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鍾情那一粒最好的穀子(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發布時間:2022-03-18 15:0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趙治海(左三)在給大家講解雜交穀子。
  胡喜魁攝

趙治海在田間做實驗。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chuan)

  趙治海:1958年生,河北省張家口市農(nong) 科院雜交穀子研究專(zhuan) 家。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帶領團隊潛心研究,培育出世界上首例穀子光溫敏兩(liang) 係雜交種——“張雜穀1號”。“張雜穀”係列品種在14個(ge) 省份得到推廣,占北方穀子播種麵積的1/3左右,畝(mu) 產(chan) 由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節水效益良好。近年來,他積極參與(yu) 援疆工作,指導當地群眾(zhong) ,在天山南麓原本幹旱貧瘠的戈壁灘上,推廣種植超過2萬(wan) 畝(mu) “張雜穀”係列雜交穀子,促進了當地群眾(zhong) 增收。

  在河北張家口市農(nong) 科院展示廳裏,有一株名為(wei) “張雜穀1號”的雜交穀子標本。稈和穗長1米多,根係長兩(liang) 三米,細枝茂密。“根係發達,耐旱抗倒。”一旁,身著布衣、腳穿膠鞋的趙治海,手指著標本,黢黑的笑臉上露出一口白牙……

  今年64歲的趙治海是河北省張家口市農(nong) 科院雜交穀子研究專(zhuan) 家,帶領研究團隊培育出“張雜穀”,將我國北方幹旱半幹旱地區穀子畝(mu) 產(chan) 由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張雜穀”還改變了穀子隻適宜年降水400毫米以上半幹旱地區的傳(chuan) 統,在年降水200毫米的幹旱地區也能生長。“穀子蒸騰係數遠低於(yu) 高粱、玉米、小麥,‘張雜穀’更加節水耐旱。”趙治海說。

  “我當時就鉚足幹勁,想用知識為(wei) 家鄉(xiang) 父老做點事”

  趙治海1958年生於(yu) 張家口農(nong) 村,年少時“地裏刨食”。“除了鋤地、拉石頭,我還挖過地道、趕過牛車馬車。”1977年恢複高考後,他考上了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係,從(cong) 此與(yu) 穀子研究結緣。

  在學校,趙治海完成了穀子光溫反應試驗,得到河北省農(nong) 科院指導老師的高度評價(jia) 。憑著優(you) 異的成績,趙治海本可以在大城市找到理想工作;可畢業(ye) 後,他卻選擇回到家鄉(xiang) ,研究雜交穀子……

  穀子高產(chan) 雜交種選育是世界性難題。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全國30多家穀子研究單位先後開展雜交穀子研究來服務農(nong) 業(ye) 、提升產(chan) 量。“張家口是幹旱半幹旱地區,很多百姓隻能種穀子。我當時就鉚足幹勁,想用知識為(wei) 家鄉(xiang) 父老做點事。”

  1982年,趙治海來到張家口壩下農(nong) 科所。彼時,張家口種植穀子麵積近200萬(wan) 畝(mu) ,畝(mu) 產(chan) 不足140公斤。一些山區、半山區以種穀為(wei) 生的農(nong) 民急需高產(chan) 新品種問世。

  “前人受挫的原因是套用水稻、高粱的模式研究,沒有按照穀子的物種特性研究。”剛走出大學校門沒多久的趙治海,對穀子研究提出了新想法。在實驗室,趙治海發現穀子長日照低溫不育現象,想到在學校做過的試驗,他和團隊在80年代中後期提出走穀子光溫敏“兩(liang) 係法”技術路線的設想。

  問題來了,該路線所需的穀子光溫敏不育株隻是偶然出現在作物上,尚未發現規律,能否找到是個(ge) 未知數。之後,趙治海奔波在研究室和試驗田間。幾十畝(mu) 的穀子地,種著成百上千個(ge) 品種,他一株株觀察比較。“有時在研究室通宵達旦,有時在農(nong) 戶家、瓜棚裏一住就是半個(ge) 月……”妻子楊少青說。趙治海和團隊經曆了數以萬(wan) 計的試驗,失敗、失敗、再失敗,陸陸續續觀察了幾十萬(wan) 株穀穗。

  終於(yu) ,在1994年,趙治海團隊成功選育出穀子光溫敏型雄性不育係“821”,填補了穀子光溫敏不育係研究的空白。隨後,他們(men) 成功總結了穀子光溫敏不育技術與(yu) 規律,經河北省科技廳組織專(zhuan) 家鑒定通過。2000年,“張雜穀1號”問世,目前,“張雜穀”係列衍生出20餘(yu) 個(ge) 品種。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nong) 家娃,農(nong) 民的需要我懂”

  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援疆安排部署,張家口對口援助新疆和碩縣。和碩縣地處天山南麓,長期以來,土地貧瘠沙化、幹旱缺水,嚴(yan) 重製約農(nong) 業(ye) 發展。

  2011年,張家口首批援疆幹部抵達和碩縣後調研發現,盡管土地貧瘠,但當地光照強度高、時間長,適合“張雜穀”生長。因此,張家口援疆指揮部立即聯係市農(nong) 科院,嚐試引進“張雜穀”係列品種。

  “這穀子能喝得慣天山雪水?”剛把“張雜穀”引入新疆時,不少村民和當地幹部有質疑。趙治海回憶,他來到和碩縣,和援疆幹部一起向大夥(huo) 講解:“張雜穀”根係發達、抗旱性強,適合當地幹旱缺水的自然環境。“本地病蟲害少,天山山脈礦產(chan) 豐(feng) 富,可以給‘張雜穀’更多的營養(yang) 元素。”

  一些村民把和碩縣北部山區沉睡了幾百年的數十畝(mu) 戈壁開墾出來,種上了“張雜穀”。趙治海不顧幾千公裏奔波勞頓,在和碩縣的田間地頭,指導農(nong) 民科學施肥、澆水……當年,“張雜穀”試種成功,畝(mu) 產(chan) 近200公斤。更重要的是,生產(chan) 出的小米色澤金黃、口感香濃,讓當地幹部群眾(zhong) 交口稱讚。

  趁熱打鐵,趙治海和援疆幹部一道,又將抗旱能力更強的“張雜穀13號”“張雜穀19號”引入和碩縣,依托當地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帶領農(nong) 民推廣種植。“趙老師和團隊為(wei) 當地長期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培訓,助力‘張雜穀’快速推廣。”合作社負責人陳學亮說。

  和碩縣曲惠鎮東(dong) 台村村民耿雲(yun) 昕說:“剛開始,產(chan) 量也就每畝(mu) 380公斤。這些年我們(men) 改良品種、加強水肥一體(ti) 化管理,去年平均產(chan) 量在530公斤。”

  10年來,“張雜穀”在和碩縣種植規模超過2萬(wan) 畝(mu) ;畝(mu) 產(chan) 也從(cong) 兩(liang) 三百公斤提升到五百多公斤,受益農(nong) 戶達1000多戶。“我是地地道道的農(nong) 家娃,農(nong) 民的需要我懂。”趙治海說。當地生產(chan) 的小米如今還在網絡平台銷售,遠銷北京、上海等地。

  “發展循環經濟,能為(wei) 農(nong) 民增加收入,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做貢獻”

  1983年5月1日,是趙治海和楊少青原定結婚的日子。可為(wei) 了把握播種最佳時期,趙治海還在赤城縣的試驗田裏忙碌著,不得不把婚期推遲……

  張家口的氣候難以滿足需要,趙治海又將光溫敏實驗搬到海南的試驗田裏。為(wei) 了爭(zheng) 取更多的研究時間,趙治海像候鳥一樣,每年冬天都要從(cong) 寒冷的張家口地裏“遷徙”到海南島的田裏。

  “1984年到現在,每年冬季都是在海南的田間地頭度過……”說到這些,趙治海總感覺有些自責,他覺得虧(kui) 欠親(qin) 人太多了:他7歲喪(sang) 母,但和弟弟沒有挨過一次餓,源自於(yu) 姥姥、奶奶的精心嗬護。妻子已和他相伴了幾十年,家裏的事也從(cong) 沒拖累過他。

  “老趙沒一點架子,來了不是下地幹活,就是挨家上門指導。到了穀子授粉的關(guan) 鍵時期,我們(men) 一打電話,他準來。”張家口下花園一個(ge) 穀子試驗基地負責人這樣說。

  對於(yu) 傾(qing) 注了一輩子心血的穀子種植事業(ye) ,趙治海說,穀子不隻可以當原糧出售,還能作為(wei) 企業(ye) 深加工的原料;穀草還可以為(wei) 畜牧業(ye) 提供優(you) 質飼草,農(nong) 民可以獲得“雙份”收益。

  “搞穀子深加工、配套養(yang) 殖等,發展循環經濟,能為(wei) 農(nong) 民增加收入,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做貢獻。”趙治海憧憬著。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8日 06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