。“瞧,這是我從(cong) 高空拍的大樓,漂亮吧……”從(cong) 挖地基到建高樓,從(cong) 和泥水到栽綠植,手機裏的一張張照片是李蕊和這座新城共同的成長日誌。
“我的新年願望是帶孩子來工地看看,將這份與(yu) 城市一起成長的幸福講給他聽。”李蕊言語中充滿了自豪。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駐村工作隊隊長張康
讓脫貧群眾(zhong) 生活更上一層樓
人民日報記者 王浩、李曉晴
青山疊疊,一壟壟茶樹猶如條條綠帶盤繞。張康深吸一口氣,清爽空氣伴著茶香沁入心脾,“好生態一定能長出好產(chan) 品。”
發展生態茶園,張康為(wei) 這件事忙活了大半年。2021年5月,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統計局工作的他,把辦公室“搬”到深山裏,成了鶴峰縣東(dong) 洲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駐村工作隊隊長。接過“接力棒”,他向前任隊長“取經”,之後馬不停蹄開座談會(hui) 、找村民拉家常。
讓脫貧群眾(zhong) 生活更上一層樓,成了張康的心頭大事。翻開村裏的賬本:2018年全村脫貧,通了水泥路、自來水;2020年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1.2萬(wan) 多元……“這是一任任駐村工作隊努力的成果,我們(men) 不僅(jin) 要鞏固好脫貧成果,還要再上新台階。”張康深感肩上擔子不輕。
產(chan) 業(ye) “筋骨”強起來。以前,村裏人幾乎家家種茶,可這些年市場變化快,村民跟不上趟。“隻要找準優(you) 勢,提升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茶葉一定能賣上好價(jia) 錢。”張康盤算著,村裏山清水秀,這是最大的優(you) 勢,走綠色發展的路子,保準錯不了。
新技術如何推廣?村民接不接受?擺在眼前的挑戰不少。張康和工作隊隊員們(men) 在村裏開了動員會(hui) 、找種植大戶示範、幫村民摳細賬……“我們(men) 和茶廠對接,品質好的,高於(yu) 市場價(jia) 收購。”一趟趟工作做下來,大家夥(huo) 兒(er) 的底氣足了。
“用上了有機肥,產(chan) 量增了,茶葉質量也好了,每畝(mu) 能多掙500元。”茶農(nong) 佘坤明感慨。一戶戶茶農(nong) 簽訂綠色生產(chan) 承諾書(shu) ,一座座茶園升級成生態茶園。年底算賬,每斤鮮茶價(jia) 格高了5毛錢,預計茶產(chan) 業(ye) 一年帶動農(nong) 民增收350萬(wan) 元。
靠著好山好水,村裏的發展潛力不小。田間連車間,茶園變公園,讓一二三產(chan) 融起來,是駐村工作隊的新探索。張康打開一張規劃圖,22個(ge) 項目建設點密密麻麻標注著,“等林果采摘園、教育研學基地等基礎設施建好了,種加銷遊環節就能打通,‘一季收’變成‘季季收’。”張康說。
瞄準村民急難愁盼事,下足繡花功夫。“家裏的水龍頭不出水”,2021年10月,有村民遇到吃水問題。“連日幹旱,村裏水源不足。”張康和村幹部排查問題,開辟水源,鋪設水管,17戶村民很快喝上自來水。
“管好水,才能長久受益。”駐村工作隊組織村民成立飲水協會(hui) ,19座水池、25口水窖都有專(zhuan) 人負責,不少受益農(nong) 戶、黨(dang) 員代表積極參與(yu) 到日常巡護中。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我們(men) 把村裏的事一件件幹好,確保幫扶不斷檔,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向著產(chan) 業(ye) 旺、鄉(xiang) 村美、農(nong) 民富的目標大步邁進。”張康道出自己的新年願望。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4日 1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