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省校共建新載體 全麵融通產學研(科技視點·探訪新型研發機構③)

發布時間:2022-03-21 16:3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長三院孵化的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ye) 焊裝車間。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供圖

研究人員對柔性電子封裝線電性功能進行測試。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供圖

  初春的嘉興(xing) 科技城,乍暖還寒,樹枝上已掛著點點新綠。成立於(yu) 2003年的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以下簡稱“長三院”)便坐落於(yu) 此。

  當年在一片農(nong) 田上拔地而起,如今已是生機勃勃的科創高地。有著19年曆史的長三院,是浙江首個(ge) 省校共建新型創新載體(ti) 。作為(wei) 一家自收自支、企業(ye) 化管理的新型研發機構,長三院走出了一條與(yu) 眾(zhong) 不同的創新之路。從(cong) 優(you) 化科技資源配置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再到實現科技與(yu) 經濟融合,長三院站在時代的潮頭,創新活水不斷奔湧。

  優(you) 化科技資源配置

  以應用導向構建科創服務體(ti) 係

  長期在國外從(cong) 事生態環境研究的劉銳怎麽(me) 也不會(hui) 想到,自己會(hui) 紮根嘉興(xing) 。

  在嘉興(xing) 農(nong) 村,生活汙水的處理往往采用一個(ge) 小型終端處理設施。不同於(yu) 城市生活汙水的集中統一收集處理,農(nong) 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麵廣量大,處理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於(yu) 設備的正常運轉和優(you) 化調整。

  “這樣一來運維的工作量很大,出了問題也很難發現,於(yu) 是我們(men) 就研製出了這個(ge) 產(chan) 品,低價(jia) 耐用,而且能夠在線智慧監測。”在嘉興(xing) 市秀洲區農(nong) 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現場,劉銳詳細介紹團隊研發的小型農(nong) 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巡視監測設備。

  與(yu) 此同時,運維企業(ye) 辦公室的顯示屏上,每一個(ge) 接入站點的水量、水質、水位、設備狀態等數據一覽無餘(yu) ,真正實現了農(nong) 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的信息化和智慧化。

  這個(ge) 產(chan) 品的誕生源於(yu) 嘉興(xing) 市與(yu) 長三院的院地合作。劉銳說:“地方的需求很多時候是我們(men) 待在實驗室裏想不出來的,科技創新更要解決(jue) 實際應用場景的痛點。這也是我們(men) 與(yu) 一般科研機構的最大不同。”

  如今,已擔任長三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的劉銳,帶領團隊探索出了農(nong) 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智慧監測和運行管理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在杭州、湖州等地推廣應用。

  這隻是長三院麵向市場需求,優(you) 化科技資源配置的一個(ge) 縮影。

  近年來,長三院大力推動科技管理體(ti) 製機製改革,淡化研究院下屬的基於(yu) 學科體(ti) 係建立研究團隊的科研管理模式,建立起麵向產(chan) 業(ye) 需求的研究中心。長三院主要負責人表示:“通過優(you) 化科技資源的配置,讓研究成果更順利地和需求結合。”

  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地區創新發展需要,長三院已在重點創新領域組建了4個(ge) 國家級研發中心,10個(ge) 省級重點實驗室以及重點創新平台和多個(ge) 專(zhuan) 業(ye) 化研究院。長三院科技服務網絡覆蓋長三角區域50多個(ge) 縣(市、區),年服務企業(ye) 過萬(wan) 家。

  體(ti) 製機製的改革仍在不斷深化。目前,長三院還在打造“團隊—中心—研究所—專(zhuan) 業(ye) 院”的層級式科研團隊成長體(ti) 係,暢通團隊成長和資源匹配渠道。

  “我們(men) 要在麵向市場的開放環境中,給人才充分嚐試的機會(hui) 。”長三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邵向榮說。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產(chan) 學研要素全麵融通

  北京冬奧會(hui) 上,有著“雪上F1”之稱的雪車項目,其最快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30公裏。賽場內(nei) ,運動員們(men) 在緊張鏖戰;賽場外,來自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柔電院”)的數據官們(men) 正目不轉睛盯著屏幕。

  原來,運動員使用的設備裏裝載了一塊特殊的傳(chuan) 感器。借助後台係統,可以采集運動員的運動數據並形成相應的參數報告,為(wei) 後續決(jue) 策提供數據支持。

  這塊特殊的傳(chuan) 感器是柔電院團隊研發的產(chan) 品。在柔電院,既有基於(yu) TSV的多芯片埋入式柔性三維封裝技術,它是具備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高精尖成果;也有像雪車內(nei) 置傳(chuan) 感器這樣的產(chan) 品。建院以來,柔電院堅持以產(chan) 品為(wei) 導向,引入創投基金,麵向市場,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摔打才能長大,我們(men) 鼓勵把項目放到市場上曆練,將團隊推向市場,實現‘饑餓狀態下的發展’。”長三院主要負責人說,隻有成為(wei) “自己找食吃的野生部隊”,才能擺脫溫室的環境,經受住市場的考驗。

  為(wei) 此,長三院按照“一院、一園、一基金”的發展模式,將柔電院作為(wei) 首批試點單位。

  “柔性電子技術是全球競爭(zheng) 激烈的前沿科技高地,我們(men) 一方麵通過省校共建柔電院,同時設立產(chan) 業(ye) 園和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這位負責人介紹,麵向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產(chan) 業(ye) 化模式,真正實現了基於(yu) 學術研究的工程化與(yu) 產(chan) 業(ye) 化融合,能夠更好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柔電院柔性生物電子事業(ye) 部負責人陳毅豪,是柔電院“科技助力冬奧”團隊的一員幹將。在這裏,他一邊從(cong) 事基礎研究,一邊帶領團隊開展成果轉化,短短一年時間便結出碩果。

  這裏麵,有一個(ge) “北鬥七星”機製在起作用。據介紹,“北鬥七星”指的是政府、產(chan) 業(ye) 、大學、科研、金融、科技中介、市場應用7個(ge) 要素,這些要素相互促進,構成一種新型創新體(ti) 係。

  如今的柔電院,不僅(jin) 擁有4個(ge) 省級平台,還在積極推動柔性電子相關(guan) 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嘉興(xing) 。依托這些創新平台,柔電院實現了科技的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探索了一條依靠院地合作,使基礎研究走出去並實用化的產(chan) 學研融通道路。

  “我們(men) 的願景和目標是成為(wei) 全球柔性電子關(guan) 鍵技術研發高地和產(chan) 業(ye) 策源地。”柔電院院長助理陳鑫表示。

  科技與(yu) 經濟融合

  構建“硬核”成果孵化體(ti) 係

  用聲光精準防治病蟲害、環保無毒快速滅火……長三院孵化的企業(ye) 不光技術領先,滿滿的“硬核”科技更是遍及生活的方方麵麵。

  “孵化模式解決(jue) 了科技與(yu) 經濟兩(liang) 張皮的問題,投資和孵化的組合也讓我們(men) 能夠依托優(you) 質企業(ye) 的稅收獎勵和基金投資收益,形成了可持續的盈利模式。”邵向榮介紹。

  截至目前,長三院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ye) 孵化器”“國家級眾(zhong) 創空間”等國家級創新創業(ye) 平台9個(ge) 、省級創新創業(ye) 平台24個(ge) ,孵化培育企業(ye) 2500餘(yu) 家,其中上市(並購)企業(ye) 50餘(yu) 家,規模超百億(yi) 的企業(ye) 10餘(yu) 家。僅(jin) 2021年,長三院就新增投資孵化上市公司12家,有7家企業(ye) 被評為(wei) 獨角獸(shou) 或準獨角獸(shou) 企業(ye) 、瞪羚企業(ye) 。

  “基於(yu) 深紫外LED技術的殺菌消毒燈,不汙染環境,能夠有效替代市麵上的汞燈。我們(men) 的工作就是實現深紫外LED芯片的後期封裝。”胡曉東(dong) 博士介紹。

  為(wei) 了實現更高層次的招才引智,長三院以離岸孵化器為(wei) 抓手,引進的高層次海外人才可以先在海外孵化器進行前期孵化,再移植到國內(nei) 落戶。

  2015年底,長三院和嘉興(xing) 市共建了第一個(ge) 離岸孵化器——“嘉興(xing) ·矽穀離岸孵化器”。還在海外設立了多個(ge) 離岸孵化器。目前,在孵項目達1500餘(yu) 項,“帶土移植”項目630項,形成了“孵化在海外、轉化在嘉興(xing) ”的格局。“院地合作、離岸孵化、精準引智”的模式也大獲成功。

  “下一步我們(men) 還將依托現有的孵化體(ti) 係,重點轉化孵化具有示範性、引領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產(chan) 業(ye) 化項目,加快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jun) 等科技型領軍(jun) 企業(ye) 培育。”邵向榮表示。

  長三院的展廳中,寫(xie) 有“堅持科技研究,堅持產(chan) 業(ye) 發展”的12字院訓十分醒目。19年的發展時間裏,長三院紮根嘉興(xing) 、立足浙江、麵向長三角,探索出了依靠自身力量逐步成長壯大的路徑,在實現科技創新轉化的同時,為(wei) 區域經濟做出貢獻。

  長三院所處的嘉興(xing) 科技城,如今已經集聚起一批高新技術企業(ye) 和研究團隊。“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新型科研機構不斷發展壯大,在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區域創新發展環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長三院主要負責人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1日 19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