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仙子”白鷳現身金華蘭溪
近日,金華蘭(lan) 溪市民應先生在橫山公園鍛煉時,發現樹叢(cong) 間有一隻從(cong) 未見過的“野雞”正悠閑自在地散步。它舉(ju) 止優(you) 雅,身體(ti) 一半白一半黑,銀色的羽毛如同披著一襲白衣,頗有仙氣,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曳地的白色尾羽。
不僅(jin) 如此,它身旁還跟著幾隻長相相似的褐色“野雞”,但身形要小許多。應先生拍下視頻,發到網上。隨後,有網友回複說,這些“野雞”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鷳。
應先生看到的“野雞”究竟是不是白鷳?為(wei) 何會(hui) 出現在橫山?帶著疑問,記者找到了蘭(lan) 溪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站長唐金生。經他仔細比對分析,確認視頻中的“野雞”就是白鷳。
珍稀物種被譽為(wei) “林中仙子”
白鷳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為(wei) 雞形目雉科鷳屬的鳥類,主要棲息於(yu) 海拔2000米以下的亞(ya) 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在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穀雨林較為(wei) 常見。橫山地處亞(ya) 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空氣質量好,生態環境優(you) ,正是白鷳擇居的原因。
唐金生說,白鷳素有“林中仙子”的美譽,雌雄鳥有很大不同,兩(liang) 者身形不一,羽色也不同。通常雄鳥身長100~119厘米,上體(ti) 和兩(liang) 翅為(wei) 白色,背部密布“V”形黑紋,頭後披著一縷烏(wu) 黑色的羽冠,下體(ti) 也為(wei) 烏(wu) 黑色,臉部和腳部為(wei) 赤紅色。白色長尾羽是雄鳥的典型特征,行走和飛行時會(hui) 給人一種仙氣飄飄的感覺。
與(yu) 雄鳥相比,雌鳥不管是體(ti) 型還是“顏值”都有些遜色,其身長58~67厘米,通體(ti) 為(wei) 棕褐色,尾羽沒有雄鳥的長。和雄鳥站在一起,雌鳥顯得很沒有存在感,不易被人察覺。
根據以上描述,應先生在橫山看到的正是一隻雄白鷳和幾隻雌白鷳。“這不是蘭(lan) 溪第一次發現白鷳,靈洞、黃店等地的山林中也發現過。”唐金生說。
據了解,浙江是白鷳的分布地之一,其中就包括金華。金華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站長謝純剛表示,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在做本底資源調查時,就發現過白鷳這一珍稀動物。此外,金華東(dong) 陽、永康等地也發現過白鷳。
自古都是“團寵” 詩仙李白最愛
自古以來,白鷳都被視為(wei) 吉祥鳥。《尚書(shu) ·大傳(chuan) 》中記載,周朝時,越裳氏曾向周成王進貢白雉,也就是白鷳。漢平帝元始元年,南越人進貢白雉,被認為(wei) 是“周成白雉之瑞”,意思是得到白雉是祥瑞的象征。
中國最早的鳥類文獻《禽經》這樣描述白鷳:“似山雞而色白,行止閑暇。”因此宋代李昉所畜養(yang) 的五種珍禽中,白鷳也被稱為(wei) “閑客”。
明清時期,文官官服繡禽,並以鳥類來區別官員等級的高低。除熟知的仙鶴、孔雀外,自然也少不了白鷳。白鷳是當時五品文官朝服補子的圖案。
要說古人中誰最喜愛白鷳,李白一定榜上有名。畢竟,養(yang) 鳥可是他的一大業(ye) 餘(yu) 愛好。
遊黃山時,李白得知胡公家中養(yang) 了一對白鷳。“養(yang) 鳥高手”李白於(yu) 是專(zhuan) 程上門拜訪,並寫(xie) 下《贈黃山胡公求白鷳》一詩:“我願得此鳥,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輒贈,籠寄野人還。”詩中極力讚美白鷳的高潔純美,表達他的喜愛之情,並希望胡公能將這對白鷳贈予他。李白表示,願意用一雙珍貴的白璧,買(mai) 下胡公的白鷳。李白還說,如果能得到,他願意此生與(yu) 白鷳為(wei) 伴,化為(wei) 山野之人,坐享山間。可以看出,李白對白鷳算得上是真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