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市場,促進就業供需匹配(評論員觀察)
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就業(ye) 穩、人心暖。托底民生,就要抓住就業(ye) 這個(ge) “牛鼻子”。
2021年,深入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保持了就業(ye) 局勢總體(ti) 穩定,全國城鎮新增就業(ye) 1269萬(wan) 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平均值同比下降0.5個(ge) 百分點,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今年春節以來,隨著企業(ye) 陸續複工複產(chan) ,就業(ye) 市場逐漸升溫,招聘市場行情出現“溫暖開年”。落實落細各項就業(ye) 政策,各地區各部門應聚焦穩定市場主體(ti) 、拓展就業(ye) 空間、穩定重點群體(ti) ,尤其要瞄準市場需求促進供需匹配,強化培訓服務質量。
就業(ye) 是民生問題,更是發展問題,一頭連著千家萬(wan) 戶、百姓冷暖,一頭連著企業(ye) 運營、宏觀經濟。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發布的去年四季度“最缺工”的100個(ge) 職業(ye) 排行當中,營銷員、餐廳服務員、商品營業(ye) 員、車工等職業(ye) 位列前十,同時製造業(ye) 缺工狀況持續,其中智能製造領域缺工程度加大。還有機構調查發現,2022年春招中,裝備製造業(ye) 進入招聘需求排行前十。這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表明,供需結構性不適配問題亟待解決(jue) 。做好就業(ye) 工作,既要有“兜底”意識,也要有係統思維,著力促進供需適配。
在做好總量調控、升級產(chan) 業(ye) 結構的同時,就業(ye) 政策的微觀發力更為(wei) 重要和緊迫。宏觀方麵,社保“降返補”政策的調整,創業(ye) 環境的優(you) 化,將有效支持市場主體(ti) 穩定和擴大崗位,這是對就業(ye) 基礎和大盤的穩固。微觀方麵,接下來要繼續強化精準幫扶和專(zhuan) 項服務。比如針對高校畢業(ye) 生,通過百萬(wan) 青年見習(xi) 崗位募集計劃,拓展市場化社會(hui) 化就業(ye) 渠道;再如針對招工難問題,推進就業(ye) 服務質量提升工程,統籌開展好“10+N”就業(ye) 服務專(zhuan) 項活動,落實重點企業(ye) 常態化用工服務等。應當看到,今年就業(ye) 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突出,必須付出艱苦努力,打好政策“組合拳”,讓供需對得上、對得好。
提高供需對接效率、緩解結構性矛盾,提高就業(ye) 服務和培訓質量是重要載體(ti) 和工具。在就業(ye) 服務質量方麵,要促進供需對接,為(wei) 勞動者求職、用人單位招聘搭好對接平台。在職業(ye) 技能培訓方麵,要繼續實施職業(ye) 技能提升行動,瞄準市場緊缺、產(chan) 業(ye) 急需的人才,著力提升培訓效果。在推進相關(guan) 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裏”,無論是就業(ye) 幫扶、穩崗擴崗、用工支持,還是靈活就業(ye) 人員社保服務、高技能人才職稱評聘,都要因地製宜、務求實效。
身處數字時代的就業(ye) 市場,更要用好數字技術手段,促進供需雙方的信息對稱、合理選擇。去年,百日千萬(wan) 網絡招聘等專(zhuan) 項活動持續開展,“就業(ye) 在線”平台訪問量超過9000萬(wan) 次,全年發布招聘崗位超過7000多萬(wan) 個(ge) 。今年,要持續用好並完善公共招聘網等服務平台,集成各類就業(ye) 信息,為(wei) 勞動者提供更多就業(ye) 選擇。同時,要強化對網上求職平台的治理,加強對不實信息、欺詐招聘等違規行為(wei) 監管力度,讓就業(ye) 相關(guan) 數據更安全、及時,更好助力勞資雙方的靈活、高效對接。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ye) ,是千家萬(wan) 戶的期待,是企業(ye) 發展的支撐。2021年,100個(ge) 城市公共就業(ye) 服務機構市場求人倍率保持在1.5以上,就業(ye) 政策持續加力,做好就業(ye) 工作、促進供需匹配具備有利條件。進一步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尊重客觀實際和群眾(zhong) 需求,統籌做好保就業(ye) 保民生保市場主體(ti) ,抓好重點群體(ti) 就業(ye) ,落實落細穩就業(ye) 舉(ju) 措,我們(men) 一定能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ye) 帶動力,穩定就業(ye) 大局,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4日 第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