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傳承豐收的希望——豐城祖孫三代接力種糧記

發布時間:2022-04-15 16:43:00來源: 江西日報

  春耕時節,在豐(feng) 城市榮塘鎮馬口村,連片的農(nong) 田就像綠油油的畫布,誌軍(jun) 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楊誌軍(jun) 正在田裏插育秧盤。不遠處,10多名村民或忙著平整地塊,或忙著培育秧苗,到處是繁忙的景象。

  楊誌軍(jun) 的父親(qin) 楊國輝也是豐(feng) 城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他流轉土地3000多畝(mu) 種植水稻。在楊國輝的帶領下,如今,他的孫子楊邦也加入其中,成為(wei) 一名種糧人。

  2003年,國家開始對種糧農(nong) 民實行直接補貼及農(nong) 資綜合補貼後,楊國輝放棄在上海的水果批發生意回到了家鄉(xiang) ,大膽將所有積蓄投入水稻種植基地。“當時條件沒有現在好,還是用手扶拖拉機,效率不高,不過還好有補貼,日子也過得下去!”楊國輝回憶往昔,感慨萬(wan) 千。

  “2005年,我們(men) 承包的土地越來越多,當時機械化程度也不高,我爸一個(ge) 人忙不過來,就把在海南做生意的我也叫回來,一起種糧。”楊誌軍(jun) 告訴記者。為(wei) 了擴寬農(nong) 業(ye) 技術現代化渠道,楊誌軍(jun) 積極參加農(nong) 業(ye) 技術培訓,掌握了很多現代化種植技術。在了解到國家的農(nong) 技補貼政策後,他先後購買(mai) 了耕地機4台、插秧機3台、無人飛機2台,“原本10萬(wan) 元一台的耕地機補貼後隻要7萬(wan) 元。機械化種田,既節約了種糧成本,又提高了種糧效率。”

  兩(liang) 年前,在廣東(dong) 務工的楊邦回到豐(feng) 城,跟著爺爺和父親(qin) 當起了“職業(ye) 農(nong) 民”。與(yu) 楊國輝、楊誌軍(jun) 相比,年輕的楊邦有更多的新點子。他努力學習(xi) 農(nong) 耕技術,了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興(xing) 農(nong) 政策,積極對接豐(feng) 城市農(nong) 村產(chan) 權交易中心,運用農(nong) 事、農(nong) 資、農(nong) 機服務大數據平台,解決(jue) 種糧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楊邦對這些大數據平台津津樂(le) 道:“有時候要買(mai) 種子買(mai) 化肥,直接在農(nong) 資大數據平台一看就知道廠家價(jia) 格,比去市場上買(mai) 便宜好多。農(nong) 忙的時候機器不夠了,打個(ge) 電話給農(nong) 事服務中心,農(nong) 機就調過來了。”他還跟農(nong) 技中心合作,在田裏建立一個(ge) 氣象服務站,在種植基地安裝了攝像頭,可實時監測農(nong) 田土壤和農(nong) 作物生長環境參數,適時對農(nong) 作物澆水、施肥、收獲,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更加精準、便捷。通過農(nong) 技中心的專(zhuan) 業(ye) 全程科學化指導,當年合作社的糧食畝(mu) 產(chan) 就提高了100多斤。

  從(cong) 楊國輝的傳(chuan) 統手扶拖拉機耕作方式,到楊誌軍(jun) 注重技改,走上機械化規模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路子,再到楊邦開始向智慧農(nong) 業(ye) 轉型,通過大數據為(wei) 農(nong) 業(ye) 賦能,楊家三代人在紅土地上揮灑汗水、播種希望。

  “代代接過種糧接力棒,在田間傳(chuan) 承好我們(men) 新農(nong) 人的使命,把田種好,是我們(men) 家的根本和榮耀,今年我們(men) 向每畝(mu) 1200斤的目標邁進,用糧食滿倉(cang) 回報國家。”展望未來,楊邦信心滿滿。(熊 珵 記者 胡勇飛)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