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碳達峰 山西邁出堅實步伐

發布時間:2022-03-17 11:59:00來源: 山西日報

  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高度,向世界莊嚴(yan) 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國為(wei)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也是我國實現更綠色、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山西作為(wei) 資源型地區和碳排放大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義(yi) 重大、任務艱巨。當前,我省正在一係列謀劃引領下,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you) 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生態優(you) 先 踐行綠色低碳發展

  2021年12月31日,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ge) 履約周期結束之際,我省順利完成碳排放權的清繳和履約工作,交出成績單:全省納入全國碳市場第一個(ge) 履約周期重點排放單位107家,按照履約量計算,履約率為(wei) 99.68%,略高於(yu) 全國99.5%的平均水平。

  碳排放權履約的順利完成,背後是山西不斷轉型升級,推動建立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的綠色發展模式。近年來,我省積極出台政策引導企業(ye) 實施環保提標改造,促進高耗能行業(ye) 向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

  以綠色低碳發展為(wei) 主線,以減汙降碳協同增效為(wei) 抓手。2021年以來,全省生態環境係統嚴(yan) 格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設立黃河實驗室,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運城示範區(河津先行區),以超常規舉(ju) 措完成22座增產(chan) 保供煤礦環評審批,新增產(chan) 能3470萬(wan) 噸/年,成立廳服務太忻經濟一體(ti) 化發展工作領導組,設立專(zhuan) 項辦公室,推動組建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hui) 院士專(zhuan) 家智囊團,深化與(yu)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戰略合作,為(wei) 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為(wei) 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綠色低碳轉型,落實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專(zhuan) 班部署,完成達峰目標等核心指標測算,我省組織107家發電企業(ye) 參與(yu)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積極做好溫室氣體(ti) 排放核查、配額核定、清繳履約等工作,成功舉(ju) 辦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氣候、環境分論壇。2021年我省萬(wan) 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下降。開辟綠色通道,依法依規、高質高效完成運城機場、黎霍高速等一批重大項目環評審批,雄忻高鐵、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係統全尺寸試驗線(一期)項目環評全麵啟動。全力支持開發區建設完成15個(ge) 工業(ye) 類開發區規劃環評,累計完成55個(ge) 。

  堅決(jue) 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發展,全麵摸排起底,對排查出的72個(ge) 無環評手續項目逐一現場核查,加快分類處置,實行動態監控。製定出台《關(guan) 於(yu) 嚴(yan) 格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環境管理的通知》《山西省“兩(liang) 高”項目環評受理審查要點及審批原則》,開展焦化行業(ye) 環境問題專(zhuan) 項整治行動,推動焦化行業(ye) 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科技引領 積極實現“雙碳”目標

  為(wei) 促進焦化行業(ye) 向綠色高質量發展,山西光大焦化氣源有限公司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展焦化企業(ye) 碳中和實現路徑的研究,加快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實現。近年來,光大焦化公司通過不斷開展環境深度治理,改變了人們(men) 對焦化行業(ye) 髒亂(luan) 差的傳(chuan) 統印象,把“焦化廠區”變“旅遊景區”,“冷工廠”變成“生態園林工廠”。此次,雙方將從(cong) 優(you) 化生產(chan) 、改進技術、碳捕捉、增加碳匯等方麵提出碳減排與(yu) 碳中和的實現路徑,進一步落實綠色生產(chan) 標準、汙染防治和環境管理技術規範,將每一環節的運行科學化、標準化。

  省科技廳科技項目統籌推進處處長宋黃俊表示,我省碳排放總量大、強度高,科技創新任重道遠,必須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ti) 係,推動低碳前沿技術攻關(guan) 和產(chan) 業(ye) 迭代升級,為(wei) 我省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堅強科技支撐。他進一步介紹,按照統一部署,省科技廳組織編製了《山西省二氧化碳排放達峰中和科技專(zhuan) 項行動方案》,聚焦碳減排、碳捕集、碳轉化、碳封存等四大方向,研究碳達峰碳中和技術趨勢,提出我省技術選擇、發展路徑和科技創新行動。目前初稿已經編製完成,正按照省統一安排積極推進相關(guan) 工作。此外,我省還設立了“碳達峰碳中和關(guan) 鍵技術研究與(yu) 示範”重點研究專(zhuan) 項,圍繞減碳、零碳、負碳等技術開展集中攻關(guan) 。在省科技重大專(zhuan) 項方麵,圍繞高效太陽能電池、非常規天然氣深部開發、地熱資源利用、新能源汽車、二氧化碳監測、太陽能空氣能熱泵技術等方向,共凝練形成了7個(ge) 省科技重大專(zhuan) 項項目。這些項目研究內(nei) 容典型、目標明確、攻關(guan) 難度大、經費投資高,對於(yu) 提升我省碳達峰碳中和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yi) 和引領價(jia) 值。

  同時,我省還積極培育建設“雙碳”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積極申請“煤炭大型氣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新引進清華大學電力係統及大型發電設備安全控製和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山西設立分室。加大已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力度,采取共建共管共享方式,對煤轉化、煤與(yu) 煤層氣共采、礦山采掘裝備及智能製造等國家重點實驗室、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給予每個(ge) 實驗室每年資助1000萬(wan) 元的專(zhuan) 項經費支持。同時,積極培育建設新型研發機構。依托華陽新材料集團建設山西浙大新材料與(yu) 化工研究院,依托太原理工大學建設省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支撐省能源互聯網試點。

  協同增效 推動能源綠色轉型

  在山西藍焰煤層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煤層氣抽采現場,一架架“磕頭機”正有節奏地上下擺動。該公司率先創立了“采煤采氣一體(ti) 化”的煤礦瓦斯治理新模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煤礦區煤層氣采前地麵預抽技術體(ti) 係,為(wei) 我省實施減煤增氣、減排降碳增添了底氣。

  當前,在“雙碳”目標背景之下,我省正加大產(chan) 業(ye) 轉型,有序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為(wei) 進一步推動能源綠色轉型,我省提出,堅決(jue) 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發展,煤炭、電力、鋼鐵、焦化等產(chan) 業(ye) 要進行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改造。到“十四五”末,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達到50%。

  不久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時強調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我省日前出台的《中共山西省委關(guan) 於(yu) 全麵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的實施意見》指出,要科學編製並有序實施山西碳達峰實施方案,落實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製政策,積極有序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氫能等新能源,因地製宜大力推進非常規天然氣增儲(chu) 上產(chan) 、地熱能利用和幹熄焦發電,加快抽水蓄能項目和匯集站建設,有力有序實施重點行業(ye) 能效提升行動,積極穩妥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延峰表示,全省生態環境係統將認真落實黨(dang) 中央碳達峰碳中和決(jue) 策部署,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you) 化和倒逼作用。一是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持續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出台我省減汙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嚴(yan) 把新上項目碳排放關(guan) ,堅決(jue) 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發展。二是支持綠色低碳技術攻關(guan) 和推廣應用,持續推動煤炭清潔低碳發展、多元化利用、綜合儲(chu) 運。通過綠色低碳技術攻關(guan) 和推廣應用,實現節能降碳、降本增效,帶動綠色產(chan) 業(ye) 強勁增長,切實守好發展和生態兩(liang) 條底線。三是充分發揮碳交易機製控製和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的作用,持續推動電力等重點行業(ye) 加強內(nei) 部碳排放和碳資產(chan) 管理。引導企業(ye) 建立碳排放內(nei) 部管理體(ti) 係,加快推進近零碳排放、氣候投融資等試點建設,實現低能耗、低排放、低汙染綠色發展模式,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奮進正當時,砥礪再出發。當前,我省正深入開展碳達峰山西行動,全麵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ti) 係,為(wei) 全國能源革命探路領跑,擦亮建設美麗(li) 山西的綠色底色。(記者程國媛 沈佳)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