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琅璫嶺:一葉知春
三月的杭州琅璫嶺是一條被茶香浸得透透的綠絲(si) 帶。它隱匿在西湖群山中最高、最長的山嶺中,視野開闊、澄靜明秀,古時曾是貨郎挑擔從(cong) 錢塘江邊到龍井、靈隱的捷徑,因為(wei) 貨擔發出“叮零當啷”的聲響而得名。
如今的琅璫嶺不僅(jin) 串聯起了龍井村與(yu) 梅家塢這兩(liang) 座杭州最負盛名的自然村落,也串聯起了兩(liang) 村共計3000餘(yu) 畝(mu) 的龍井茶園。
有趣的是,琅璫嶺中有一處地名叫做“三分叉”,而龍井茶最完美的品相也由此命名(因其一芽兩(liang) 葉的外觀而得名)。
時值明前龍井采摘季節,來自五湖四海的采茶工,戴著尖尖的竹笠帽,穿梭於(yu) 琅璫嶺綿延數公裏的茶園之中,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春季限定版”人文自然景觀。
3月24日,是姚秀景在梅家塢采茶的第八天。
這位42歲的農(nong) 婦來自700公裏外的安徽亳州三義(yi) 鎮雙曹村。連續三年,她都在這個(ge) 季節來梅家塢待上二十多天。和她一起來采茶的老鄉(xiang) 有十餘(yu) 人,都是同村或隔壁村的姐妹,年輕的20出頭,年長的62歲了。
采茶工每天早上6點不到上山,天黑了下山,中午回茶農(nong) 家匆匆吃個(ge) 午飯,其他時間都埋頭在茶園之中了。
一整天下來,她們(men) 每人幾乎都能采摘滿滿一筐的鮮葉,即使是第一年的新手也不例外。
姚秀景說在杭州工作的這二十多天,就像回到了學生時代,十幾人同吃同住,晚上和家人視頻聊天,充實且快樂(le) 。
下午3點半,茶農(nong) 趙師傅家的廚房外已經升起了嫋嫋炊煙。離采茶工下山還有好一會(hui) 兒(er) ,但十幾人的晚飯也是項大工程,需要早早準備起來。
趙師傅和姚秀景合作了三年,他一邊炒茶一邊告訴記者:“采茶就像針線活,阿姨們(men) (采茶工)手腳利索,幹活仔細,都是我們(men) 家裏的‘女明星’。”
受疫情影響,以前每年都開車來村裏踏青喝茶買(mai) 茶葉的外地遊客,好些都不方便來了。但新茶一上來,微信裏還是響個(ge) 不停,靠快遞小哥把茶葉寄出去,五湖四海,也一樣能嚐鮮。
“采茶女”的隊伍中,也不乏幾位采茶小哥點綴其中。1994年生的小趙就和姐姐在這裏采茶。他剛從(cong) 廣州辭職來到杭州,采茶是“過渡一下”,但活兒(er) 還是幹得有模有樣。
“我們(men) 農(nong) 民吧,就是不能閑著。”他左右手交替著把鮮葉摘下裝入茶簍,大花竹笠下是一張淳樸的黝黑的臉。
下午4點多,采茶工移步到另一片茶園繼續忙碌了。白天脫去的厚外套又回到了身上,山中的早晚時間有點涼。拾級而上的三兩(liang) 遊人、茶園裏的忙碌的身影、彌漫在村落中的茶香,統統融入這片山水的青綠之間,是杭州春天裏最美好、最生機勃勃的樣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