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更多農民挑上“金扁擔”(我們的新時代)
大江南北,春耕生產(chan) 緊鑼密鼓。江西省豐(feng) 城市雷坊村的育秧車間裏,農(nong) 民們(men) 早已忙碌起來。佳和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雷應國是一名80後,曾獲評全國十佳農(nong) 民。談起糧食他深有感觸:“咱種糧人得把汗灑在地裏,帶著鄉(xiang) 親(qin) 多打糧、打好糧。”
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在全國,眾(zhong) 多像雷應國一樣的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懂農(nong) 業(ye) 、愛農(nong) 村、愛農(nong) 民,帶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選優(you) 品種、用新科技、護好耕地,年年抓緊糧食生產(chan)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新技術進農(nong) 田,低產(chan) 田成為(wei) 穩產(chan) 田
鋪盤、覆土、配水、撒種……在佳和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工廠化育秧車間,一塊塊秧盤通過自動化流水線有序傳(chuan) 送,機械臂碼盤後,由軌道車轉運到育秧大棚。雷應國介紹:“一畝(mu) 標準化秧田可供應80到100畝(mu) 大田,20天左右就能移栽。”
雷應國是土生土長的雷坊村人,1998年返鄉(xiang) 至今,跟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2009年,他組織周邊鄉(xiang) 鎮61戶種糧大戶,成立了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從(cong) 經營一開始的十幾畝(mu) 田,到上萬(wan) 畝(mu) ,雷應國成長為(wei) 一名懂生產(chan) 、會(hui) 管理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
“種糧提效率,得靠現代化!”雷應國在豐(feng) 城創造了許多第一:第一個(ge) 訂購天氣預報服務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第一個(ge) 使用無人機噴灑農(nong) 藥,第一個(ge) 引進稻穀烘幹設備……
當地有不少冷漿田,土壤溫度低、通透性較差。為(wei) 了改善田間設施條件,雷應國挖溝通渠,采取油菜晚稻輪作,因地製宜引進了有序拋秧技術。“新技術進秧田,可以將毯狀的秧苗帶土拋擲,保持根係完好,而且橫豎行清清楚楚,通風透氣,有利於(yu) 縮短返青期,促進水稻分蘖生長。”
昔日低產(chan) 田,煥發新生機。新農(nong) 技結合精耕細作,去年雷應國管理的早稻平均畝(mu) 產(chan) 達到850斤,晚稻畝(mu) 均產(chan) 量達到950斤。
向生態要效益,綠色田野長好糧
“種糧實現高產(chan) 優(you) 質,必須養(yang) 好地。”這是全國農(nong) 業(ye) 勞動模範張新生的切身體(ti) 會(hui) 。
張新生是河南省潢川縣付店鎮駱店村人。早年間,他在海南三亞(ya) 的試驗田工作。2010年返鄉(xiang) 後,他決(jue) 心把學到的農(nong) 業(ye) 技術和管理經驗應用到地裏。
經過調研,張新生發現:“家鄉(xiang) 田地土層不厚,雨水偏多,這些年地力不斷下降。2010年,一畝(mu) 水稻隻需上50斤複合肥,到2018年增加到80斤。”
怎麽(me) 種地?張新生帶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向綠色種植要效益。
田間,旋耕機隆隆前行,一壟壟紫雲(yun) 英被翻耕入田,為(wei) 土壤積蓄養(yang) 分。從(cong) 2017年開始,張新生所在的金塔紅種植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引進養(yang) 殖100頭牛,每年把小麥、水稻的上半截秸稈喂牛,下半截秸稈粉碎還田,形成良性循環。
田野裏綠色成為(wei) 底色,糧食成色更足。“去年晚稻收獲170萬(wan) 斤,打下的大米一斤能賣4元,一畝(mu) 地增收800到1000元。”張新生說。
綠色種植同樣被應用在雷應國的合作社裏。“我們(men) 發揮土壤富硒優(you) 勢,種植抗性強、產(chan) 量高的優(you) 質品種,一斤綠色稻能賣上2.4元;按有機標準種植的地塊,一斤稻穀能賣3.6元,物有所值,特別受市場歡迎哩。”雷應國說。
創新組織方式,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糧多獲益
采訪中,兩(liang) 名種糧大戶坦言,要多發揮組織化力量,大力推廣農(nong) 業(ye) 科技,把寶貴耕地用足用好,讓更多農(nong) 民挑上“金扁擔”,促進糧食生產(chan) 增產(chan) 增效。
通過提供托管服務和訂單收購,雷應國成了當地有名的“田保姆”。他算了筆賬:跟一家一戶自己種植相比,托管地塊畝(mu) 均節省成本100多元;統一的種子、機械和技術服務,有效保障了糧食產(chan) 量和質量,每百斤晚稻比市場價(jia) 高出30多元;總的算下來,農(nong) 戶一畝(mu) 地節本增收300元左右。目前,佳和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托管服務麵積達到5萬(wan) 畝(mu) 。
為(wei) 了更好地服務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今年豐(feng) 城市成立了農(nong) 事服務中心呼叫平台。“我們(men) 合作社400多台套農(nong) 機全部接入平台,哪個(ge) 田塊有需求,我們(men) 及時提供農(nong) 機服務,大大提高了對接效率,充分發揮農(nong) 機作業(ye) 能力。”雷應國說。不僅(jin) 如此,合作社還升級了大米加工生產(chan) 線,春耕前夕,一套日加工300噸的全自動大米加工生產(chan) 線在車間就位,“從(cong) 賣穀子轉變為(wei) 賣大米,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把更多利潤攥在自己手裏,種糧積極性才更高。”雷應國表示。
頭雁引領帶動,鄉(xiang) 村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田秀才”“土專(zhuan) 家”。2017年以來,張新生先後被聘為(wei) 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和省級示範產(chan) 業(ye) 發展指導員。
“讓大夥(huo) 都學會(hui) 科學種糧、提升效益。”張新生坦言,每年他都要開展品種、技術試驗,成熟後推廣給附近的農(nong) 戶。病蟲怎麽(me) 防治、啥時該追肥,農(nong) 民遇到難題,張新生總是第一時間提供指導。在他的影響下,物理防治病蟲害、測土配方施肥等一係列技術落地田間,帶動600多戶糧農(nong) 受益。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3日 06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