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現場傳真】“創新寶物”生機無限

發布時間:2022-03-08 12:11:00來源: 山西日報

  一頂由T800級碳纖維複合材料製作的雪車頭盔,代表著山西新材料產(chan) 業(ye) 的崛起。

  一筐充滿科技元素的馬鈴薯微型薯,“種”出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美好前景。

  一本防水可擦除可循環利用的課本,背後是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一件薄如蟬翼的氣凝膠服裝,是山西產(chan) 業(ye) 轉型育苗成林的累累碩果。

  ……

  又是一年兩(liang) 會(hui) 時。在晉全國人大代表將實打實的履職成效凝結為(wei) 一份份“含金量”十足的建議,傳(chuan) 遞著山西人民的呼聲和期待。在他們(men) 鼓鼓囊囊的行李箱中,還有一件件珍貴而特殊的“寶物”令人眼前一亮。

  冬奧會(hui) 雪車頭盔、碳纖維複合材料保溫杯、碳纖維筆筒……此次赴京參會(hui)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呂春祥的行李箱“半壁江山”被有著“黑色黃金”美譽的碳纖維材料製品占據。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hui) 上,雪車項目因速度快且觀賞性極強成為(wei) 熱門賽事之一。“碳纖維複合材料密度隻有鋼的1/4,強度卻是鋼的數倍,使用T800級碳纖維複合材料製作的頭盔不僅(jin) 可以減輕重量,而且防撞性能優(you) 異,能更好地保護運動員。”輕盈的黑色頭盔上,鮮豔的五星紅旗分外醒目,呂春祥驕傲地說,這個(ge) 由我省提供製作的雪車頭盔成為(wei) 冬奧會(hui) 上亮眼的山西名片。

  從(cong) 2003年的十幾個(ge) 人到現在的40多人,呂春祥帶領團隊解決(jue) 了困擾我國多年的碳纖維領域技術難題,大大縮短了與(yu) 國外的差距,他今年提交的建議也與(yu) 碳材料有關(guan) 。“建議國家支持建設高端碳材料工程研究平台,讓碳材料更好賦能我省轉型發展。”呂春祥說。

  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我省把創新擺在核心位置,以創新牽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了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整體(ti) 躍遷。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逐漸呈燎原之勢,農(nong) 業(ye) 特色優(you) 勢牌越打越響。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全國人大代表、藍頓旭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郝旭的駐地房間茶幾上,規規整整地平放著4個(ge) 樣本瓶和1筐馬鈴薯微型薯,代表們(men) 見狀紛紛向他請教種子的秘密。

  “你看,這個(ge) 薯形非常漂亮,外表光滑,種下去是種薯,這3瓶就是它的苗。”郝旭介紹,別小看這些土豆,它可是種業(ye) 的強大“芯片”,2021年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旭美”係列畝(mu) 產(chan) 全部超萬(wan) 斤。郝旭說,讓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需要發揮科技的引領和支撐作用。“要積極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加強良種繁育和科研創新,確保糧食安全。”

  打開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副院長雙少敏的行李箱,映入眼簾的是3本小學一年級教材。“在教材紙張上覆蓋高分子塑料膜,防水可擦除,實現了教材重複利用。”說話間,雙少敏用中性筆在“特製”的教材上寫(xie) 下一行字,隨後拿起紙巾,輕輕一擦,筆跡消除,整潔如初。

  功夫在會(hui) 外。記者了解到,雙少敏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做了大量調研,提出了許多高質量的建議。她介紹,近5年全國中小學課本及教學用書(shu) 、大中專(zhuan) 教材、業(ye) 餘(yu) 教育課本及教學用書(shu) 的零售數量,平均每年約28億(yi) 冊(ce) ,應當通過教材重複利用,讓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走進校園。

  “未來,不用再穿厚厚的羽絨服,僅(jin) 憑這件輕薄的氣凝膠衣服就可以實現冬暖夏涼,防水透氣。”從(cong) 坐上進京高鐵開始,全國人大代表、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一礦機電工區副主任姚武江的隨身“寶物”便被代表們(men) 爭(zheng) 相試穿。

  氣凝膠是一種具備納米多孔網狀結構的固體(ti) 材料,因密度極小被譽為(wei) 世界上最輕的固體(ti) 材料。我省將新材料產(chan) 業(ye) 確定為(wei) 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工業(ye) 轉型升級的產(chan) 業(ye) ,積極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姚武江所在的華陽集團由煤炭產(chan) 業(ye) 轉攻新材料領域,成為(wei) 我省產(chan) 業(ye) 轉型的縮影。

  一件件“寶物”、一份份建議,上接“天線”,下接地氣。代表們(men) 的行囊裏,豐(feng) 富多彩各有不同,但都蘊含著創新的生機,飽含著沉甸甸的責任。(記者楊文俊)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