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讓創新者放手去做”
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讓創新者放手去做”
【高水平人才高地這樣建③】
作為(wei) 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的實踐地,粵港澳大灣區正充分發揮自身科技、產(chan) 業(ye) 和製度優(you) 勢,努力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通過不拘一格“用才”,搭建平台“育才”,用心用情“留才”,用人才“第一資源”賦能創新“第一動力”、支撐發展“第一要務”。
1、不拘一格“用才”
“量子計算被認為(wei) 是下一場技術革命的關(guan) 鍵,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我國缺乏這方麵人才,我希望能用自身所學為(wei) 祖國出一份力。”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yu) 工程研究院研究員賀煜說。2020年3月,他結束了在澳洲的博士後生涯,回國加入該研究院,這是深圳圍繞國家“量子科技”優(you) 先發展戰略設立的首批三個(ge) “十大基礎研究機構”之一。
這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正是國際量子科學領域的一名新秀。2020年12月,賀煜因在量子計算和量子網絡方麵取得的開創性成果,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出的“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回國不到兩(liang) 年,賀煜已成長為(wei) 獨當一麵的研究員、獨立PI(學術帶頭人)、矽量子器件和量子計算方向團隊負責人。
“這裏給予科研人員足夠的信任和耐心,在人才管理方麵采取寬鬆有效的方式,對人才創業(ye) 起步很支持。”賀煜說。
2021年1月19日,深圳市福田區政府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科研及創新創業(ye) 若幹支持措施》(以下簡稱《若幹措施》),提出青年科學家培養(yang) 計劃、尖端科學家獎勵計劃、科研團隊獎勵計劃、聯合培養(yang) 人才計劃、合作區居住服務計劃等專(zhuan) 項人才支持政策,為(wei) 科技創新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支持。
這讓位於(yu)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南科大量子科學與(yu) 工程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創新企業(ye) 、創業(ye) 團隊受益頗多:創新建立的選題征集製、團隊揭榜製、項目經理製、同行評議製、評估淘汰製、政企聯投製等六大機製,與(yu) 港澳及國際先進科研管理體(ti) 製機製接軌,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權,讓創新者放手去做。
賀煜這樣的創新人才,看中的正是大灣區能夠大展拳腳、開拓天地的幹事創業(ye) 環境。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不斷深化人才體(ti) 製機製改革,積極向用人主體(ti) 放權、為(wei) 人才鬆綁。
比如,打破人才流動壁壘,探索事業(ye) 單位去編製化管理,支持對“高精尖缺”人才實行協議工資、項目工資、年薪工資等靈活政策,支持事業(ye) 單位技術人員離崗創業(ye) ;深圳創新科技項目評審辦法和人才評價(jia) 機製,在全國率先實行國內(nei) 外同行專(zhuan) 家主審製,改革科研資金管理,下放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項目立項權,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管理使用自主權;廣州市首創用人單位、風投機構與(yu) 科研平台“3主體(ti) 推薦製”,試點“一產(chan) 一策”,如對集成電路緊缺人才出台專(zhuan) 項支持政策,降低人才評審門檻,賦予用人單位自主推薦權,申報人才綠卡允許突破學曆、年齡限製。
2、搭建平台“育才”
回憶起當初回國找工作的經曆,鵬城實驗室虛擬現實院士工作室副研究員宋震至今頗感幸運。
2017年,在美國學習(xi) 生活近15年的宋震有了回國的想法,開始尋找合適的科研崗位,卻始終沒有“心動”的感覺。直到一次機緣巧合,聽說了鵬城實驗室。
“看到這個(ge) 實驗室聚集了近30位院士,我非常驚訝。”很快,宋震發現這裏的科研模式和自己多學科的研究需求很匹配,“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突發性心髒病致病機製,需要數理物理、計算機、生物基礎實驗、臨(lin) 床醫學和非線性動力學等多學科共同推進。在這裏,我不僅(jin) 能繼續開展基礎研究,還有機會(hui) 參與(yu) 國家重點項目。”
2020年9月,宋震正式加入鵬城實驗室。如今他不僅(jin) 可以繼續從(cong) 事心髒模擬的研究,還可以通過趙慶平院士工作室,對整個(ge) 人體(ti) 進行模擬仿真。這樣優(you) 質的創新平台也產(chan) 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順利地麵向海內(nei) 外招聘到了團隊成員,包括英國和美國的在讀博士。
讓人才成就事業(ye) ,也要讓事業(ye) 吸引、激勵人才。近年來,深圳著力打造具有全球感召力的幹事創業(ye) 平台,吸引海內(nei) 外人才紮根。
光明科學城,規劃麵積99平方公裏,正在打造國際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信息、生命、新材料等領域集中布局建設23個(ge) 創新載體(ti) 。
孕育了騰訊、大疆、中興(xing) 等頭部企業(ye) 的“科技之區”南山區,正努力暢通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機製,分板塊布局引進重要特色平台和服務載體(ti) ,首批已引入國際科技信息服務平台、應用研究育苗平台、技術轉移與(yu) 成果轉化聯盟,麵向產(chan) 業(ye) 需求,提供概念驗證、創業(ye) 孵化、成果轉化、金融賦能等優(you) 質服務。
在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已經落地,航空輪胎動力學、人類細胞譜係與(yu) 慧眼3個(ge)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在建設;集聚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6家,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8家,高新技術企業(ye) 超2100家,高端研發機構1000多家,院士工作站17家,博士後設站單位96家……眾(zhong) 多高端平台,為(wei) 人才施展抱負提供了廣袤沃土。
3、用心用情“留才”
“像我這樣30歲到40歲之間的科研人,經濟基礎有限,生活負擔還是比較大的。”宋震向記者坦言,因為(wei) 太太要照顧年幼的孩子沒法工作,養(yang) 家的擔子都壓在他身上。“深圳的人才政策確實給了青年科技人才必要的幫助,像住房補貼等,讓大家初來乍到能先站穩腳跟。”
對於(yu) 粵港澳大灣區良好的人才服務,鵬城實驗室智能協同院士工作室高級工程師崔金強也深有同感:“我們(men) 的人力資源部門有專(zhuan) 人負責,在人才申請、評比等時間節點都會(hui) 幫助大家去做。廣州市還專(zhuan) 門製作了詳細的說明手冊(ce) ,從(cong) 國家到省裏、市裏的人才政策列得清清楚楚,條分縷析給大家指導。”
“總結深圳特區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終把人才優(you) 先發展戰略作為(wei) 城市核心戰略,建設了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的‘人才特區’。”深圳市委組織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深圳將繼續下功夫打造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hui) 環境,待遇適當、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用實實在在的舉(ju) 措,讓人才受尊敬、得實惠。
一方麵,良好的服務保障讓人才“心有所安”。
為(wei) 了製定《若幹措施》,福田區工作人員認真聆聽科技創新人才的心聲訴求,係統梳理學習(xi) 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在科研管理體(ti) 製機製方麵的經驗做法,並多次與(yu) 科創龍頭企業(ye) 交流座談,調研論證、起草編製,反複征求意見、修改完善相關(guan) 政策。政策實施一年來,獲得了科研機構和科研人才的高度評價(jia) 。
另一方麵,重視尊重人才,讓人才“心有所歸”。
2021年南山區換屆工作中,42名高層次人才、領航人才當選南山區兩(liang) 會(hui) 代表委員,在提升人才參政議政能力的同時,也激發了人才創業(ye) 創新的積極性,在更多領域持續釋放“人才引擎”的澎湃動力。
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法治、資源優(you) 勢,人才服務日益精準、高效、有溫度。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大數據技術被應用在人才工作中—通過模型,對人才流向、緊缺程度、產(chan) 業(ye) 分布等進行實時監測,為(wei) 精準招才引智提供輔助決(jue) 策;設置虛擬英才卡,以人才需求為(wei) 導向,增加人才黏性,為(wei) 人才在子女入學、配偶就業(ye) 、便捷就醫、出入境等方麵提供線上綠色通道。
在南山區,“領航計劃”2.0政策於(yu) 2021年9月30日率先出台,從(cong) “國際化、市場化、專(zhuan) 業(ye) 化、多元化”四個(ge) 方麵精準施策,積極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精神,授權用人單位自主評價(jia) 人才,建立了“積分製”的人才分類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釋放企業(ye) 用才活力。
在前海,2022年首個(ge) 工作日,前海國際人才港、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正式啟用,引入管理谘詢公司、獵頭公司、人力資源科技服務企業(ye) 、創新投資機構、國際技術轉移孵化中心、涉外服務機構、新媒體(ti) 創意公司、人才組織等8大類企業(ye) 機構,通過科學合理的招商布局,構建全要素人才生態。
在廣州黃埔區,開創了“上管老、下管小”的模式—養(yang) 老公寓建在人才公寓旁,讓人才與(yu) 父母長輩僅(jin) 僅(jin) 相隔“一碗湯”的距離;人才工作集團幼兒(er) 園重點保障了高層次人才子女的入園入托需求,讓人才安心創業(ye) 、舒心生活,實現事業(ye) 與(yu) 家庭兼顧。
這些用心用情、細致入微的工作,留住了人才的腳步,也留住了他們(men) 的心——
“我希望自己能像楊振寧、潘建偉(wei) 等老一輩科學家一樣,教書(shu) 育人,做出成果,把成績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賀煜說。
“希望能在幾年之內(nei) 把我關(guan) 於(yu) 突發心髒病的科研成果做成好的應用項目,力求科技報國、科技利民。”宋震說。
“我的願望是:通過鵬城實驗室的平台積累更多技術,和產(chan) 業(ye) 相結合做出新的產(chan) 品,或為(wei) 產(chan) 品注入新的技術元素。”崔金強說。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粵港澳大灣區活力澎湃,必將有越來越多人才投身這片創新的熱土、發展的沃土。
(光明日報記者 黨(dang) 文婷 嚴(yan) 聖禾 吳春燕 王忠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