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體改造 “管家”巡護 天橋老建築重現“民國範兒”
人民網北京4月22日電 (鮑聰穎 李碩)樓體(ti) 阻燃改造,為(wei) 居民量身訂製燃氣櫃,配備24小時巡護“管家”……4月21日,坐落在西城區天橋街道大保吉巷36號的民國建築風格二層小樓正在進行改造,改造後這裏將會(hui) 提升安全等級。
大保吉巷36號樓位於(yu) 西城區天橋街道萬(wan) 明路北端東(dong) 側(ce) ,這座小樓為(wei) 磚木結構的大屋脊筒子樓,木質屋頂,二層公共樓道狹窄,再加上居民沒有單獨的廚房空間,長期在公共樓道內(nei) 生火做飯,各種電纜電線交織外露,已成為(wei) 安全隱患重點點位。
據當地老居民介紹,大保吉巷36號樓很大的可能性是20世紀20年代“新世界遊樂(le) 場”建築群中的一個(ge) 。在它周圍,還有多處民國風格建築,據推測應該都是當年“香廠新市區”建設中的一部分。
改造現場,二層小樓因一層臨(lin) 街地理位置好,成為(wei) 了商戶租用的首選。進入院內(nei) ,一個(ge) 不寬的木質樓梯是居民上下樓的唯一通道,二層公共樓道狹窄,居民堆物堆料,再加上居民沒有單獨的廚房空間,長期在公共樓道內(nei) 做飯,牆壁上已經掛上了厚厚油泥。
在大保吉巷36號樓二層住了多年的陳奶奶說:“我今年80多歲了,在這兒(er) 住快50年了。當年這棟樓裏還是非常整潔的,住戶也少,依稀還能感覺到往日的華麗(li) 。慢慢地,住得人越來越多,大家都在樓道裏做飯,油煙不僅(jin) 熏得樓道變黑了,樓道內(nei) 電線老化,成了我們(men) 的心頭病,是很大的安全隱患。”
這一情況已經嚴(yan) 重影響到居民的居住安全,西城區各職能部門、天橋街道經常去樓裏走訪查看。今年3月,為(wei) 了徹底排除大保吉巷36號樓的安全隱患,讓居民有一個(ge) 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由天橋街道牽頭組建了包括區房管局、區市場監管局、區公安分局、區消防支隊和北京宣房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在內(nei) 的安全隱患治理指揮部,並製定了《大保吉巷36號樓消防隱患治理專(zhuan) 項工作方案》。
按照計劃,樓頂將由原來的木質大屋脊整體(ti) 更換為(wei) 樹脂瓦阻燃屋麵。而在第一階段改造中,樓體(ti) 阻燃,為(wei) 居民量身訂製燃氣櫃,配備24小時巡護“管家”,每天進行巡查記錄並拍攝現場照片均已完成。一層的臨(lin) 街房屋內(nei) 的夾層已經拆除完畢,木製窗已經更換為(wei) 塑鋼窗,原來的薄牆麵上加裝矽酸鈣板,地麵鋪設了耐火地板磚,屋頂吊裝了石膏板。二層樓內(nei) 木樓板已鋪設耐火瓷磚,樓內(nei) 電線電纜進行了梳理排查,完成了整體(ti) 更換,鋪設了不鏽鋼槽式電纜橋架,確保樓內(nei) 居民用電安全穩定。
除了在樓體(ti) 上進行阻燃改造,指揮部還在樓內(nei) 安裝了煙感報警器、滅火裝置、漏電保護器、感應式節能燈、防火安全語言提示器等。
3月底,在各部門的聯合努力下,大保吉巷36號樓內(nei) 的商戶進行了清退、夾層進行了拆除、可燃物進行了清理、門匾進行了清除等,最終,曆時半個(ge) 月,大保吉巷36號樓的第一階段安全隱患治理工作完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過多輪宣房集團工作人員和消防工作人員的走訪中,他們(men) 想到的不僅(jin) 是要排除安全隱患,更重要的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
“指揮部的工作人員早前給我們(men) 新裝了很多消防設備,不僅(jin) 防火耐火還美觀實用。心裏踏實多了。”陳奶奶展示了工作人員幫她訂製的鋼製的燃氣灶。從(cong) 外觀看,一個(ge) 不鏽鋼製成的櫃子,帶有抽屜和櫃門,從(cong) 上麵拉開就是燃氣灶,拉開的部分可以擋在牆麵上,防止油煙和火苗帶來火災隱患。
據指揮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天橋地區聚集了元朝、明朝、清朝時期的建築,同時還有民國風格的建築群、蘇式風格的建築群。未來將會(hui) 深入挖掘街區曆史文化底蘊,進一步推動街區更新,市民走進天橋地區可以漫步曆史街道,閱讀曆史建築,感受城市風貌,享受品質人居環境。與(yu) 此同時,針對年代久遠的建築,將持續研究安全保護措施,將好的做法推廣到地區各類隱患的治理工作中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