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辦賽,同樣精彩(現場評論)
北京信守申辦時提出的節儉(jian) 辦賽之約,把承諾化為(wei) 實踐,為(wei) 奧林匹克運動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沒有騰空而起、熊熊燃燒的場景,而是將最後一棒“飛揚”火炬嵌入象征團結的“大雪花”中央,主火炬就此點燃。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的一簇“微火”,不僅(jin) 意蘊豐(feng) 富,而且傳(chuan) 遞出綠色低碳理念,體(ti) 現著節儉(jian) 辦賽特色。
北京正在為(wei) 世界奉獻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hui) ,全球為(wei) 之矚目。從(cong) 申辦、籌辦到舉(ju) 辦,北京堅持節約原則,不搞鋪張奢華,不搞重複建設,推動可持續再利用。大到場館改造,小到使用節水設備,6年多來,北京信守申辦時提出的節儉(jian) 辦賽之約,把承諾化為(wei) 實踐,為(wei) 奧林匹克運動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因地製宜,巧用遺產(chan) 場館。作為(wei) 世界首個(ge) “雙奧之城”,北京有2008年夏季奧運會(hui) 遺產(chan) 支撐優(you) 勢,籌辦冬奧會(hui) 具有有利條件。不搞大拆大建,北京積極探索奧運場館“反複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方案,最大限度利用現有場館,應用最新科技成果改造夏奧會(hui) 場館,以滿足冰上競賽項目、開閉幕式等需求,減少資源消耗。“水立方”變“冰立方”,五棵鬆體(ti) 育中心實現從(cong) 籃球到冰球的賽場轉化……北京賽區的13個(ge) 場館有11個(ge) 利用了夏奧會(hui) 場館。“換裝變身”的場館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雙奧場館”,煥發全新光彩。
創新融合,參與(yu) 城市更新。當冬奧籌辦與(yu) 工業(ye) 遺存相遇,奇妙的創新融合,成就了冬奧新地標和城市新景觀。在首鋼園內(nei) ,依托原有工業(ye) 廠房設施,通過設計改造,冬奧設施嵌入其中。原為(wei) 煉鐵原料區的西十筒倉(cang) ,成為(wei) 北京冬奧組委的辦公地;曾經的老工業(ye) 廠房,被改造成冬奧訓練場館。從(cong) 軟件到硬件,從(cong) 賽場到生活,冬奧籌辦過程融入城市更新進程,有效降低了辦奧成本。如今的首鋼園,舉(ju) 辦以冰雪運動為(wei) 特色的國際級體(ti) 育賽事、高端論壇等活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無人駕駛車在園區暢行,科技應用場景日益豐(feng) 富。國際奧委會(hui) 主席巴赫在首鋼三號高爐俯瞰園區時曾說,談到可持續發展,隻需要在這裏看一看。節儉(jian) 辦賽的實踐,讓奧運因城市更精彩、城市因奧運更美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叮囑:“辦冬奧不是一錘子買(mai) 賣,不能辦過之後就成了‘寂靜的山林’。”在北京冬奧村,四合院風格的三進院落,賽時是奧運健兒(er) 的“家”,賽後將變為(wei) 廣納英才的人才公寓。“築巢引鳳”成為(wei) 北京冬奧村未來的利用方向。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北京在改造和建設場館時提前謀劃,充分考慮賽時需要和賽後利用。一方麵,場館設計注重節水節能,降低運行成本,確保後續利用可持續;另一方麵,按照“一館一策”思路,每個(ge) 場館都製定了賽後利用方案,打造四季運營、持久利用、業(ye) 態多元的綜合性場館。既有超前謀劃,又有“後奧運”規劃,既探索綜合利用,也嚐試持久利用,籌備辦賽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形成的成果,是中國留給世界的一份寶貴財富。
簡約而不簡單,節儉(jian) 同樣精彩。在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機場專(zhuan) 機樓出口、東(dong) 單路口等地,有10個(ge) 冬奧主題花壇,其中不少填充材料、覆蓋物是平常修剪下來的園林植物枝條、果實等,經加工處理後再利用製成的。秉持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的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綠色、節儉(jian) 特色,北京冬奧會(hui) 必將在人們(men) 心中留下難忘的記憶。
(作者為(wei) 本報北京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16日 第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