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校超七成畢業生留蘇 城市和人才如何互相成就
眼下進入春季招聘季,當很多同學還在為(wei) 找工作發愁時,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工學院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zhuan) 業(ye) 大四學生付彥已接到來自山東(dong) 、浙江、江蘇4家企業(ye) 拋來的“橄欖枝”。是去離老家河南更近的北方,還是留在南方“闖”?在對比城市發展水平和產(chan) 業(ye) 潛力之後,他最終與(yu) 常州一家通信公司簽訂了意向書(shu) 。
付彥的決(jue) 定,也是越來越多江蘇高校畢業(ye) 生的選擇。記者近日從(cong) 省高校招生就業(ye) 指導服務中心獲悉,我省2021年普通高校畢業(ye) 生總數為(wei) 60.1萬(wan) 人,登記就業(ye) 地區的畢業(ye) 生共計45.8萬(wan) 人,其中江蘇省有33.8萬(wan) 人,占73.75%。2019年以來,留蘇畢業(ye) 生比例一路上揚。
去年我省留住33.8萬(wan) 高校畢業(ye) 生
江蘇衛生健康職業(ye) 學院臨(lin) 床專(zhuan) 業(ye) 2021屆畢業(ye) 生嚴(yan) 敏,如今就職於(yu) 無錫市錫山區安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外科,疫情防控工作之外跟著帶教醫生看門診。“我雖然是安徽人,但是父母都在無錫工作,加上求職期間省內(nei) 招聘信息更多,我還是比較堅定要留下來。”實地考察了省內(nei) 多家醫院後,她選擇無錫作為(wei) 就業(ye) 的“第一站”。僅(jin) 在江蘇衛生健康職業(ye) 學院,88%以上的2021屆畢業(ye) 生選擇留在江蘇。
2019年以來我省高校畢業(ye) 生留蘇比例一路上揚,畫出了一條漂亮的上升曲線。與(yu) 此同時,更具風向標意義(yi) 的名校畢業(ye) 生留蘇人數也呈逐年遞增態勢。以南京大學為(wei) 例,2021屆畢業(ye) 生共8861人,留在江蘇的有3029人,占比49.57%,2020屆的這一比例為(wei) 45.45%,其中,1999人留在南京。
省高校招生就業(ye) 指導服務中心分析發現,當前,大學畢業(ye) 生就業(ye) 依舊保持一些原有特點,比如省內(nei) 及國內(nei) 一線城市依然是就業(ye) 首選地,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大型企業(ye) 仍然是求職熱門。一些新變化也引人注目,比如,隨著就業(ye) 競爭(zheng) 加劇,不少學生傾(qing) 向於(yu) 通過提升學曆和學校層次增加就業(ye) 砝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眼光投向了靈活就業(ye) 這一渠道,高校畢業(ye) 生靈活就業(ye) 率從(cong) 2019年的2.9%提升至2021年的8.67%。
另據統計,留在江蘇的畢業(ye) 生中,到蘇南就業(ye) 占63.90%,約21.6萬(wan) 人;蘇中就業(ye) 15.68%,約5.3萬(wan) 人;蘇北就業(ye) 20.42%,約6.9萬(wan) 人。“截至去年年底,南京已吸納2021屆畢業(ye) 生12萬(wan) 餘(yu) 人,蘇州11萬(wan) 餘(yu) 人。”省高校招生就業(ye) 指導服務中心主任胡建平介紹,留蘇就業(ye) 的畢業(ye) 生中,南京有約7.98萬(wan) 人,蘇州有6.58萬(wan) 人,第3位的無錫有3.39萬(wan) 人,緊隨其後的南通、常州都在2萬(wan) 多人。
2021年從(cong) 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碩士專(zhuan) 業(ye) 畢業(ye) 時,汪芸有著清晰的就業(ye) 目標,“城市對我來說是第一位,我想留在有認同感、歸屬感的地方;行業(ye) 則是第二位,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薪資是第三位,畢竟要養(yang) 活自己。” 求職期間,她把就業(ye) 目標鎖定在最喜愛的南京,最終選擇在南京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公司做新媒體(ti) 。
“在我們(men) 的調研中,薪資待遇已經不是大多數畢業(ye) 生的首要關(guan) 注,他們(men) 更關(guan) 注未來的發展規劃和平台。”在胡建平看來,城市引才人數多寡不均的背後,既有城市產(chan) 業(ye) 結構分布的客觀原因,也與(yu) 學生就業(ye) 心態有關(guan) 。“年輕人在選擇城市時,也更加注重城市的綜合表現,比如交通位置、生態環境、政策製度、城市文化等,這些都影響著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
流動背後是城市的競爭(zheng)
去年7月,24歲的秦瀚文從(cong) 東(dong) 南大學國際商務專(zhuan) 業(ye) 碩士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入職鹽城市國投集團。“其實當時已經拿到上海市選調生複試資格,還收到南京一家企業(ye) 的錄取通知書(shu) ,經過綜合考慮,鹽城國投集團的崗位與(yu) 我的職業(ye) 規劃最為(wei) 契合,這是我特別看重的。”
除了25萬(wan) 元的優(you) 渥年薪,秦瀚文還列舉(ju) 了一係列留在鹽城的福利:每月2000元生活補貼,1500元租房補貼,5年內(nei) 在鹽城購房的話,還將一次性獲得一筆20萬(wan) 元的購房補貼……“身邊不少和我一樣選擇到鹽城就業(ye) 的畢業(ye) 生都感慨,在這個(ge) 城市工作有盼頭,生活有甜頭,比在一線城市打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要高。”秦瀚文說。
畢業(ye) 生用腳“投票”,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zheng) 力。經過四載甚至更久的朝夕相處,學生與(yu) 大學所在城市之間的黏度很高。如何用好“近水樓台”招引優(you) 勢?越來越多的城市高調加入到“留人”的隊列中。
去年“搶人”大戰中,鹽城表現頗為(wei) 亮眼:引進南京大學、東(dong) 南大學2所高校畢業(ye) 生均超過100人,分別位於(yu) 2021年南大、東(dong) 大畢業(ye) 生省內(nei) 就業(ye) 分布地區排名第三、第四位,在全國也分別處於(yu) 第七位和第六位,均創曆史新高。
“其實從(cong) 城市發展能級和高校等資源來看,鹽城的人才競爭(zheng) 優(you) 勢不夠充分,因此在製定政策的前期,我們(men) 進行了大量的調研走訪,反複對比,最終拿出的‘黃海明珠’人才計劃無論從(cong) 覆蓋麵還是力度上來講,在長三角中心區都頗具含金量。”鹽城市委組織部人才處有關(guan) 負責同誌介紹,根據這項人才計劃的具體(ti) 部署,從(cong) 去年開始,鹽城啟動實施“優(you) 秀畢業(ye) 生匯鹽”“萬(wan) 千學子聚鹽”行動和“駐鹽高校留鹽”行動,最高給出40萬(wan) 元的購房補貼、3000元每月的生活補貼、1500元每月的租房補貼。
記者采訪發現,大多數畢業(ye) 生在選擇就業(ye) 首站的過程中,不再僅(jin) 僅(jin) 看重戶籍、薪酬等傳(chuan) 統衡量標準,而是更多考慮在這座城市有沒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和“成長空間”。
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研發工程師張澤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光學工程2021屆博士。求職期間,他曾收到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珠海等地遞出的“橄欖枝”,最終他選擇了在全球光纖通信領域排名靠前的中天科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南通在光電顯示器、光製造(檢測)領域均具備較好基礎和廣闊發展前景,產(chan) 業(ye) 集群活躍,城市宜居宜業(ye) 。”張澤霖認為(wei) ,南通就是他心中的NO.1。
在這道“雙項選擇題”中,城市的思路也在向“供需對路”轉變。
去年南通出台人才新政3.0版,建立從(cong) 大專(zhuan) 到博士後的綜合補貼(生活津貼)體(ti) 係,去年以來,市區共計補貼1.3萬(wan) 人次,補貼金額達1.2億(yi) 元。南通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封春晴列了一組數據:去年,南通全市共吸納新增參保高校畢業(ye) 生45690人,其中研究生1973人、本科生20280人、專(zhuan) 科生23437人。“普通本科生和專(zhuan) 科生占到來通就業(ye) 畢業(ye) 生的95%,因此,拿出覆蓋麵更廣的普惠性政策很有必要,也能為(wei) 南通城市發展吸引方方麵麵的人才,特別是為(wei) 製造業(ye) 發展補充年輕血液。”封春晴說。
讓城市和人才互相成就
今年,江蘇高校畢業(ye) 生預計突破66萬(wan) 人。眼下進入春招季,一場“搶人”大戰在不少城市悄然打響——
近日,2022年南通市“智匯春天 雲(yun) 聘天下”百日百校聯合招聘行動正式啟動,將集中百日時間,麵向全國200餘(yu) 所重點高校開展網絡招聘活動。南通今年預計將組織不少於(yu) 2000家用人單位赴市外100所高等(職)院校舉(ju) 辦現場招聘活動,提供各類畢業(ye) 生就業(ye) 崗位不少於(yu) 20萬(wan) 個(ge) 。
3月2日,常州發布新一輪《常州市“龍城青年大學生創業(ye) ”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計劃在三年內(nei) 扶持大學生創業(ye) 6000人以上,創業(ye) 帶動就業(ye) 1.8萬(wan) 人以上,征集大學生創業(ye) 項目450個(ge) 以上,資助大學生優(you) 秀創業(ye) 項目300個(ge) 以上。
給錢、給房子、給戶口……記者梳理發現,在當前激烈的引才競爭(zheng) 中,優(you) 惠政策已經成為(wei) 聚才的基本麵。在省社科聯科研中心研究員徐軍(jun) 海看來,僅(jin) 憑“近水樓台”還不夠,政策優(you) 惠也隻是一時之舉(ju) ,而優(you) 化人才生態環境才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長久之計。他認為(wei) ,靠政策更靠服務,比真金更比真心,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服務環境,就要在精準化精細化服務上多動腦筋,要舍得用資源、花精力,幫助他們(men) 解決(jue) 生活工作和創業(ye) 過程中的堵點難題,不斷提高獲得感歸屬感,真正變“鳳凰牌”為(wei) “永久牌”。
2016年從(cong) 南京某高校機械設計及理論專(zhuan) 業(ye) 研究生畢業(ye) 時,楊彬的就業(ye) 選擇優(you) 先排序是薪資待遇>城市>專(zhuan) 業(ye) 對口,於(yu) 是,當同時拿到上海、南京、西安等幾個(ge) 城市的企業(ye) offer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了提供最高薪資的上海。但是3年後,較高的生活成本和看不到希望的晉升渠道,讓漸感疲憊的他選擇回到南京某研究所工作。“擇一城,終一生,工作快6年了,我會(hui) 把城市變為(wei) 第一位,希望能在這座城市踏實做事、安心生活。”
在新一輪的人才布局裏能夠清晰發現,江蘇多個(ge) 城市正把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作為(wei) 一個(ge) 重要戰略來抓,拉開了新一輪較量。
“突出青年友好,打響城市品牌,常州正大力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實施立體(ti) 化、全景式的‘青年留常’計劃。”常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季培東(dong) 說,“十四五”期間,常州將引進超10萬(wan) 名大學生,建設人才公寓10萬(wan) 套、創客空間100萬(wan) 平方米,人才公寓3年免費入住,青年驛站3個(ge) 月免租,為(wei) 年輕人來常州創新創業(ye) 打造一個(ge) 溫暖的家。
城市與(yu) 人才的雙向奔赴,正是進步的動力。麵對朝夕相處了4年、甚至更久的熟悉的城市,是走,還是留?也是擺在每個(ge) 大學生麵前的必答題。
2019年從(cong) 東(dong) 南大學日語專(zhuan) 業(ye) 本科畢業(ye) 的李曉江對就業(ye) 引導比較看重。相較於(yu) 男朋友找工作的“一步到位”,李曉江的工作經曆有些曲折——第一份工作是快消行業(ye) ,第二份轉做互聯網運營,第三份是在線成人教育,目前在一家跨境電商公司做快時尚服飾。“如果能重來,我會(hui) 用好應屆生身份,直奔最喜歡的互聯網行業(ye) ,而不是在不斷試錯中校正方向。”李曉江注意到,文科生的選擇多樣,也意味著更容易把握不準方向,“如果在擇業(ye) 前能更清晰地規劃職業(ye) ,大學生們(men) 會(hui) 少走不少彎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