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布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
原標題:北京公布核心區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
本報訊(記者 李澤偉(wei) )近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首都功能核心區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胡同 第一批)》由北京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hui) 辦公室正式公布,該名錄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會(hui) 同東(dong) 城區、西城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寫(xie) 製訂。這是2021年3月1日新版《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後公布的首個(ge) 保護名錄。首批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包括磚塔胡同、史家胡同、楊梅竹斜街、百花深處等598處。
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首都功能核心區內(nei) 形成了曆史文化底蘊深厚、地域特色鮮明的地名文化。這些傳(chuan) 統地名不僅(jin) 具有空間指位作用,而且同街巷本身共同展現了曆史街區的空間格局和肌理,豐(feng) 富了街巷街區的精神空間,是街巷街區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首都功能核心區第一批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以傳(chuan) 承悠久、具有相對完整曆史信息和較高曆史文化價(jia) 值的街巷胡同地名為(wei) 主。按照《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收錄地名時間下限為(wei)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首批列入保護名錄的598處傳(chuan) 統地名,空間分布廣泛,層次清晰。其中東(dong) 城區288處,西城區310處。首都功能核心區32個(ge) 街道辦事處轄區中,什刹海、景山、東(dong) 華門、西長安街、大柵欄等街道傳(chuan) 統地名分布密集。中軸線及其沿線地區,大量傳(chuan) 統地名入選首批保護名錄。位於(yu) 中軸線上包括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內(nei) 大街、前門大街(正陽門)、天橋南大街、永定門內(nei) 大街5處;另有87處中軸線沿線傳(chuan) 統地名入選保護名錄。長安街軸線上的東(dong) 長安街、西長安街、建國門內(nei) 大街、複興(xing) 門內(nei) 大街、複興(xing) 門外大街及沿線39處傳(chuan) 統地名也入選保護名單。它們(men) 不僅(jin) 是北京城市布局嚴(yan) 謹方正的重要體(ti) 現,也烘托著煌煌都城、綱維有序的莊重氛圍。
從(cong) 地名產(chan) 生時期看,包括了元代以來各時期流傳(chuan) 下來的地名。其中元代有2處,明代有153處,清代有385處,其餘(yu) 為(wei) 民國以來形成的地名。名錄中最早的磚塔胡同、史家胡同自元代形成以來,地名傳(chuan) 承七百餘(yu) 年,見證了曆史風雲(yun) 變幻,被譽為(wei) “北京胡同之根”。門樓胡同、月牙胡同、演樂(le) 胡同等,明代《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就有收錄。不少地名出現時間被大大提前,如楊梅竹斜街,此前多認為(wei) 是清末地名,此次編製過程中發現乾隆年間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已有“楊梅竹斜街”的記載,從(cong) 而將這一著名街巷曆史提前到了清代中前期。大量以城門命名的道路,如崇文門內(nei) 外大街、宣武門內(nei) 外大街、德勝門內(nei) 大街、安定門內(nei) 大街等的命名也可追溯到乾隆年間。新中國成立後命名的街巷道路名稱,則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七十餘(yu) 年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偉(wei) 大成就。
地名類型豐(feng) 富多樣,充分體(ti) 現了北京大國都城、海納百川的文化特點。以中央衙署機構、王侯官員命名的傳(chuan) 統地名,如國子監街、兵部窪胡同、祿米倉(cang) 胡同、廣寧伯街等,彰顯了北京作為(wei) 王朝都城的特色;城門衍生街道,如崇文門內(nei) 外大街及“條”“巷”等名稱,體(ti) 現了老城棋盤式道路網骨架和城市空間格局;燈草胡同、炒豆胡同、煙袋斜街等記錄了尋常百姓生活;雨兒(er) 胡同、帽兒(er) 胡同、菊兒(er) 胡同等眾(zhong) 多帶有兒(er) 化音的地名,彰顯了北京地名的地域特色。
2022年,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將繼續開展首都功能核心區第二批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的編製工作。第二批保護名錄仍以街巷胡同地名為(wei) 主,並將納入有保護價(jia) 值的點狀和片狀地名,對曆史時期曾有更改的地名進行論證,適時對社會(hui) 公布。此後將逐步建立地名保護名錄定期評估機製,及時增補新的地名,實現地名動態評估和名錄有序調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