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發現早 化解效率高(探訪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下))
核心閱讀
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依托信息化基礎設施,利用數字化賦能基層社會(hui) 治理:成立“數智治理中心”,及時處理居民投訴,將矛盾解決(jue) 在萌芽狀態;搭建線上平台,群眾(zhong) 建房實現申請審批、選定款式“一鍵完成”;專(zhuan) 班治理擁堵,分工采集多項數據,停車位數據實時更新……一項項創新舉(ju) 措的實施,讓杭州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細高效。
“處理速度太快了,才一會(hui) 兒(er) 工夫,被撞歪的樹就被扶正加固了。”前不久,家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的孫阿姨在馬塍路上發現一棵被汽車撞歪的梧桐樹,熱心腸的她隨即拿出手機通過“西湖碼”線上拍照反映。
這是西湖區用數字化賦能基層社會(hui) 治理,構築全域一體(ti) 化智治的新模式,市民有任何關(guan) 於(yu) 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麵的意見建議,都可掃描“西湖碼”尋求回應。
在杭州,像“西湖碼”這樣利用數字化服務基層治理的創新還有很多。依托信息化基礎設施,通過數據打通,實現矛盾風險提前研判,城市管理從(cong) 粗放到精細,從(cong) 單靠人來管向更加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斷轉變。
搭建智能預警模型
提前化解矛盾糾紛
打開電腦,餘(yu) 杭區市場監管局未來科技城執法中隊副中隊長潘偉(wei) 傑收到了來自餘(yu) 杭區“數智治理中心”推送的一則新信息——一周內(nei) 有10餘(yu) 名消費者通過不同途徑投訴轄區內(nei) 的某共享充電寶企業(ye) 。
“經過核實,我們(men) 聯係到企業(ye) 負責人,責令立即整改,杜絕同類投訴再次出現。”潘偉(wei) 傑說,自去年9月“數智治理中心”成立以來,市場監管局已收到了十幾起預警,及時將矛盾解決(jue) 在萌芽狀態,防止事態升級。“在這之前,多是一事一處理,效率較低,也難發現共性問題。”
走進“數智治理中心”3樓的指揮調度大廳,一麵巨大的電子屏映入眼簾,屏幕上滾動著基層治理四平台係統相關(guan) 信息和社會(hui) 矛盾風險智能預警處置等特色數字化應用場景相關(guan) 數據。“為(wei) 預防重大矛盾風險、降低高頻糾紛重複發生,我們(men) 係統梳理了風險治理要素,搭建矛盾風險重點對象、事件、行業(ye) 、區域四大智能預警模型,一旦出現異常情況,都會(hui) 有預警提醒。”餘(yu) 杭區“數智治理中心”運營負責人姚秋峰介紹,通過數據池建模研判,針對矛盾風險突出的不同類型預警,根據既定規則及時推送相關(guan) 部門和屬地鎮街、村社開展處置工作,有效提高了整體(ti) 矛盾糾紛的化解率。
想要預警信息靠得住,需要龐大的數據支持,數據從(cong) 哪來?姚秋峰指著大屏下方的“人、房、企、事、物”數據說:“我們(men) 充分利用了全區一體(ti) 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資源和省、市兩(liang) 級的回流數據,進一步匯集了轄區內(nei) 2萬(wan) 餘(yu) 個(ge) 物聯網傳(chuan) 感器的實時數據,又統籌了政法係統及城管、市場監管、應急、信訪等部門及鎮(街道)力量。”
在他看來,相較於(yu) 傳(chuan) 統模式,主動發現風險隱患,讓社會(hui) 治理更高效,“根據相關(guan) 數據統計,全區矛盾糾紛總量實現了逐月下降,糾紛重複發生率從(cong) 原來的10%以上已下降至5%左右。”指著大屏右上方的“晴雨表”,姚秋峰自信地說:“現在所有預警信息、交辦工作及處置反饋都可以實現閉環管理。”
建房申請一鍵完成
建設圖紙免費選擇
這一陣,家住臨(lin) 安區指南村的朱紅萍心情格外好——新建成的3層小洋樓正式通過驗收,農(nong) 家樂(le) 也能開辦起來。
蓋房之前,朱紅萍最擔心的是建房手續繁瑣:“聽說辦手續要往村裏、鎮裏跑好多趟,折騰好幾個(ge) 月。”那麽(me) ,朱紅萍家建房審批,用了多久,跑了幾個(ge) 部門?她笑道:“一個(ge) 部門也沒跑,用好平台,在家就能辦成事。”
朱紅萍說的平台是臨(lin) 安區先行先試,讓群眾(zhong) 建房可享受一條龍服務的“農(nong) 房浙建事”。
“你看,登錄‘浙裏辦’APP中的‘農(nong) 房浙建事’,把戶口本、老房產(chan) 權證等拍照上傳(chuan) 就成了。”不僅(jin) 無需打聽要跑哪些部門,讓朱紅萍更驚喜的是,建設圖紙不花錢也能在線上選。
打開“農(nong) 房浙建事”,可以看到農(nong) 房通用圖集,裏麵包含了“現代舒適型”“清風雅致型”“山地宜居型”“浙西民俗型”“田園風光型”5種風格近200個(ge) 戶型圖,供建房戶免費選擇。
臨(lin) 安區村鎮建設服務中心主任萬(wan) 華根介紹,“農(nong) 房浙建事”是在“最多跑一次”改革背景下,由原來的“農(nong) 民建房一件事”升級而來。“現在可實現辦理建房申請‘零填報’,選定新房款式和工匠‘一鍵完成’,也從(cong) 根源上解決(jue) 了農(nong) 村建房經常出現的亂(luan) 象,比如批少建多、超高超寬、侵鄰占道等。”
“以往蓋房,村民出錢工匠幹活,怎麽(me) 建都聽村民的。”萬(wan) 華根說,“現在,我們(men) 要求帶圖審批、建設、驗收,不按照圖紙建最後驗收不通過,直接影響到工匠的個(ge) 人績效。”
遇到年紀大、不會(hui) 上網的村民怎麽(me) 辦?麵對記者提問,萬(wan) 華根說:“那也不用跑到鎮上,村裏安排了網格員,可以幫忙線上申請。”
停車數據實時更新
專(zhuan) 班治堵秩序井然
“以前早高峰的時候,來就診的車從(cong) 醫院北門一直堵到南門,幾百米的路堵得不行。”提及以往在邵逸夫醫院門口做交通引導的經曆時,誌願者董立鏗大爺記憶深刻。
前不久,記者再次路過邵逸夫醫院時,卻驚喜地發現院門口的道路暢通了,車流和人流通行井然有序,這是怎麽(me) 回事?
“邵逸夫醫院承接了全國各地來的大量患者,就診車輛日均1300輛,但醫院內(nei) 部僅(jin) 有343個(ge) 地麵停車位。”上城區治堵辦副主任薑璐說,以往“停車難”問題突出,沿線車輛擁堵是常態,僅(jin) 僅(jin) 依靠交通引導,很難從(cong) 根源上解決(jue) 問題。
“我們(men) 從(cong) 數據上著手,通過數據匯集、貫通,解決(jue) 停車難題。”薑璐介紹,為(wei) 此,在上城區委改革辦牽頭下,區數據資源局、交警大隊、區城管局、屬地街道和邵逸夫醫院等11家單位專(zhuan) 門組成了專(zhuan) 班治堵隊伍。
區交警大隊負責提供道路擁堵情況數據,區城管局負責開通“先離場後付費”係統,做好數據導航係統對接……各單位分工采集多項數據,在“人、車、路、環境”等方麵進行多維深度分析,號準邵逸夫醫院周邊道路交通擁堵、秩序混亂(luan) 的“病根”,對症下藥。
車多而停車位少,是造成道路擁堵的重要原因之一。為(wei) 了讓就醫車輛能有更多停車位,采荷街道的工作人員蔣芸沒少跑腿,除了與(yu) 轄區內(nei) 商場協商,還跨街道尋找合適的共享停車位。“我們(men) 與(yu) 周邊商場協商,多增加了2213個(ge) 停車位。還在醫院附近設置引導牌,實時顯示周邊停車位信息。”她說,通過整合街道、城管、醫院、周邊商場等多個(ge) 信息化係統,實現了數據實時更新、導視引流,為(wei) 車輛計算出最優(you) 路徑和周邊可停車位,使車輛分流“耳聰目明”。
不僅(jin) 如此,治堵工作還延伸到了掛號階段,蔣芸掏出手機演示:“現在在‘浙裏辦’APP上掛號,就會(hui) 顯示當前醫院周邊停車位情況,提前讓就醫人員做到心中有數。”
“現在的工作輕鬆得很,偶爾有問路的就診車輛,我告知一下就好。”經過數據治堵,邵逸夫醫院門口交通暢行,董立鏗大爺的工作輕鬆了不少,“不僅(jin) 我的工作輕鬆了,患者看病也方便多了,我心裏也跟著高興(xing) 。”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2日 13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