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家在青山綠水間(逐夢)

發布時間:2022-04-22 14:4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2年春季的一天,我走進縉雲(yun) 山,沿著滿是常綠樹木的山間步道緩緩向上,一路春花綻放,芳香怡人。

  

  山林秀美,歲月靜好。在縉雲(yun) 山生態文明實踐中心,矗立的石碑上鐫刻著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緩緩行過一段,就到了黛湖。這是縉雲(yun) 山的一顆璀璨明珠。黛湖中有著近兩(liang) 百種淡水藻類,被譽為(wei) “藻類基因庫”。一湖碧水,四周新植著水杉、紅楓、香樟、銀杏、桂花樹等樹木。

  “我記得,三十多年前嫁過來的時候,這片湖就是現在這個(ge) 樣子,很漂亮。”重慶市北碚區澄江鎮北泉村的黨(dang) 委書(shu) 記龍天真感歎道。

  天氣晴朗,經營著特色民宿的楊大姐和龍天真一樣,起了個(ge) 大早。昨夜細細的雨聲,天明時換上了婉麗(li) 的鳥雀鳴叫。推開窗戶,山裏帶著草葉清香的濕潤空氣撲麵而來——又是美好的一天。長吸一口氣,楊大姐走到樓下,屋裏幫忙的小哥和妹子早已忙開。新的一天便這樣拉開了序幕。

  “哎,大姐兒(er) ,快來看呀,粉桃全開了!”春花爛漫的院落裏,妹子驚喜地呼喚著楊大姐。

  

  時光回到幾年前。

  楊大姐一家世代住在縉雲(yun) 山。山裏有麵積約七十六平方公裏的森林,動植物資源極其豐(feng) 富。常言道“靠山吃山”,這樣的樸素理念代代相傳(chuan) 。瞧,山裏的草藥可以采摘,竹子可以砍來編竹器……上世紀90年代初,城裏人節假日紛紛到山裏遊玩,縉雲(yun) 山山民由此受到啟發,找到了致富的好路徑,於(yu) 是,從(cong) 小小的家庭旅館一路做到可容納幾十號客人的農(nong) 家樂(le) 。

  2000年左右,楊大姐做起了農(nong) 家樂(le) 生意。一道道農(nong) 家菜,楊大姐信手做來,客人都喜歡。幾年前,農(nong) 家樂(le) 生意越做越好,楊大姐宅基地上的房子也不斷“長高長胖”,以迎接更多的來客。這不,一批客人下午剛走,傍晚又要來一批新客人。那時,楊大姐光禿禿的院壩沒有栽種任何花草,因為(wei) 她要盡可能地增大它的使用麵積。

  “咱這個(ge) 院壩跟別家比,還是小了些。你看,隔壁又在原先的竹林裏搭了幾個(ge) 房間。”妹子對楊大姐說。

  “你大哥準備把屋後那片小樹林砍掉,然後拿混凝土打個(ge) 後院,弄成個(ge) 停車場,現在開車來的人越來越多……”楊大姐心裏早有規劃。

  院外,龍天真騎一輛摩托車經過。摩托車在山間公路奔馳,路過黛湖,她一眼瞥去,並沒有看見湖麵——這些年,幾個(ge) 大型度假村把黛湖包圍了。龍天真歎息一聲,想起1985年自己從(cong) 鄰村嫁過來,也是經過這個(ge) 路段,突然,一片波光粼粼中飛出一隻渾身翠色的小鳥,新娘子驚喜地笑了。

  是呀,一切盡在變化中。這片山水不如從(cong) 前那般好看了——二十多年間,縉雲(yun) 山的農(nong) 家樂(le) 由最初的星星點點,發展到成帶連片。然而,農(nong) 家樂(le) 隨意擴建吞噬林地,四處汙水橫流;有的村民特意擴建房屋用於(yu) 租賃;坐著山間纜車往下看,藍色的彩鋼棚像一塊塊打在森林上的補丁……青山綠水,不複往昔。

  

  2018年6月初,縉雲(yun) 山生態治理的消息傳(chuan) 遍了整個(ge) 山野。

  起初,龍天真還有些疑惑:“農(nong) 家樂(le) 不是發展得好好的嗎?”

  那天,龍天真懷揣心事在村子裏轉著,細細端詳周遭熟悉的一切。是呀,山裏看似熱鬧了,卻有大片大片的林地被蠶食。這些年,大家隻看眼前的利益,忽視了長遠的發展,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如果任由農(nong) 家樂(le) 粗放發展下去,縉雲(yun) 山的綠水青山恐怕要遭殃了。龍天真一點點地想通了——生態治理刻不容緩。接下來,她要做通村民們(men) 的思想工作。

  龍天真和區鎮的工作人員一起,挨家挨戶敲開老鄉(xiang) 的門,苦口婆心地說:“是呀,咱們(men) 做農(nong) 家樂(le) 嚐到了甜頭,但如果這樣髒亂(luan) 差下去,不但毀了森林,那些追求高質量生活的客人,也不會(hui) 到咱這裏來了。咱靠山吃山,但不是這個(ge) 吃法。”

  院壩會(hui) 上,老鄉(xiang) 們(men) 沉默不語。龍天真明白,要讓老鄉(xiang) 們(men) 思想上轉過這個(ge) 彎,還要細致地做工作,把利害關(guan) 係捋清了,講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聽。

  山裏人對大山始終有著最質樸的感情。在龍天真與(yu) 工作人員的一次次走訪中,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逐漸把“護住山林就是護住飯碗”的道理想通了。

  一名黨(dang) 員身份的農(nong) 家樂(le) 經營者率先站了出來:“就讓我來帶這個(ge) 頭吧。”這個(ge) 山裏漢子什麽(me) 也沒說,帶人把自家違建的農(nong) 家樂(le) 拆除了。這一幕,讓龍天真看得眼淚直打轉。

  七十多歲的藍長生和老伴住在大山深處,出行是老兩(liang) 口最大的難題。從(cong) 自己家走到村委會(hui) 需要一個(ge) 小時,並且沿路荒無人煙。山路崎嶇,隻要下雨,老兩(liang) 口就寸步難行。工作人員上門找藍長生做工作,老人對生態搬遷政策表示讚同和支持,並且主動選擇了“退地入城”。龍天真還記得,老人爽朗地說:“把土地還給大山,我沒有什麽(me) 好遺憾的。搬出去既能保護生態,生活也方便,社保、養(yang) 老,政府也解決(jue) 了,我支持!”在藍長生的影響下,好幾家村民搬出了森林,“這樣娃兒(er) 在鎮上讀書(shu) 也近了。”

  澄江鎮組織農(nong) 家樂(le) 業(ye) 主集體(ti) 到浙江莫幹山一帶的民宿參觀學習(xi) ,楊大姐也在隊伍中。江南之地,依托著山水優(you) 勢,呈現出一副極具生機的鄉(xiang) 野麵貌。

  江南一行,楊大姐很受啟發。“青山綠水就是最好的基礎,要形成個(ge) 性化、差別競爭(zheng) ,美好環境不可少。”

  在拆除違建的過程中,楊大姐家原先的高大樓房變成了精致小院,廉價(jia) 低質的農(nong) 家樂(le) 開始向優(you) 質舒適的民宿轉型。

  為(wei) 高水平修複縉雲(yun) 山生態,當地按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修複的思路,科學選配植被、樹種,修複縉雲(yun) 山保護區麵積五十七點七萬(wan) 平方米,栽植花木近九十萬(wan) 株。

  山上,縉雲(yun) 山中心保護區域設有明顯標識,禁止人員進入;中共中央西南局曆史陳列館、縉雲(yun) 山自然教育中心等正在裝修;在縉雲(yun) 山風景名勝區大門處,過去存在農(nong) 家樂(le) 攬客、小吃攤亂(luan) 擺、車輛隨意停放等管理問題,如今縉雲(yun) 山保護區生態展示廳開門迎客,停車場修繕一新,拉客、擺攤不見蹤影……

  山下,全長六十四點五公裏的縉雲(yun) 山環山綠道已經動工。在部分示範段,騎行道、親(qin) 水步道、園林景觀相映成趣;溫泉公園、古村落正在完善旅遊配套設施;棚戶區改造有序推進……

  黛湖的治理更是重中之重。數年前,黛湖被違章建築圈占,湖水被隨意抽取和汙染,走近一看,湖麵一片漆黑。拆除違建、栽種植被、湖岸整治,一整套複雜的係統性生態修複工程,大到打掉硬化地麵,小到草本植物的重新栽種,都得用心……最終,龍天真和縉雲(yun) 山山民心心念念的黛湖重現曾經美麗(li) 的模樣。

  

  “黛湖不僅(jin) 風景好,還是個(ge) 頂重要的水源地!你知道嗎?從(cong) 黛湖下去,一串小湖連成一條水係,湖水這麽(me) 一路走,最終流進山下的農(nong) 田。”山民對前來遊覽的遊客說。生態治理後,原先家在深山裏的山民有了新的工作,每天巡湖是他們(men) 的日常。

  繼續走著,拐進竹林小徑,便能看見楊大姐那個(ge) 在網絡平台走紅的民宿。

  粉桃花綻放的時節,小小院落一片淺粉雪白,客人愜意地坐在臨(lin) 近小院的玻璃房裏望向遠處的山林,他的跟前,是一瓶插花——花兒(er) 葉兒(er) 都是小院裏長出來的。一身中式傳(chuan) 統打扮的楊大姐,端一杯茶水輕輕送到客人麵前——這茶是山林裏土生土長的,有著特殊的回甘。

  “一會(hui) 兒(er) 去附近的林子散散步?我可以帶您走幾條不同的生態線路。晚飯前您還可以自己動手體(ti) 驗石磨出豆花的樂(le) 趣。”楊大姐笑著,跟客人說話。

  “好呀!”客人欣然應允。“哎呀,你看那幾隻雀兒(er) 在吃地裏的東(dong) 西!”客人又看到一幕新的情景。

  “沒關(guan) 係,那就是給小家夥(huo) 們(men) 留的口糧。人和鳥,都是好朋友。”楊大姐回答道。

  “靠山吃山”,在數年的縉雲(yun) 山整治之後,有了全新的概念。

  家在青山綠水間,縉雲(yun) 山山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0日 20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