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海外版:江蘇高質量打造沿海海洋經濟隆起帶

發布時間:2022-04-07 16:1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題:江蘇

  高質量打造沿海海洋經濟隆起帶(新氣象 新作為(wei) )

  江蘇的沿海地區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去年底,國務院批複了《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以深入推進連雲(yun) 港、鹽城、南通三市一體(ti) 化發展為(wei) 重點,賦予沿海地區“高質量打造沿海海洋經濟隆起帶”的重任,明確“接軌上海和蘇南地區”,“增強對蘇北和皖北地區輻射帶動”的要求。

  江蘇省發改委主任李侃楨告訴記者,與(yu)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09—2020年)》相比,新一輪沿海《規劃》更加突出轉型發展、產(chan) 城融合、綠色生態等特點,進一步彰顯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新作為(wei) 。向海而興(xing) ,是江蘇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錨定特色產(chan) 業(ye)

  位於(yu) 黃海之濱的鹽城有著豐(feng) 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超過7.6米/秒,遠海風速接近8米/秒,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達3000至3600小時;年平均光照時間在2280小時左右,年發電利用小時數1200小時左右。

  良好的自然條件吸引新能源企業(ye) 紛紛落戶。在天合光能(鹽城)科技有限公司16GW電池項目生產(chan) 車間,幾百台自動化生產(chan) 設備正在滿負荷運轉。

  通過實施“風電與(yu) 光電立體(ti) 布局、開發與(yu) 製造聯動發展”戰略,鹽城將產(chan) 業(ye) 納入世界產(chan) 業(ye) 分工鏈條中,招引了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天合光能、協鑫集團等風電光伏行業(ye) 巨頭,建立了較為(wei) 完備的產(chan) 業(ye) 鏈條。

  作為(wei) 長三角地區首個(ge) “千萬(wan) 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鹽城正把新能源產(chan) 業(ye) 打造成自己的名片。截至2021年,鹽城市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204萬(wan) 千瓦,在這裏,每使用100度電,有近60度來自於(yu) 新能源。

  按照《鹽城市“十四五”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到2025年,鹽城將邁入兩(liang) 個(ge) “2000”的藍海,即新能源累計裝機容量力爭(zheng) 達到2000萬(wan) 千瓦,新能源產(chan) 業(ye) 開票銷售達到2000億(yi) 元。

  在鹽城北部的連雲(yun) 港,世界一流的萬(wan) 億(yi) 級石化產(chan) 業(ye) 基地正在崛起。作為(wei) 全國七大石化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盛虹、衛星、中化等高端化工產(chan) 業(ye) 項目均在此落戶。去年底,盛虹集團旗下斯爾邦石化二期丙烷產(chan) 業(ye) 鏈項目——26萬(wan) 噸/年丙烯腈(Ⅲ)裝置,一次性開車成功並產(chan) 出合格產(chan) 品,這使得丙烯腈的年產(chan) 能達到78萬(wan) 噸,躍居國內(nei) 第一、全球第三,對發展風電等清潔能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連雲(yun) 港產(chan) 業(ye) 體(ti) 係雛形已經形成,國家石化產(chan) 業(ye) 基地加快建設,“中華藥港”建設全麵鋪開,新醫藥、矽材料、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裝備製造四大國家級產(chan) 業(ye) 基地初步建成。

  江蘇唯一的濱江臨(lin) 海城市南通把重大項目快速集聚作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首要突破,正在構建“龍頭帶動、配套跟進、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的產(chan) 業(ye) 格局,打造長三角臨(lin) 港產(chan) 業(ye) 新空間。

  “多項戰略機遇交匯疊加,南通成為(wei) 江蘇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態勢日益明顯,正處在大有可為(wei) 的黃金發展期、跨越趕超的重要窗口期。”南通市委書(shu) 記王暉說,南通既有跨江出海鏈接全球的海港優(you) 勢,也有溯江而上服務內(nei) 陸的通道優(you) 勢,還有依托上海融入世界的窗口優(you) 勢,天然具有門戶功能。

  僅(jin) 3平方公裏的陽光島是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2021年接卸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天然氣運輸船87艘次。目前陽光島正加速推進3個(ge) 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未來將打造成國家級“能源島”。

  目前,南通市船舶海工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超1000億(yi) 元,形成了東(dong) 起長江入海口啟東(dong) 寅陽、西至如皋長青沙的沿江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chan) 業(ye) 帶。總投資1000億(yi) 元的中天精品鋼項目建成後將形成超500萬(wan) 噸精品鋼生產(chan) 能力。洋口港圍繞高性能纖維材料、可降解新材料、高性能樹脂等產(chan) 業(ye) ,可形成千億(yi) 元產(chan) 值規模。按照《南通市關(guan) 於(yu) 貫徹落實〈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行動計劃》,2025年,南通的海洋生產(chan) 總值占全省比重將突破30%,沿海前沿區域經濟總量占全市比重達30%,分別比目前提升3.1個(ge) 百分點和5個(ge) 百分點。

  打造“三大片區”

  今年年初,南通通州灣呂四起步港區碼頭迎來了啟用後最大的一批貨物,由南通海門一家企業(ye) 生產(chan) 的總價(jia) 值2億(yi) 元的風機葉片從(cong) 這裏裝船出海發往荷蘭(lan) 。

  “過去,這些出海的貨物需要通過陸路運到長江碼頭,然後通過長江碼頭的駁船運往上海出海。”南通通洋港口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趙忠祥告訴記者,“現在,貨物可以從(cong) 工廠直接運到我們(men) 這個(ge) 碼頭,縮短了100多公裏的陸路距離,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

  江海聯動區、陸海聯動區、河海聯動區,這是《規劃》中提出的要打造的“三大片區”。

  南通著力打造“大通州灣”,由南通206公裏海岸線上的洋口港、通州灣、海門港和呂四港組建而成,定位為(wei) 江蘇的新出海口。“通州灣新出海口是服務臨(lin) 港工業(ye) 發展、服務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服務長江經濟帶集裝箱中轉運輸的綜合性港口,目前正全力構建‘內(nei) 河到碼頭、鐵路進貨場、海港通大洋’的集疏運體(ti) 係。”在南通通州灣港口開發建設委員會(hui) 辦公室主任沈捷看來,這樣一個(ge) 集疏運體(ti) 係將充分發揮公鐵水、江海河聯運體(ti) 係的作用,預計到2035年,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1300萬(wan) 標箱,貨物吞吐能力達到3億(yi) 噸。

  1月27日下午,一列滿載著機械配件的中亞(ya) 班列從(cong) 連雲(yun) 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駛出,沿著新亞(ya) 歐大陸橋一路向西經霍爾果斯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最終到達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塔什幹,行程5000多公裏,用時12天左右。

  據了解,中哈物流基地先後推出同一集裝箱“海鐵空”聯運、“內(nei) 陸中亞(ya) 東(dong) 南亞(ya) 中亞(ya) ”循環利用等運輸模式,同時發揮自貿試驗區政策優(you) 勢,創新實施“保稅+出口”混拚、“船車直取”零等待等模式,不斷提高作業(ye) 效率,壓縮貨物在港時間。

  作為(wei) “一帶一路”的海陸交匯點,連雲(yun) 港將深入推進國家東(dong) 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打造服務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以建設“一帶一路”國際樞紐海港為(wei) 重點,推動連雲(yun) 港海港、徐州國際陸港、淮安空港“物流金三角”聯動發展,深化與(yu)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建設成為(wei) 陸海通道戰略樞紐。

  連雲(yun) 港市委書(shu) 記方偉(wei) 表示,“連雲(yun) 港將建設好國家東(dong) 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ti) 化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以服務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建設樞紐城市、發展樞紐經濟,用好自貿試驗片區、綜保區等開放平台,探索製度型開放,加強聯動創新,構築高水平全方位開放高地。”

  自古就是淮河流域最直接的出海門戶的鹽城,河海聯動,蓄勢而為(wei) 。濱淮高速、濱海港鐵路、濱海港20萬(wan) 噸級航道正加緊建設,響水、濱海、射陽等港口、碼頭和內(nei) 河航道資源整合為(wei) 鹽城港控股集團並通過與(yu) 淮安、蚌埠、周口等地港航合作,打通西向水運通道。

  目前,鹽城正積極承接長三角產(chan) 業(ye) 轉移,與(yu) 上海、杭州等地形成生產(chan) 要素、現代產(chan) 業(ye) 、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四大循環,同時依托中韓貿易產(chan) 業(ye) 園,規劃建設綜合保稅倉(cang) 庫,建設一批國際產(chan) 能合作示範基地。

  擦亮綠色發展底色

  每年冬天,超過全球數量一半的丹頂鶴到鹽城越冬。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黃海濕地,鹽城曾放棄已獲批準的條子泥、高泥和東(dong) 沙區域百萬(wan) 畝(mu) 灘塗圍墾計劃,轉而打造濕地保護修複科研基地,積極實施退耕退漁退養(yang) 、還林還濕工程。2019年,第43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項目獲準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此次《規劃》中,特別提出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特色風貌塑造,重點打造藍灣百裏、生態百裏、繽紛百裏,維護海洋自然生態和自然再生產(chan) 能力,展現海洋生態價(jia) 值、景觀價(jia) 值,共享美好藍色家園。

  堅持綠色發展,已是沿海三市的共識,美麗(li) 海灣建設也將展開。

  鹽城市正積極探索淮河生態經濟帶環保聯防聯治長效機製,成立長三角生態產(chan) 業(ye) 鏈聯盟,努力為(wei) 淮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生態環境支撐。鹽城市市長周斌表示,鹽城將和其他城市共建沿淮綠色生態走廊並共同打造淮河出海通道,組建海河聯運戰略聯盟,協同推進出海二級航道建設,真正實現“直連出海、河海聯動”。

  南通提出打造綠色生態新沿海,推進綠色生態發展,提升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連雲(yun) 港則在提升海洋生態係統功能、提升陸海汙染協同防治水平、推進生產(chan) 生活方式綠色化、打造特色海洋文化旅遊名片上皆有布局。堅持做好“治汙”“添綠”“留白”文章,深入推進入海河流係統治理,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兼顧”,完善全流域上下遊協同整治機製,確保入海河流水質穩定達標。

  潮平兩(liang) 岸闊,風正一帆懸。站在“兩(liang) 個(ge) 一百年”曆史交匯點,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麵臨(lin) 難得機遇和條件,空間廣闊、大有可為(wei) 。

  向海發展 時至勢成(新實踐 新思考)

  尹曉宇

  江強海弱,這是江蘇高質量發展麵臨(lin) 的困局。

  江蘇擁有954公裏的海岸線,沿海灘塗麵積約占全國灘塗總麵積的1/4,但是,江蘇省的海洋經濟長期偏弱,2020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生產(chan) 總值為(wei) 7828億(yi) 元,而同為(wei) 臨(lin) 海省份的廣東(dong) ,同期海洋生產(chan) 總值達1.72萬(wan) 億(yi) 元。

  其實,江蘇沿海發展的基礎並不薄,沿海三個(ge) 設區市——連雲(yun) 港、鹽城、南通,都有一定的自然稟賦、區位優(you) 勢以及產(chan) 業(ye) 基礎。江蘇沿海地區處在東(dong) 部沿海的中心地帶,北連環渤海地區,南接長三角中心區,東(dong) 與(yu) 日韓隔海相望,西連新歐亞(ya) 大陸橋,地處“一帶一路”、沿江沿海交匯點,具有河湖連通、海河交匯、江海聯動等獨特優(you) 勢和條件。但長期以來,這些優(you) 勢卻被產(chan) 業(ye) 層次不高、城市能級不夠、港口功能不全所掣肘。

  近幾年,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ti) 化發展等重大戰略的推進,沿海三市的發展潛力開始顯現。以連雲(yun) 港港、鹽城港、南通港為(wei) 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布局基本形成;滬蘇通鐵路、鹽通鐵路、連徐高鐵等相繼建成運營;盛虹煉化一體(ti) 化、中天鋼鐵等一批重大產(chan) 業(ye) 項目有力推進;江蘇自貿試驗區等載體(ti) 平台加快建設……2021年,三市的地區生產(chan) 總值超過2萬(wan) 億(yi) 。

  但與(yu) 沿江發展相比,沿海發展還是相對滯後,江強海弱的局麵尚未改變,江蘇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沿海就顯得非常迫切。

  從(cong)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來看,江蘇沿海地區是新亞(ya) 歐大陸橋沿線地區、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重要出海門戶。從(cong) 區域發展來看,江蘇加快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能夠為(wei) 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ti) 化發展提供產(chan) 業(ye) 轉移、創新轉化、功能拓展空間,促進長三角區域更加協調均衡和一體(ti) 化發展。從(cong) 江蘇本省的協調發展來看,加快陸海統籌發展、推進沿海地區加速隆起,可以形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形成沿江沿海沿河沿湖優(you) 勢互補。

  目前,江蘇省級層麵已成立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配套《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各種方案正在陸續出台,江蘇上下正以最大合力推動沿海區域的高質量發展。

  江蘇向海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