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12年:“旅遊淨地”新玉樹生態向好迎賓客
14日,玉樹市一如往年的開展了全民義(yi) 務植樹活動。12年前的4月14日,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發生7.1級大地震。12年過去,現如今的玉樹已蛻變為(wei) 三江源頭充滿綠意的現代化高原新城。
玉樹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處在三江源核心區,素有“中華水塔”之美譽,這裏維係著中國乃至亞(ya) 洲水生態安全命脈,是中國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ou) 先區域。
12年來,玉樹生態係統宏觀結構不斷調優(you) ,林地麵積不斷增加,草地退化趨勢初步遏製,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步增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12年中,玉樹實現了3個(ge) 增長。與(yu) 2010年相比,全州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3.2%提升到了目前的3.97%。草原植被覆蓋度從(cong) 2010年60.55%增長到62.24%。全州境內(nei) 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步增長。”玉樹藏族自治州林業(ye) 和草原局辦公室主任尕克向中新社記者介紹。
走在夏日的玉樹市街頭,幹淨整潔,綠意盎然。“12年裏,玉樹民眾(zhong) 的精神麵貌和素質跨越了30年,街道上幹幹淨淨,市區新建的公園也非常漂亮。”郭勇俊是玉樹市結古街道辦日吾格社區的居民,是土生土長的玉樹人。
家住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結多鄉(xiang) 的牧民才仁曲傑今年42歲,見證了玉樹大地上的點滴變化。“以前草原退化嚴(yan) 重,家裏的牛羊都不夠吃,草原上還有很多生活垃圾。現在草原恢複得很好,到處都是綠色,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多。”
記者了解到,2021年,玉樹藏族自治州投資12.54億(yi) 元,推進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及退牧還草工程,建設草原圍欄40萬(wan) 畝(mu) ,改良退化草原74萬(wan) 畝(mu) ,人工種草6.3萬(wan) 畝(mu) ,黑土灘治理29萬(wan) 畝(mu) ,國土綠化麵積9萬(wan) 畝(mu) 。
近年來,玉樹草原退化趨勢得到明顯遏製,草原生產(chan) 功能大力提升,在產(chan) 生顯著生態修複效益的同時,也為(wei) 高寒地區草地生態畜牧業(ye) 提供了大量的牧草資源,產(chan) 生了較高的社會(hui) 經濟生態效益。圍繞綠色、有機、高端,玉樹啟動犛牛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項目,創新實施了黃菇、蕁麻資源加工利用關(guan) 鍵技術和玉樹芫根加工利用及示範項目,206個(ge) 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年底現金分紅突破3000萬(wan) 元。
此外,玉樹始終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作為(wei) 新“引擎”,聚焦可可西裏、三江源頭、國家公園“王牌”資源,深化瀾滄江流域交流,竭力打造生態高地、旅遊勝地、心靈淨地主題產(chan) 品和線路。2021年,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145.3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9.45億(yi) 元,均同比增長23%。
牧民才仁尼瑪成為(wei) 向導之前,一家6口人每年靠放牧和采挖蟲草支撐生活。“放牧一年也就1萬(wan) 元左右,每年挖蟲草大概能有5萬(wan) 元左右,有時候蟲草產(chan) 量不高,收入就更低了。”才仁尼瑪說,“現在我們(men) 作為(wei) 接待家庭有了一份收入,同時我還是生態管護員,一年還有2萬(wan) 多元的工資,全部加起來一年的收入有12萬(wan) 左右,靠著家鄉(xiang) 的美景,生活越來越好。”(記者 李江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