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次摸清供水設施“家底” 涉及66座供水廠等
衝(chong) 洪溝附近埋設輸水管道,汛期是否存在被衝(chong) 斷、衝(chong) 毀風險?水廠外觀風蝕情況,是否符合安全標準?供水廠的構件、螺栓及供水管道是否存在超期服役、材質落後、受損失修情況?供水設施管線是否符合現行抗震標準,是否處於(yu) 地震帶風險區域,需要加固、改造或遷移……北京青年報記者從(cong) 市水務局獲悉,北京從(cong) 去年開始啟動供水設施承災體(ti) 普查,全市供水設施首次接受全方位“摸底”。目前普查已經完成,正在進行數據匯交。據悉,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供水設施“全麵體(ti) 檢”
“雖然現階段我們(men) 防災減災的能力已經大幅提升,但麵對自然災害,我們(men) 仍處於(yu) ‘有所知,不全知,有作為(wei) ,但有限’的階段。開展承災體(ti) 普查,就是給首都供水設施做一次全麵‘體(ti) 檢’,在發病前找到隱藏的‘病灶’,對症下藥,讓隱患消匿於(yu) 無形。”北京市供水管理事務中心城鎮供水監督科負責人稅朋勃指出。
承災體(ti) ,是自然災害直接威脅和影響的對象,城鄉(xiang) 房屋、道路交通、供水設施等都是重要承災體(ti) 。開展承災體(ti) 普查,掌握承災體(ti) 抵禦災害的能力水平,就成為(wei) 了“至關(guan) 至鍵”之工作。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 2021年10月,依據全國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相關(guan) 工作要求,北京市普查辦印發《北京市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實施方案》,市水務局按照要求,組織開展北京市供水設施承災體(ti) 普查工作,對全市66座公共供水廠及其配套取水設施、加壓及調壓泵站設施,以及12474公裏供水管線進行摸底調查,涉及沉降情況、地質環境、抗震設防烈度、風載、防洪標準、構件鏽蝕情況等,為(wei) 自然災害防治的風險基礎數據庫建立和供水管線的消隱奠定基礎。
目前,市級普查完成了26座水廠,7000多公裏管線的任務;各郊區共完成了40座水廠、5000多公裏管線普查任務。
普查數據可追溯可核查
稅朋勃介紹,本次普查幾乎涵蓋了北京市全部公共供水廠及800餘(yu) 座配套供水設施,普查管網長度占全市供水管網總長度的70%,時間緊、任務重。為(wei) 確保如期完成,市水務局供水處牽頭,市供水管理事務中心等組成普查專(zhuan) 項工作組,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充分汲取前期試點普查形成的“房山經驗”“嵐山經驗”,邊幹邊學、邊幹邊谘詢、邊幹邊優(you) 化,邀請住建部專(zhuan) 家針對30多個(ge) 技術文件對普查人員等進行全麵培訓,消化吸收核心要求,精準把握各項技術指標。
期間,工作組共核查了12餘(yu) 萬(wan) 份檔案資料,時間跨度從(cong) 1951年到2020年,全麵摸底了建國以來北京供水設施記錄在冊(ce) 的相關(guan) 情況。“單一的業(ye) 內(nei) 記錄可能存在偏頗遺漏,我們(men) 就同時利用管線GIS係統、設計資料、施工和竣工驗收資料,結合城建檔案館存檔資料進行核準。”稅朋勃說。
對調查組來說,最難的工作在於(yu) 這項調查麵對的是已發展變化跨度長達70年的設施,隨著北京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城市道路和管線變化極大,管線改移、道路更名等情況十分普遍。
“朝陽區長店村北路就已經更名為(wei) 東(dong) 葦路,相關(guan) 資料顯示已‘查無此線’,普查人員在屬地部門配合下,多次現場走訪,結合各方資料確認管線位置,最終才完成該區域管線普查工作。”稅朋勃告訴北青報記者,為(wei) 確保普查結果精準有效,市供水管理事務中心和各區組織技術骨幹深入一線、加班加點對全市66座水廠及800餘(yu) 座供水設施進行現場勘察,實現“望聞問切”“逐一體(ti) 檢”,累計完成外業(ye) 現場普查和監督指導960餘(yu) 人次,讓所形成的數據台賬,真正做到“摸清底數、真實有效”。
同時,本著“誰調查、誰負責”的原則,確保普查數據可追溯、可核查、可問責。工作組將數據質檢要求貫穿普查工作的各個(ge) 環節,嚴(yan) 把數據采集關(guan) 、質檢關(guan) 、審核關(guan) ,嚴(yan) 格落實普查-成果自檢-成果質檢核查-專(zhuan) 家巡檢等多個(ge) 環節,確保入賬的每個(ge) 數據都經得住數道程序的反複“拷問”。
數據用於(yu) 冬奧用水保障
“我們(men) 無法阻止暴雨,但能夠通過分析現狀、總結經驗,精準預測不同量級的災害可能帶來的各種破壞,根據實際需求更換管線、消隱除險、整修河道、建庫攔洪……普查的意義(yi) 在於(yu) 數據都能用在‘刀刃’上。”稅朋勃與(yu) 他的同事們(men) 都堅信:自己的工作價(jia) 值將最終體(ti) 現在數據應用上。
本次普查把“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的工作原則落到實處,積極探索普查成果在提升災害綜合防治能力、服務首都發展大局、水務綜合治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麵的應用。“實際上,為(wei) 檢驗普查工作的實際成效,延慶區於(yu) 2021年11月底前率先完成普查工作,將數據應用於(yu) 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場館的用水保障。”稅朋勃指出。
市水務局供水處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普查目前已經完成,正在進行數據匯交。下一步,市水務係統將運用雲(yun) 技術、物聯網等,結合首都智慧水務建設,“讓數據上雲(yun) ”,對供水設施進行實時監測,提高城市供水設施城市化、智慧化、規範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哪些泵房的裂縫需要修補、哪些沉降需要加強監測、哪些建築需要加固、哪些螺栓需要更換等等,這些普查數據成為(wei) 供水設施風險防控精細化管理的‘利器’。”相關(guan) 負責人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1至2月稅收超18億元
今年1—2月,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實現屬地財稅收入18.37億元,同比增長8.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36億元,同比增長14.2%,實現了2022年首季“開門紅”。[詳細] -
北京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創新條款緊扣民生
地鐵裏的無障礙設施,為出行不便的市民提供了便利條件。[詳細] -
周末兩天全市43萬餘人掃墓
昨天,本市迎來清明祭掃服務啟動以來客流最多的一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