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雙減”,呼喚高師教育“加課”

發布時間:2022-02-22 16:54:00來源: 光明日報

  訪談專(zhuan) 家:

  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 宋萑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朱曉宏

  湖州師範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 何閱雄

  “雙減”的實質是教育回歸本義(yi) ,回歸教育內(nei) 涵——“普遍的個(ge) 人(個(ge) 性、人格)全麵而自由的發展”。這就要求學校教育提質增效,提質增效的核心在教師。“雙減”強力推進,基礎教育從(cong) 環境到質量都在發生變化,對高等師範教育的人才培養(yang) 提出新的需求。高師教育將會(hui) 發生什麽(me) 樣的變化,或者說應該怎麽(me) 去改革?記者就此訪談師範院校的專(zhuan) 家進行探討。

  1、“雙減”要求教師將教學思維“變軌”

  記者:您認為(wei) “雙減”後,與(yu) 之前一段時間相比,對教師提出了什麽(me) 樣的新要求?

  朱曉宏:我們(men) 到一些中小學校做過調研,看到學校層麵正在積極采取措施,鼓勵教師們(men) 在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作業(ye) 設計、嚴(yan) 控書(shu) 麵作業(ye) 量等方麵開展深度教研;對於(yu) 音體(ti) 美學科教師來說,一些學校也探索針對學生興(xing) 趣與(yu) 特長的校本課程和豐(feng) 富課外體(ti) 藝類活動。

  長期以來,中小學教師習(xi) 慣於(yu) 課堂上講透知識點、布置課後作業(ye) 來鞏固知識,以提高學生考試答題的準確率;對於(yu) 跟不上教學進度的學生,校外補課也是教師和家長的慣性思維所致。所以,對於(yu) 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這些新要求如何有效落實到具體(ti) 的課堂教學過程、落實到每位中小學生的切身體(ti) 驗上,絕非易事。“雙減”要求教師從(cong) 根本上改變傳(chuan) 統教學思維定式,難度可想而知。

  宋萑:相比以前教師更多在實踐中關(guan) 注診斷性與(yu) 終結性評價(jia) ,“雙減”促使教師更加重視通過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jia) 、表現性評價(jia) 等來了解學生學習(xi) 的情況、成效與(yu) 問題。

  首先,教師要厘清作業(ye) 設計與(yu) 安排的本質,以實現作業(ye) 在育人、拓能以及教育公平層麵的目的。應采用靈活、多元與(yu) 創新的方法設計分層化、彈性化、個(ge) 性化的作業(ye) 。同時,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課後服務和在線輔導的素養(yang) 。其次,教師更加需要增強家、校、社會(hui) 協同育人能力。

  2、讓教師擁有“教育性教學”觀念是高師教育的專(zhuan) 業(ye) 使命

  記者:因應新的要求,目前的高師教育需要進行什麽(me) 樣的改革?

  朱曉宏:“雙減”之前也提倡“五育並舉(ju) ”,但是,在學校具體(ti) 工作過程中,擔任“各育”的老師往往自行其是,其工作思維遮蔽教育本義(yi) 。如果教師的教學觀念遠離教育本義(yi) ,其教學活動隻是表麵上減輕學生的課業(ye) 負擔,並沒有從(cong) 根本上理解身心健全的教育學內(nei) 涵,便不能真正達到“減負”的目的。因此,從(cong) 教育學立場幫助職前——職後教師擁有“教育性教學”觀念是大學教師教育的專(zhuan) 業(ye) 使命。

  當前我國高師院校中,學科之間壁壘森嚴(yan) ,尚未形成高效協同的師資培養(yang) 機製,或者說,大學裏的基礎學科與(yu) 教育學科缺乏深度協作。例如,一位語文教師要擁有把靜態的語文課本知識轉化為(wei) 兒(er) 童的熱愛和使用母語的情感與(yu) 能力,這才能體(ti) 現其作為(wei) 語文教師的專(zhuan) 業(ye) 水平。這樣的中小學語文教師不可能單純由中文係來培養(yang) 。師範大學必須通過教育學與(yu) 其他學科交叉,升級教師教育學科群,建設教師教育課程群,組建跨學科複合型教師教育團隊,培養(yang) 學生擁有課堂教學組織、學生學習(xi) 與(yu) 生涯指導、課程開發、學校管理與(yu) 班級管理、教育科研、家校合作等諸多方麵的專(zhuan) 業(ye) 能力。在首師大有一個(ge) 教育專(zhuan) 業(ye) 碩士生試點班,探索培養(yang) 師範生將書(shu) 本知識轉化為(wei) 兒(er) 童意識的教育專(zhuan) 業(ye) 能力,這條道路或許能成為(wei) 高師院校培養(yang) 高水平專(zhuan) 業(ye) 教師的新路徑之一。

  宋萑:師範院校一方麵要根據調整後的培養(yang) 目標,適當增加培養(yang) 新時代教師素養(yang) 的課程——諸如家校共育、作業(ye) 設計、課後服務管理等課程。另一方麵要在優(you) 化課程的基礎上,支持教師教育者開展現象教學、項目式學習(xi) 、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育教學方法改革,並從(cong) 學“教”和教“教”兩(liang) 個(ge) 層麵提升教師教育者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

  同時,要加強協同,進一步發揮師範生和在職教師的雙向培育功能,一方麵利用一線學校的豐(feng) 富實踐經驗,助力師範生將理論與(yu) 實踐打通;另一方麵高師院校要發揮自身理論優(you) 勢,開展前瞻性實證研究,為(wei) 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實踐改革提供支持與(yu) 服務,為(wei) 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續航”。

  何閱雄:對於(yu) 地方高等師範院校來說,需要堅持產(chan) 出導向的培養(yang) 模式。了解需求才能采用反向施工的方式設計師範生課程體(ti) 係,使培養(yang) 的師資更適合地方學校的實際。以湖州師範學院為(wei) 例,首先是加強“紅色領航”黨(dang) 建育人工作體(ti) 係,培育師範生樹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和正確的教育觀。其次是,主動對接幼小學校,走進學校,以德育教育為(wei) 授課內(nei) 容,開設“三點半”課堂服務。這不僅(jin) 為(wei) “雙減”後學校管理減輕了壓力,同時讓師範生提早走進“小課堂”獲得了更多備課、上課的機會(hui) ,鍛煉了專(zhuan) 業(ye) 技能。

  3、致力於(yu) 教師教育課程體(ti) 係改革,培養(yang) 真正擁有教育專(zhuan) 業(ye) 自覺意識的中小學教師

  記者:此前,有家長曾反映老師給家長布置作業(ye) ,不敢不做。我們(men) 觀察到,生活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家長怕得罪老師、老師怕家長不滿意的現象。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麽(me) ?高師教育需要加強學生哪方麵的能力?

  宋萑:這種現象的出現確實與(yu) 高師教育長期隻關(guan) 注學校教育內(nei) 部,缺少對職前教師家校共育素養(yang) 、社會(hui) 輿論批判性思考能力、教育目標與(yu) 價(jia) 值認同等方麵培養(yang) 的關(guan) 注有關(guan) 。因此高師教育需要提供機會(hui) 給教師學習(xi) 如何和家長溝通,在學校教育功能與(yu) 職責的基礎上,達到培養(yang) 學生的共同目標。同時,高師院校需要培養(yang) 教師養(yang) 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當社會(hui) 輿論產(chan) 生的時候,不是人雲(yun) 亦雲(yun) ,而是理智、冷靜地思考,並做出自身專(zhuan) 業(ye) 的判斷和決(jue) 策。高師教育也應培養(yang) 教師具備分析、理解社會(hui) 問題的素養(yang) ,與(yu) 社會(hui) 實際相結合去培養(yang) 人。

  朱曉宏:這種現象主要反映出小學教師的專(zhuan) 業(ye) 水平存在局限。不可否認,現在的小學教師隊伍專(zhuan) 業(ye) 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yang) 也需要提高。對於(yu) 小學生來說,求知欲比知識點更重要,但是老師和家長往往因為(wei) 考試卷上的1分2分之差跟孩子較勁。

  師範大學隻有真正致力於(yu) 教師教育課程體(ti) 係改革,才能培養(yang) 真正擁有教育專(zhuan) 業(ye) 自覺意識的中小學教師。隻有教師的教育意識與(yu) 能力達到專(zhuan) 業(ye) 水平,家長們(men) 的心理負擔、孩子們(men) 學習(xi) 壓力負擔等問題才能得以緩解。

  4、發現和培養(yang) 具有教育情懷、願意紮根基層的教師尤為(wei) 重要

  記者:“雙減”之前,諸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提前學習(xi) 以及各種“開發理論”等言論,使得一線老師發出的真正科學的教育理論聲音反而不被重視。高師教育中,是不是需要加強培養(yang) 學生的科普教育能力和科學素養(yang) ?

  朱曉宏:教育作為(wei) 公共事業(ye) ,與(yu) 其他專(zhuan) 業(ye) 領域不同,每個(ge) 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教育或受教育的經驗,似乎都能對教育發表一些個(ge) 人觀點,自媒體(ti) 時代又助長這類“民間教育學”滋長。對此,師範大學對整個(ge) 社會(hui) 也要盡到專(zhuan) 業(ye) 引領的責任。

  師範大學的教育學科承擔培養(yang) 職前教師的專(zhuan) 業(ye) 責任,具體(ti) 表現為(wei) 培養(yang) 他們(men) 對於(yu) 教育問題的專(zhuan) 業(ye) 敏感性、判斷力與(yu) 專(zhuan) 業(ye) 行動力。這裏所說的“尊重教育規律”,實質上是尊重兒(er) 童身心健全發展的規律、尊重人類文化代際傳(chuan) 承的規律,直觀表現為(wei) 教師的專(zhuan) 業(ye) 意識與(yu) 專(zhuan) 業(ye) 能力。師範大學必須通過高水平的教師教育課程體(ti) 係讓未來教師成為(wei) 這方麵的專(zhuan) 業(ye) 人士,才能為(wei) 社會(hui) 大眾(zhong) 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專(zhuan) 業(ye) 服務。

  以家校合作為(wei) 例,從(cong) 教育學視角,教師是教育專(zhuan) 業(ye) 工作者,而家長多是從(cong) 事其他專(zhuan) 業(ye) 工作的社會(hui) 人。對於(yu) 如何正確培養(yang) 孩子,學校教師是家長的教育專(zhuan) 業(ye) 顧問,有必要從(cong) 專(zhuan) 業(ye) 視角指導家長正確對待自己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教師和家長在培養(yang) 孩子方麵是真正的教育共同體(ti) ,我們(men) 不隻是為(wei) 培養(yang) 一名會(hui) 考高分的學生、一個(ge) 家庭生活裏的好孩子,更是為(wei) 了培養(yang)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接班人,這是教師和家長共同麵對的教育大格局,在此麵前,“減負”關(guan) 乎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大計。

  宋萑:除了加強師範生的專(zhuan) 業(ye) 能力之外,還要加強教育行政部門的專(zhuan) 業(ye) 性,需要教育領導者懂教育並尊重教師的專(zhuan) 業(ye) 性。同時要拓寬教育科研成果轉化推廣的路徑,讓教育研究者把文章寫(xie) 在祖國教育實踐的廣袤大地上,走進社區、學校,走到教師身旁,同時發揮多種媒體(ti) 平台的傳(chuan) 播力量,做好教育規律的科普工作,讓更多人理解教育的科學規律。

  記者:從(cong) 生源的角度來看,高考報考師範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在總體(ti) 考生中處於(yu) 什麽(me) 樣的位置?這對當前高師教育和基礎教育教師質量意味著什麽(me) ?

  宋萑:我國正在從(cong) 獨立封閉的師範教育體(ti) 係向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ti) 係轉型,特別是很多非師範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通過資格考試進入到教育行業(ye) ,近幾年更是看到國內(nei) 外頂尖高校的博士畢業(ye) 生從(cong) 教現象。這對於(yu) 高師教育來講,既是機會(hui) 也是挑戰。機會(hui) 在於(yu) ,教師職業(ye) 吸引力提升必然會(hui) 帶來更好的生源,而挑戰則在於(yu) ,競爭(zheng) 壓力加大。高師教育不能停留在傳(chuan) 統培養(yang) 模式中,需要改革創新,未來高師教育必須在做強本科師範專(zhuan) 業(ye) 的同時,著力推進研究生層次的教師培養(yang) 。

  何閱雄:“雙減”背景下,縣鄉(xiang) 鎮中小學需要怎樣的老師是地方高師院校關(guan) 注的重點。對我們(men) 來說,發現、培養(yang) 那些具有教育情懷、願意紮根基層的學生尤為(wei) 重要。

  朱曉宏:現階段,大致來講高考報考師範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在總體(ti) 考生中處於(yu) 中間位置。省屬師範大學的高考錄取位次一般在中間偏上,一些地方高師院校可能會(hui) 中間偏下位,多數師範大學的初等教育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小學教師)為(wei) 二本科線錄取。學生的選擇和各行業(ye) 的待遇有關(guan) 係。但是我們(men) 要看到,一些熱愛教師職業(ye) 的優(you) 秀高中畢業(ye) 生願意以高分報考師範大學,這也喚醒師範大學教師教育者的責任。中小學教師是與(yu) 未成年人打交道,是為(wei) 祖國培養(yang) 接班人。因此,師愛是教師教育的核心,要超越傳(chuan) 統師德視域,重視培養(yang) 未來教師的教育之愛,以我所愛教我所愛,這是其教育使命感與(yu) 責任感的內(nei) 在源泉,也是教書(shu) 育人的具體(ti) 顯現。(記者 李玉蘭(lan) )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