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渾身都是寶

發布時間:2022-02-17 15:14:00來源: 人民網-北京頻道

  2月13日,北京冬奧會(hui) 張家口賽區迎來降雪,“雪如意”和“冰玉環”銀裝素裹,增添了視覺美感。一位外國運動員驚歎起跳時可以看到長城,讓人享受跳台滑雪的快樂(le)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北京冬奧會(hui) 張家口賽區項目規劃設計總負責人張利表示,開賽以來古楊樹場館群的使用和體(ti) 驗效果實現了建築師設計的初衷:中國文化元素與(yu) 賽事體(ti) 驗密切結合。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與(yu) 國家冬季兩(liang) 項中心核心賽區。 呂曉斌攝

  場館設計展現優(you) 雅中國風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承辦跳台滑雪和北歐兩(liang) 項比賽,整個(ge) 場館依山巒而臥,外觀結構與(yu) 中國古代吉祥飾物“如意”的S形曲線完美融合,被形象地稱為(wei) “雪如意”。

  一柄如意包括柄首、柄身、柄尾三個(ge) 部分。“‘如意’形象的表達需要一個(ge) 恰如其分的‘柄首’,我們(men) 考察後發現,跳台頂部缺乏為(wei) 公眾(zhong) 駐留和活動的空間是大多數跳台滑雪中心賽後利用不佳的原因之一。我們(men) 要在北京冬奧會(hui) 跳台滑雪中心頂部做成環形的空間,它中間的掏空既是讓結構中心更靠後,從(cong) 而使前麵的懸挑更穩固,也是為(wei) 東(dong) 部空間營造出更豐(feng) 富的節奏以及與(yu) 跳台出發區直接的視覺聯係。”張利說。

  “雪如意”選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貌,場館架空設計保證了輕觸式的自然幹預,實現與(yu) 周圍生態和諧相處。在色彩上,“雪如意”采用了可映襯周邊自然環境的鋁金屬原色,與(yu) 崇禮山區四季豐(feng) 富的色彩變化相得益彰。“雪如意”平順的造型與(yu) 周邊山體(ti) 實現了謙和對話,是東(dong) 方和諧自然觀的表達。

  站在“雪如意”觀景平台俯瞰,一條“C”字形漫步大道環山而建,中間與(yu) “雪如意”相連,兩(liang) 端分別串聯起國家冬季兩(liang) 項中心和國家越野滑雪中心,這便是“冰玉環”。

  張利介紹,在最初謀劃張家口賽區古楊樹組團時,瑞士格尼斯團隊提出圍繞古楊樹小山丘的五層圓環狀綜合體(ti) 建築集成所有設施。“這個(ge) 想法非常浪漫,也非常有啟發性。而我們(men) 從(cong) 一開始就有利用架空步橋聯係冬季兩(liang) 項、越野與(yu) 跳台滑雪三個(ge) 場館觀眾(zhong) 區的想法,這樣可以在賽後把山穀地表完全交還給自然生態。”張利說,“C”字形半環的漫步景觀——“冰玉環”串聯起古楊樹場館群各個(ge) 競賽場館,成為(wei) 賽場間連接方式的創新。

  在山水間尋求輕觸式幹預

  張利說,從(cong) 設計角度講,“雪如意”可謂“渾身都是寶”,其中有五個(ge) 突出的設計亮點。一是完美實現中國文化元素表達與(yu) 賽道特征的結合。“雪如意”柄首是頂峰空間,柄身是賽道和防風,柄尾是結束區體(ti) 育場。

  二是架空設計保證輕觸式的自然幹預。“雪如意”整體(ti) 順山勢而下,主要結構架離山體(ti) 地表,保證地表徑流、生態延續與(yu) 動物遷徙不被阻斷。

  三是前所未有的頂峰空間為(wei) 跳台滑雪中心賽後利用提供新的可能性。頂峰環形空間提供4000平方米的無柱空間,除具有360度全景視野外,還具備千人左右規模的展覽、會(hui) 議、觀演等功能,是冬奧會(hui) 曆史上跳台滑雪中心賽後長期利用的新嚐試。

  四是底部結束區體(ti) 育場設置平坦的足球場,提供多種戶外大型活動的可能性。“雪如意”打破最近跳台滑雪中心以反坡和分離座席為(wei) 結束區的慣例,而是采用足球場加環繞座席的布局,大大增加了跳台滑雪比賽以外的大型戶外活動的功能性。

  五是“雪如意”柄身部分賽道邊緣的自防風設計,大大降低了對附加防風的需要。與(yu) 過往冬奧會(hui) 數百米附加防風相比,“雪如意”側(ce) 麵不再需要附加防風網,隻是在建築背麵山脊上附加少量的防風即可。

  因地製宜應對氣候挑戰

  張家口賽區在氣候上與(yu) 延慶賽區接近,但也有明顯的不同。張利介紹,張家口賽區規劃設計在氣候上主要麵對三大挑戰。

  第一大挑戰是風。張北的風較大,會(hui) 對很多跳躍式項目產(chan) 生影響。規劃設計方麵的應對主要是合理選址、定位坐落方向及設施的自防風設計,比如跳台滑雪是一項對風極為(wei) 敏感的運動,“雪如意”選在有一定自然山體(ti) 和植被防護的側(ce) 向山穀裏,並利用柄身的邊緣實現自防風。

  第二大挑戰是冷。很多夜間比賽時,氣溫會(hui) 降至零下10攝氏度以下,設計上的應對主要是增加運動員出發區等重點部位的局部增溫保暖設計。

  第三大挑戰是水。張北山區的年降水量、特別是夏季降水量在中國北方地區較大,這對建設規劃的排洪提出了挑戰。設計團隊學習(xi) 世界其他冰雪勝地的做法,以自然生態為(wei) 重,不用巨大的混凝土排洪渠把山體(ti) 表麵切割得四分五裂,而是盡量用疏導的辦法排洪,用層疊的存、灌結合的人工湖蓄洪,從(cong) 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擾動。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