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關注】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摘要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作出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是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曆史文化標識、凝聚中國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園、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文化體(ti) 驗空間的重大文化工程。住晉全國政協委員向大會(hui) 提交聯名提案,建議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對山西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給予政策、資金等方麵支持,完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多元投入機製。
案由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既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山西地處黃河中遊,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承載了中華民族曆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凝結了中華民族先人們(men) 的智慧與(yu) 創造,形成了厚重而獨特的三晉文化,在黃河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中舉(ju) 足輕重。建設好、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和弘揚好黃河文化,是黨(dang) 中央賦予山西等沿黃省份的重大任務,更是樹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大舉(ju) 措。
在山西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主要優(you) 勢有四方麵:一是空間廣闊區位優(you) 越。黃河幹流在山西全境965公裏,占黃河全長的1/5,是中原農(nong) 耕文明與(yu) 草原遊牧文明的交融帶,與(yu) 陝西省、河南省組成了華夏中原文明的核心區,發揮著京津冀城市群聯係大西北、大西南的紐帶橋梁作用。二是文化豐(feng) 富底蘊深厚。山西的黃河文化代表性強和資源密集,根祖文化、佛教文化、晉商文化、德孝文化、忠義(yi) 文化等聞名遐邇,紅色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不可移動文物5萬(wan) 餘(yu) 處,占黃河流域總量的1/5,舊石器時代遺址、地上木構古建築、古代壁畫和彩塑數量均居全國首位。三是遺產(chan) 保護紮實推進。平遙古城、雲(yun) 岡(gang) 石窟、五台山等世界遺產(chan) 地遺產(chan) 保護與(yu) 活化利用有效推進;加強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等活態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不斷完善四級非遺名錄保護體(ti) 係,首創實施“鄉(xiang) 村文化記憶工程”。四是文化旅遊繁榮發展。加速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和品牌,湧現舞蹈史詩《黃河》、鼓樂(le) 舞詩《大河之東(dong) 》等文藝精品,高標準規劃建設黃河、長城、太行3個(ge) 一號旅遊公路,開拓“大河文明旅遊論壇”、山西文博會(hui) 、平遙國際電影展等對外文化交流新窗口。
目前,也存在短板:一是在該區域的黃河流域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基礎支撐需要進一步提高。二是對文物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yu) 人力財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製約著該區域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生態保護利用的提高。三是對該區域黃河文化內(nei) 涵外延、發展曆程等總結不夠係統,對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時代價(jia) 值等研究闡釋較為(wei) 薄弱,特別是缺少保護和傳(chuan) 承專(zhuan) 業(ye) 人才,無法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去展示文物活化利用和文化旅遊。四是對該區域涉及的黃河文化旅遊產(chan) 品沒有形成品牌效應,缺乏知名度高、代表性強、能充分彰顯黃河文化的產(chan) 品。
建議
委員們(men) 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遊部在中央預算內(nei) 資金支持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山西在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政策、資金等方麵的扶持力度。搭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全國性的投融資支持平台,幫助企業(ye) 解決(jue) 融資難題,激發市場活力,完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多元投入機製。
陶寺考古遺址公園被國家文物部門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21年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委員們(men) 建議,請自然資源部在土地保障方麵給予支持,加快推進陶寺遺址保護利用的設施建設。
委員們(men) 建議,請文化和旅遊部會(hui) 同相關(guan) 部委建立健全全國性黃河文化研究機構,並指導各省(區)設立相關(guan) 的研究機構,在聯合開展跨區域重大文化遺產(chan) 保護、黃河文化係統研究、凸顯“中華母親(qin) 河”文化品牌等方麵,進一步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跨省(區)合作交流活動。(記者鄧偉(wei) 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