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莪:用心傾聽大海的聲音(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
人物名片
楊士莪:1931年生,河南南陽人,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最早的水聲領域研究專(zhuan) 家之一,現任中國聲學學會(hui) 名譽理事長。楊士莪參與(yu) 研製水聲定位係統,並完成一係列長基線、短基線和超短基線水聲定位係統,為(wei) 中國水聲學科建設、製定水聲發展規劃作出了貢獻,專(zhuan) 著有《水下噪聲學》《水聲傳(chuan) 播原理》。積極推動我國大型深海水聲綜合考察任務,並獲取了大批寶貴資料。
“國家需要什麽(me) ,我就研究什麽(me) ”
“莪”,是一種生長在水邊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頑強。
楊士莪的童年,正逢戰亂(luan) 、家境貧寒。他曾跟隨家人輾轉多地,並逐漸在心裏埋下了科研報國的種子。1950年,正在清華大學物理係讀書(shu) 的楊士莪感受到國家的需要,心中暗想:“參與(yu) 海軍(jun) 建設既能完成報國夙願,又能在國家建設中找到一個(ge) 適合自己並能勝任的崗位。”於(yu) 是,他毅然報名參軍(jun) ,提前告別了學生時代。
幾年的軍(jun) 隊生活後,楊士莪來到大連海軍(jun) 學校當教員,之後又被抽調北上,參與(yu) 哈爾濱軍(jun) 事工程院校組建,成為(wei) 第一批教員。
水聲工程,是對水下聲學特性及其應用的研究。光波、電磁波在水中都會(hui) 有嚴(yan) 重的衰減,隻有聲波可遠距離進行信息傳(chuan) 遞而衰減較少。因此,在探測海裏情況方麵,水聲科技至關(guan) 重要。
當時,我國水聲科學研究仍很薄弱。為(wei) 此,楊士莪自學多國外語,一頭紮進了這個(ge) 陌生領域。“國家需要什麽(me) ,我就研究什麽(me) 。”回憶當時的選擇,楊士莪這樣說。
1957年,楊士莪被派往蘇聯科學院聲學研究所進修,在那裏他拓寬了眼界,也堅定了他在水聲科學領域攻關(guan) 的決(jue) 心。回到學校後,他立即著手拓寬專(zhuan) 業(ye) 領域,建立了一個(ge) 理工結合的綜合性水聲工程專(zhuan) 業(ye) 。
他的這一想法也引來了質疑:“我們(men) 係的聲呐教研室,已經開了全國的先河,有必要改變現狀嗎?會(hui) 不會(hui) 有些好高騖遠?”楊士莪則認為(wei) :“水聲科學是涉及麵非常廣的專(zhuan) 業(ye) 領域,如果我院隻是辦聲呐專(zhuan) 業(ye) ,難以獲得更好的發展。不立這個(ge) 標杆,不向這個(ge) 方向努力,我們(men) 就永遠達不到更高水平。”
在楊士莪的倡導下,我國第一個(ge) 理工結合的水聲專(zhuan) 業(ye) 誕生了。如今,哈爾濱工程大學創建的水聲專(zhuan) 業(ye) 已成長為(wei) 我國著名的水聲科研基地和水聲人才培養(yang) 基地。1981年,該學科點獲得國家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第一批成為(wei) 國家重點學科並建立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93年,國家級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在此建立……從(cong) 這裏走出去的人才,為(wei) 我國水聲領域的科學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海變幻莫測,坐在家裏搞研究肯定是不行的”
1994年,載著近百名科研人員的水聲科學家考察船出發開始科考。楊士莪擔任首席科學家和考察隊隊長。
在深海區域作業(ye) 時,太陽幾乎垂直高懸於(yu) 頭頂,甲板溫度高達70多攝氏度,燙得沒處落腳。為(wei) 了做試驗,科研人員頂著烈日,抱著100多斤的線軸在電纜堆裏鑽來鑽去。
“趕上大風浪,許多試驗就做不了。隻能趁著風平浪靜的時候,沒日沒夜地連軸轉。”楊士莪當時已年過花甲,和大家一起承受著高溫酷熱、缺少淡水、沒有蔬菜等困難。其他人可以輪班,作為(wei) 隊長的楊士莪,為(wei) 了掌握整體(ti) 情況隻能一直堅守,常常半個(ge) 月也睡不上一個(ge) 完整覺。
海上試驗周期難以預估,有時甚至麵臨(lin) 淡水告罄的情況。實在渴急了,大家就把壓載水艙裏漂著油汙的水燒開了喝。有一次出海,還沒等試驗結束就幾乎斷糧了,僅(jin) 剩下一點米和一桶鹽,在潮熱難耐的氣候條件下,大家就白天做試驗,晚上捕魚,以鹽水煮魚為(wei) 食,一直堅持到試驗結束。
去年,90歲高齡的楊士莪還參與(yu) 了兩(liang) 次科學考察。記者問他為(wei) 什麽(me) 如此高齡依然堅持參與(yu) 科考,他淡然地擺擺手說:“搞研究,不到現場怎麽(me) 行?有任何困難都得克服,該堅持時就要咬緊牙關(guan) ,迎難而上。大海變幻莫測,坐在家裏搞研究肯定是不行的。”
“科研事業(ye) 是群體(ti) 事業(ye) ,僅(jin) 憑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我很幸運,年輕時遇到許多好老師。我深知良師對於(yu) 做學問的人的重要性,所以更要教好青年學子。”楊士莪常常說起青年時期受到的良好教育。
如今,他依然承擔著多名博士生、碩士生的導師工作,繼續為(wei) 我國的教育事業(ye) 和水聲科學研究辛勤耕耘。“科研事業(ye) 是群體(ti) 事業(ye) ,僅(jin) 憑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何成績和榮譽的取得,都是團隊努力和集體(ti) 智慧的結果。”
哈工程水聲工程學院教授樸勝春說,楊老師上課時的認真勁兒(er) 令人敬佩不已,他研一時修的“水聲傳(chuan) 播原理”課程,是楊士莪的主要研究領域。當年,這一方向的研究生隻有樸勝春自己,課堂上往往隻有他們(men) 師生兩(liang) 個(ge) 人。
“即便如此,每堂課上,楊老師都是工工整整地寫(xie) 板書(shu) ,常常寫(xie) 滿好幾個(ge) 黑板,一絲(si) 不苟。那是我上得最累的課之一,一點兒(er) 不敢偷懶,因為(wei) 每次楊老師都會(hui) 提前到教室,在那裏等著我去上課。”樸勝春的言語間對楊士莪充滿敬意。
“發展水聲專(zhuan) 業(ye) ,離不開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也離不開一代代研究人員的孜孜以求、刻苦攻關(guan) 。我還會(hui) 繼續堅持,為(wei) 水聲科學領域儲(chu) 備更多人才。”楊士莪一邊說著,一邊望向窗外,仿佛看到了那片蔚藍色的海洋……
■記者手記
守護心中的那片蔚藍
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人生,有時看似“被動接受”,實則“迎難而上”。從(cong) 學習(xi) 物理到報名參軍(jun) 、再到海道測量,楊士莪在一次次國家的“急需”中,迎接了一個(ge) 個(ge) 新的挑戰。“心裏要裝著祖國,要把自己的前途永遠和國家的需要、人類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他看來,搞科研的目的是讓祖國更強大。
在經曆一次次“轉行”之後,楊院士“遇見”水聲學,並將其作為(wei) 畢生研究領域,在澎湃的大海上,他迎風破浪,承擔起使命擔當。時光荏苒,他一步一個(ge) 腳印,終成中國水聲工程奠基人之一。筆者來到楊院士家中采訪時,老人正伏案鑽研;桌上是學生傳(chuan) 來的水聲科技論文。
七十年過去,依舊勤勉如初。他如“莪”一般,畢生工作在水邊,生命不止,壯心不已……
本版製圖: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3日 06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