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2021年江蘇推進鄉村振興 鋪展城鄉融合發展新畫卷

發布時間:2022-01-19 15:52:00來源: 新華日報

  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報告指出,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nong) 村,必須深入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努力建設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過去一年,我省把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放在全國全省大局中來謀劃、部署和推進,持續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步伐,在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實踐中,奮力描繪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新畫卷。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

  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

  “黃瓜播種後棚內(nei) 溫度應控製在32℃左右,一般播後3天有1/3出苗,當出苗達70%時溫度要下降18℃-22℃,防止高溫竄苗。”在淮安市淮陰區丁集鎮黃瓜育苗基地,淮陰區首批“淮鄉(xiang) 人才”丁大勇等“土專(zhuan) 家”正在為(wei) 丁集鎮新瓜農(nong) 們(men) 現場傳(chuan) 授技藝。

  淮陰區副區長、區科技鎮長團團長薛豔鳳告訴記者,在壯大國家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丁集黃瓜等優(you) 勢主導產(chan) 業(ye) 過程中,淮陰區注重產(chan) 業(ye) 鏈發展,實施丁集黃瓜提質增效項目,建設保鮮存儲(chu) 分揀包裝中心,打造果蔬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水平提升示範區,有效增強黃瓜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能力,提高產(chan) 品附加值。同時,以丁集鎮國家級產(chan) 業(ye) 強鎮建設為(wei) 依托,以劉老莊鎮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建設為(wei) 重點,推動徐溜鎮金菊和淮高鎮西瓜產(chan) 業(ye) 發展,形成產(chan) 鎮融合、產(chan) 業(ye) 聯動、綠色循環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

  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取得顯著成效,如期圓滿收官。全省254.9萬(wan) 農(nong) 村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年均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821個(ge) 省定經濟薄弱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8萬(wan) 元以上。蘇北6個(ge) 重點片區和黃橋茅山革命老區麵貌發生顯著變化,基本公共服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12個(ge) 重點幫扶縣區提前一年全部“摘帽”退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對江蘇來說,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點。過去一年,全省上下緊扣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目標,堅持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聚焦“特色強、鏈條強、功能強、主體(ti) 強、政策強”,延伸產(chan) 業(ye) 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jia) 值鏈,加快構建“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質量效益高、經營主體(ti) 強、技術裝備精、路徑模式新”的現代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體(ti) 係。

  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亮點紛呈。按照村級發展“一村一品”、鎮級建設產(chan) 業(ye) 強鎮、縣級打造產(chan) 業(ye) 集群的思路,跨市跨縣統籌推進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培育壯大10億(yi) 元以上縣域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總數超過180個(ge) ;發展“小而精、特而美”“一村一品”示範村,去年新增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0個(ge) ,總數達到186個(ge) ,特色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超億(yi) 元村44個(ge) 、超十億(yi) 元鎮21個(ge) ,總數全國第一;86個(ge) 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品和18位能工巧匠入選全國目錄,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不斷傳(chuan) 承發展,產(chan) 品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藝術價(jia) 值得到進一步挖掘。

  “今年,我們(men) 將以延鏈、補鏈、壯鏈、優(you) 鏈為(wei) 重點,挖掘農(nong) 業(ye) 多重功能,開發鄉(xiang) 村多種價(jia) 值,打造產(chan) 業(ye) 多種業(ye) 態,推動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建設,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提供支撐。”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處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宜居宜業(ye) ,

  特色田園鄉(xiang) 村留住“詩和遠方”

  深冬時節,走進無錫市錫山區羊尖鎮嚴(yan) 家橋村界州,隻見小河穿村而過,白牆黛瓦、整齊排列的民居依河而建,河麵上小橋亭廊蜿蜒伸展,盡顯江南秀麗(li) 風貌和文化底蘊……這個(ge) 村,去年12月剛被命名為(wei) “江蘇省特色田園鄉(xiang) 村”。

  鄉(xiang) 村建設,是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題中之義(yi) 。在江蘇,特色田園鄉(xiang) 村建設已從(cong) 試點示範轉入試點深化和麵上創建,從(cong) 一處“盆景”變成處處“風景”。省住建廳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446個(ge) 省級特色田園鄉(xiang) 村,實現涉農(nong) 縣(市、區)全覆蓋。

  一筆一畫繪藍圖,一村一落皆是景。去年,我省持續開展“共繪蘇鄉(xiang) ”規劃師下鄉(xiang) 活動,近千名規劃師沉到田間地頭、聆聽方言土語,深入了解風土人情、曆史文化,摸清村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讓一個(ge) 個(ge) 充滿創意的規劃在江蘇廣袤的鄉(xiang) 村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依山傍水的連片田埂、綠樹掩映的鄉(xiang) 間小路、風格各異的特色民宿、絡繹不絕的遊人……在規劃師的“繪製”下,曾經的“欠發達村”、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龍尚村蝶變為(wei) 集農(nong) 業(ye) 種植、農(nong) 趣體(ti) 驗、濱湖休閑、浪漫度假為(wei) 一體(ti) 的現代休閑農(nong) 業(ye) 型社區,讓村民的家園更美麗(li) ,讓遊客在濃濃的“鄉(xiang) 愁”中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

  美麗(li) 經濟風生水起,江蘇鄉(xiang) 村的“氣質”也煥然一新。行走其間,你會(hui) 發現,城市與(yu) 鄉(xiang) 村在公共服務上的差距逐漸縮小。在農(nong) 村,有現代化旅遊集散中心和停車場、敞開式的村便民服務中心、設備齊全的文化禮堂。去年我省新改建道路2937公裏、改造橋梁979座,新增“四好農(nong) 村路”全國示範市3個(ge) 、示範縣11個(ge) ,率先基本實現城鄉(xiang) 供水一體(ti) 化……越來越多的村裏人像城裏人一樣全麵享受公共服務和生活便利,田園鄉(xiang) 村與(yu) 美好生活詩意相連。

  “潤物細無聲”,鄉(xiang) 村建設重塑的不僅(jin) 是環境,還有農(nong) 民的生活方式。過去一年,我省推動完善“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有機垃圾就地生態處理”的農(nong) 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ti) 係。截至目前,農(nong) 村生活垃圾分類省級試點鄉(xiang) 鎮(街道)達151個(ge) ,開展全域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鄉(xiang) 鎮總數超過300個(ge) 。

  人才振興(xing) ,

  田間地頭成致富“夢工廠”

  一團繩子、一把剪刀,不一會(hui) 兒(er) ,一株普普通通的植物就變成了充滿藝術感的盆景……在沭陽縣新河鎮沙河村,李誌祥一家三代人都做盆景,這幾年,李誌祥把盆景製作過程“搬”到短視頻平台,受到很多網友追捧。一家人在線上線下賣盆景,年收入超百萬(wan) 元。

  李誌祥曾在國家盆景大賽中獲評“中國盆景高級技師”,在全國首屆盆景職業(ye) 技能大賽中獲得金獎,並獲批“江蘇省鄉(xiang) 土人才大師示範工作室”。李誌祥在為(wei) 當地盆景產(chan) 業(ye) 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還積極將技藝傳(chuan) 授給當地農(nong) 民,帶動鄉(xiang) 親(qin) 一起致富。

  奮進中的江蘇鄉(xiang) 村,對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自2019年在全國創新設立鄉(xiang) 土人才職稱評價(jia) 製度以來,我省累計評審產(chan) 生4批852名像李誌祥這樣的“教授級”鄉(xiang) 土人才,他們(men) 帶領技藝傳(chuan) 承、帶強產(chan) 業(ye) 發展、帶動群眾(zhong) 致富,釋放鄉(xiang) 村振興(xing) 強大動能。

  夯實鄉(xiang) 村“育才”沃土,我省各地在精準育才、精準助才上持續發力——

  在宿遷,去年啟動的鄉(xiang) 土人才聯村強農(nong) 行動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將培養(yang) 鄉(xiang) 土人才6萬(wan) 人,支持宿遷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截至目前,宿遷共有582名鄉(xiang) 土人才取得初、中級職稱;266名鄉(xiang) 土人才入選省“三帶”名人、能手、新秀;15人獲得高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技藝師職稱。

  在揚州,“揚家匠”鄉(xiang) 土人才“三帶”創業(ye) 園、寶應亂(luan) 針繡文化產(chan) 業(ye) 園在內(nei) 的7個(ge) “一縣一品”“三帶”創業(ye) 園區,向鄉(xiang) 土人才提供創業(ye) 輔導、項目資助、融資貸款、科技支撐、直播帶貨等全方位創新創業(ye) 服務,引領帶動鄉(xiang) 土人才投身創新創業(ye) 熱潮。

  值得關(guan) 注的是,越來越多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hui) 管理的青年“新農(nong) 人”加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隊伍,成為(wei) 我省田間地頭的一抹亮麗(li) 風景。

  在今年年初發布的首屆“全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榜單中,我省1人獲評“全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標兵”,14人獲評“全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

  獲評首屆“全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的泰興(xing) 市張橋鎮畜牧獸(shou) 醫站副站長劉凱紮根基層近12年,為(wei) 1300餘(yu) 個(ge) 養(yang) 殖戶提供專(zhuan) 業(ye) 農(nong) 技支持,被養(yang) 殖戶稱讚為(wei) “動物保護神”。

  而這批85後、90後、00後青年先鋒的背後,還有一大群江蘇青年投身基層“大舞台”,成為(wei) 新時代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一支重要力量。

  身兼多個(ge) 職務,最讓今年35歲的孫飛驕傲的,還是“新農(nong) 人”這個(ge) 身份。畢業(ye) 後回鄉(xiang) 創業(ye) 十餘(yu) 載,孫飛成立泰州市薑堰區河橫村漢土家庭農(nong) 場,率先探索稻田生態立體(ti) 種養(yang) 技術,直接帶動薑堰區6000多畝(mu) 農(nong) 田開展綜合種養(yang) ,平均畝(mu) 產(chan) 值增至5000元,孫飛也因此獲評第十屆“全國農(nong) 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如今,由孫飛牽頭成立的薑堰區新型青年職業(ye) 農(nong) 民聯合會(hui) 有70多名成員,圍繞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品牌建設等,這群誌同道合的年輕人時常交流協作、共同展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好未來。

  □ 本報記者 吳瓊 林元沁 白雪 顧敏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