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市多舉措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

發布時間:2022-01-17 10:20:00來源: 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孫奇茹

  打通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堵點,北京推出了一係列新舉(ju) 措。記者從(cong) 1月14日舉(ju) 行的《關(guan) 於(yu) 打通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堵點若幹措施》(以下簡稱《若幹措施》)新聞通氣會(hui) 上獲悉,本市將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建立科技成果披露機製和勤勉盡責容錯機製,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專(zhuan) 業(ye) 崗位、人才引進和資金保障。目前,在天壇醫院、積水潭醫院、北京工業(ye) 大學等高校院所和醫療機構,相關(guan) 試點工作已經展開。

  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科技成果轉化處處長閆穎介紹,本市近年來大力推動高校院所成果在京轉化,2021年度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0%,以北大、清華、中科院為(wei) 代表的一批優(you) 質科技成果在京轉化。不過,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中還存在著高質量成果供給不足、成果承接能力不足、供需信息渠道不夠通暢等問題。為(wei) 此,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牽頭製定的《若幹措施》已於(yu) 近日印發實施,將暢通技術、資本、人才等渠道,探索消除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

  可特設崗位聘用成果轉化急需人才

  科研人員埋頭做技術研究,產(chan) 業(ye) 轉化人才走不進醫療機構、高校院所“高牆”,使得科研成果與(yu) 市場需求、產(chan) 業(ye) 應用之間互相割裂。過去,這是影響我國科研成果轉化的一大障礙。《若幹措施》中提出,將科技成果轉化作為(wei) 人才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並推動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設立技術轉移機構,采取調劑編製或可特設崗位,麵向國內(nei) 外聘用高層次緊缺急需的科技成果轉化人才。

  以醫療衛生行業(ye) 為(wei) 例,天壇醫院已發布了天壇醫院、北京天琪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人員的雙聘和績效管理辦法。

  “術業(ye) 有專(zhuan) 攻,雙聘製度就是要把產(chan) 業(ye) 人才拉到醫院裏麵來,指導醫院臨(lin) 床人員的轉化工作,加速成果轉化落地。”市衛健委科技教育處副處長石菁菁說。目前,以天壇醫院為(wei) 母體(ti) ,以國家神經係統疾病研究中心及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等為(wei) 轉化鏈上遊,以北京天琪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醫療孵化器及產(chan) 業(ye) 園等為(wei) 中遊,以天壇醫科公司及創新合夥(huo) 企業(ye) 為(wei) 下遊的全鏈條的天壇轉化醫學鏈已初步建成。下一步,本市將支持天壇醫院辦好天琪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作為(wei) 醫療衛生機構成果轉化承接載體(ti) 和創新試驗田,還將組建北京市醫藥衛生科技促進中心,成立平台化專(zhuan) 業(ye) 化科技成果服務保障體(ti) 係。

  推進職務成果賦權改革試點

  過去,科研成果在市場中所結出的“果實”與(yu) 醫生、高校科研人員的激勵考評機製接軌程度不夠,是不少科研人員推動成果轉化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據悉,本市創新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工作,積水潭醫院成為(wei) 全國唯一由科技部確定的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醫療單位,試點開展的一項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的案例已完成改革試點工作。在骨科副主任醫師張昊華的科技成果“移動智能動作監測骨科康複指導儀(yi) ”項目中,賦予科研人員70%的所有權,後續轉化收益醫院與(yu) 科研人員按照3∶7的比例進行分配。這也成為(wei) 北京市首個(ge) 成功完成所有權賦權的案例。

  不僅(jin) 在醫院,高校院所也將成為(wei) 本市推動賦權改革的重要領域。市教委科學技術與(yu) 研究生工作處副處長薑世軍(jun) 透露,本市下一步將持續推動北京工業(ye) 大學試點賦權改革,重點圍繞建立賦權改革工作機製、完善賦權改革管理體(ti) 係、遴選賦權改革試點成果等方麵開展賦權改革有關(guan) 工作。

  技術經理人等技術成果轉化專(zhuan) 業(ye) 人才,是科研成果轉化中的重要“催化劑”。為(wei) 解決(jue) 本市技術轉化人才短缺的痛點,《若幹措施》提出,鼓勵高校開展技術轉移方向研究生教育,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yang) 。薑世軍(jun) 介紹,市教委支持北理工、北京工業(ye) 大學等高校展開技術轉移專(zhuan) 業(ye) 方向研究生教育試點。近兩(liang) 年內(nei) ,第一批獲得技術轉移方向學位的研究生人才就有望在本市“出爐”。

  下一步,本市還將深化重大創新平台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實現重大創新成果在京落地轉化。

  薪酬激勵等政策支持創新創業(ye)

  為(wei)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創新創業(ye) 、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若幹措施》在崗位管理、職稱評審、兼職離崗創業(ye) 、薪酬激勵等方麵作出了相應的探索。

  為(wei) 強化以增加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科研人才薪酬激勵機製,《若幹措施》提出,對事業(ye) 單位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承擔競爭(zheng) 性財政科研項目、提供科研設施與(yu) 儀(yi) 器開放共享服務等有關(guan) 科研人員進行激勵,不受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限製;允許事業(ye) 單位聘用的高層次人才,以及按規定設置的特設崗位的聘用人員,實行年薪製、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不受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的限製。

  市人力社保局事業(ye) 單位人事管理處二級調研員郭承廣介紹,截至目前,共有266名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利用科研成果在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文化藝術等領域創新創業(ye) ,其中56名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離崗創業(ye) 。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