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雙減”落地超半年 教育生態如何重構

發布時間:2022-03-14 14:5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有人這樣評價(jia) 已落地7個(ge) 多月的“雙減”政策:終結了愈演愈烈的校外補課競賽。

  “雙減”政策的實施最高效地遏止了校外培訓在資本作用下的瘋狂擴張以及培訓焦慮的蔓延。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原來的12.4萬(wan) 個(ge) 義(yi) 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已經壓減到9728個(ge) ,壓減率為(wei) 92.14%;原來的263個(ge) 線上校外培訓機構也壓縮到34個(ge) ,壓減率為(wei) 87.07%。

  中央“雙減”政策明確提出,要“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健康成長”。當“雙減”的階段性目標完成後,重構良好教育生態將成為(wei) “雙減”落實工作的重中之重了。

  學校教育將如何“提質增效”、家長的焦慮能否真正緩解、良好的教育生態如何構建等深層次的問題成了社會(hui) ,也是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代表委員們(men) 關(guan) 注的焦點。

  “雙減”落實好不好關(guan) 鍵還要看課表 學校管理要重構

  學生回歸校園後,對學校最大的考驗是什麽(me) ?

  當然是學校的教育質量。“家長放不放心、學生願意不願意,要看學校能不能讓學生在校內(nei) 就學足學好。”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濱在一次研討會(hui) 上說,“要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學校必須從(cong) 國家課程、課後服務、課堂學習(xi) 和課下作業(ye) 等多角度整體(ti) 考慮學校教育的供給結構、內(nei) 容結構。而其中第一個(ge) 要提升的就是學校的教學管理。”

  學校教學管理涉及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麵麵,看似宏觀,其實也很具體(ti) ,比如教學計劃最終會(hui) 具體(ti) 為(wei) 一張張小小的課表。

  很多一線校長也有類似的看法。

  “‘雙減’落實的好不好關(guan) 鍵還要看課表。”北京市海澱區一個(ge) 知名小學的校長說,以前學校的課表不包括下午“三點半”之後的內(nei) 容,而“雙減”之後就得重新規劃。

  這位校長的話看似簡單,道理卻不簡單。“雙減”之後,要“提質增效”的學校,將麵臨(lin) 從(cong) 宏觀到微觀一係列深層次的變革。

  “其實課後服務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單純地增加一個(ge) 看管的時間段,而是整個(ge) 校內(nei) 教育供給中的一個(ge) 有機組成部分。”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因此必須要提高課後服務的適切性和針對性,一定要跟下午3點之前的教育教學內(nei) 容進行有機銜接和整體(ti) 設計。

  這對所有學校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北京市某中學的一名年級組長說:“以前排課表是一件挺簡單的事,複製粘貼,再把個(ge) 別有變動的老師調整一下就可以了,現在不行了,不僅(jin) 要兼顧‘三點半’之前,還要兼顧‘三點半’之後,不僅(jin) 要考慮老師是教什麽(me) 課程的,還要考慮每個(ge) 老師還有什麽(me) 其他特長,同時要兼顧每個(ge) 老師的工作量……”

  “而且‘三點半’之後的課程不一定隻開設在一個(ge) 年級內(nei) ,還可能是幾個(ge) 年級的學生混在一起,是混齡教育。”羅濱說。

  當學生在學校的學習(xi) 不僅(jin) 要穿越班級、年級的界限,甚至是穿越學科的界限時,學校必須對教育教學進行重新的規劃,打破多年來形成的慣性思維,對學校管理、教學管理進行重構。

  正如全國人大代表、廣東(dong) 省河源市龍川縣田家炳中學校長李舒強所說的,這是一場育人方式的變革,學校不能再追求教師在課內(nei) 的“教足教好”,而是要追求學生在校園內(nei) 如何能“學足學好”,同時還要讓有著各種需求的學生都能“吃得飽”。

  作業(ye) 不能再是“最熟悉的陌生朋友” 學校教研要重構

  作業(ye) ,是每一名中小學老師幾乎每天都要麵對的一件事。

  不過,在羅濱看來,這些年來作業(ye) 卻成了教師們(men) “最熟悉的陌生朋友”。“老師們(men) 每天講課的內(nei) 容都有課件,但是‘作業(ye) ’那一欄裏通常是簡單的‘P15-P18’,有的幹脆在教學設計裏直接寫(xie) 上‘作業(ye) 略’。”羅濱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通過梳理發現,中央“雙減”政策中明確提出要發揮作業(ye) 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同時提出要將作業(ye) 設計納入教研體(ti) 係,係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xi) 規律、體(ti) 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ye) 。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ge) 性化作業(ye) ,堅決(jue) 克服機械、無效作業(ye) ,杜絕重複性、懲罰性作業(ye) 。

  在“雙減”政策的頂層設計中,作業(ye) 不再是簡單的重複演算、抄抄寫(xie) 寫(xie) ,甚至題海戰術,而是學校教研的一部分。

  正如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學校校長劉希婭不久前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代表通道”上所說的那樣,“給孩子們(men) 提供的每一道題、每一份教學設計都經過精心論證,讓專(zhuan) 業(ye) 而紮實的校本教研,成為(wei) 減負與(yu) 提質之間的重要杠杆。”

  目前,這個(ge) “杠杆”依然是薄弱環節。有些地方和學校還出現了研究性作業(ye) “走過場”的現象。

  “這個(ge) 寒假,英語老師讓我們(men) 自己導演、拍攝一段廣告,可以跟學科內(nei) 容有關(guan) ,也可以跟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有關(guan) ,我們(men) 都很喜歡這個(ge) 作業(ye) ,拍攝完的同學就在群裏曬出來,互相啟發,有的人會(hui) 再修改、再重新拍攝。”北京市某中學的董依依(化名)說。

  在同學們(men) 的啟發下,董依依拍攝了兩(liang) 條廣告,一條關(guan) 於(yu) 春節民俗,一條是一本小說的推薦。

  “不過,開學這麽(me) 長時間了,英語課上過很多次了,老師從(cong) 來沒有提到過這項作業(ye) ,我們(men) 交上去的視頻也‘石沉大海’了。”董依依說。

  近些年,中高考改革讓越來越多的學校意識到了對學生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yang) ,也嚐試著設計出了一些研究性作業(ye) ,但是很多教師還隻停留在“作業(ye) 布置下去就完了”的思維中,沒有通過作業(ye) 分析學情的意識,久而久之,學生對這類作業(ye) 也就不重視了,甚至有些作業(ye) 成了家長的負擔。

  “現在,實踐性、長周期的作業(ye) 少的狀況普遍存在”,羅濱說,“好不容易有了長周期的作業(ye) ,結果一些老師的批改和反饋不夠,對作業(ye) 結果的使用也不當。”

  這反映出當前學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個(ge) 錯位:不少學校在課堂教學環節已經做了很多研究和探索,從(cong) 以教師的“教”為(wei) 主轉變為(wei) 學生的“學”為(wei) 主,但是在作業(ye) 環節,“教師仍然習(xi) 慣於(yu) 應試導向下的反複練習(xi)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範大學校長梅國平說。

  老師們(men) 也意識到了這個(ge) 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yu) 社會(hui) 發展研究院不久前剛剛完成的全國“雙減”成效調查報告顯示,近五成教師存在著作業(ye) 設計方麵的困惑與(yu) 困難,比如,“作業(ye) 素材與(yu) 相關(guan) 資源不夠”和“設計分層、彈性、個(ge) 性化作業(ye) 的能力不強”等。

  參與(yu) 該項調查的專(zhuan) 家表示,要提升教師作業(ye) 設計能力,除了將作業(ye) 設計納入地方教研體(ti) 係和教師教研規劃外,還要對教師開展作業(ye) 設計的專(zhuan) 項培訓,並利用各級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匯聚共享優(you) 質作業(ye) 資源,提高教師分層、個(ge) 性作業(ye) 設計與(yu) 評價(jia) 能力。

  孩子的成長不是“KPI” 家長的觀念也要重構

  學校正在行動,部分家長卻還在搖擺。

  劉娜是一個(ge) 實實在在的“雙減”一代家長,“雙減”政策出台後,她的女兒(er) 正好上小學一年級。

  沒有家庭作業(ye) 、沒有一次次的考試,考試後也沒有排名……

  看著女兒(er) 的學生生涯在快樂(le) 中開啟了,經過應試教育“洗禮”的劉娜多少有些不習(xi) 慣。不過,真讓劉娜感到“紮心”的是一次“隨堂練”。

  一共30道題的“練習(xi) ”,孩子錯了14道。“我感覺自己就像‘拆盲盒’,真不知道她哪天會(hui) 拿回來一個(ge) 什麽(me) 樣的成績。”劉娜說。

  劉娜不準備就這麽(me) 等下去了,她要給女兒(er) 找老師了。“我們(men) 的日常工作,領導給布置了任務,你就知道了自己的KPI(企業(ye) 一種目標式量化管理指標——記者注),有了KPI咱們(men) 就可以照著目標努力了。”劉娜說,“現在沒有作業(ye) 、沒有考試、沒有分數,我難道必須等到中高考再著急嗎?”

  伴隨著家長的焦慮,一些隱形變異的培訓班正在暗中生長著。

  “我們(men) 有個(ge) 屏蔽了老師的全年級的家長群,群聊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內(nei) 容就是‘攢班’,家長們(men) 有的拉來了曾經課外班的老師,有的家長甚至說能請來某某學校的在職老師。”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長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家長們(men) 在群裏聊“攢班”的事也很謹慎,往往在群裏隻是簡單發一個(ge) 信息,有意向的家長們(men) 會(hui) 迅速組建小群“私聊”。

  前不久,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現在確實出現了學科類校外培訓由“地上”轉入“地下”的情況,這類培訓以“高端家政”“眾(zhong) 籌私教”“遊學研學”等隱形變異的形式存在於(yu) 樓宇中、居民區裏。教育部將治理隱形變異作為(wei) 重點工作之一,去年各地共發現查處隱形變異違規培訓問題2200多項,今年寒假共查處以“一對一”等方式違規開展培訓行為(wei) 1042人次。

  其實,家長們(men) 也想改變。

  “我們(men) 在調查當中發現,87.1%的家長迫切地想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養(yang) ,82.5%的家長在家庭教育當中遇到各種困難,希望得到指導和幫助。”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誌勇說,當前必須全麵提高家庭教育素養(yang) ,因為(wei) ,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家校社協同育人,家庭教育是關(guan) 鍵。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科技教育委員會(hui) 副主任胡衛則認為(wei) ,要轉變家長的觀念,最重要的是學校扭轉原來不科學的評價(jia) 製度,不能隻看學生的考試分數,要德智體(ti) 美勞五育並舉(ju) ,要有一個(ge) 綜合評價(jia) 。

  在這個(ge) 基礎上麵要幫助家長重新建構一個(ge) 評價(jia) 孩子的“參考係”。

  胡衛認為(wei) ,現在家長們(men) 評價(jia) 孩子時的坐標係是建立在“鄰裏間”的,常說的一句話是:“看看XXX家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如果補了三門課,自己家孩子也得去補三門。

  “現在要建立一個(ge) 長期的、縱向的評價(jia) 係統,不再跟別人比,而是跟自己比,看看孩子這一次跟上一次比有沒有成長,這叫作個(ge) 人內(nei) 差異評價(jia) 。”胡衛說,家長隻有建構了這樣的參照係,才能把目光真正聚焦到孩子的成長上,隻有這樣,一直以來所強調的“家長要陪伴孩子”才能實現,否則,家長一定是盯著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和自己家孩子的短處的。

  “雙減”是始於(yu) 教育但不止於(yu) 教育的一場觀念變革,教育生態的重構依托的不僅(jin) 是改變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等教育要素的觀念,更要改變全社會(hui) 的成功成才觀念。正如胡衛所說:“孩子的成才不能隻有一條路,隻有全社會(hui) 的各種門路都打開,讓學生能夠在各條道路當中都能才。這樣才能為(wei) 教育營造一個(ge) 良好的空間和環境,真正使我們(men) 的教育回歸教育的本真。”

  “雙減”對教育生態的重構依然在路上。(記者 樊未晨 葉雨婷)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